陳子昂如何揚(yáng)名?臧 嶸 《 中華讀書報 》( 2011年07月13日 15 版)
“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dú)愴然而涕下!”這是唐朝杰出詩人陳子昂的名句,凡是我國稍有知識的人,應(yīng)該都能背誦它。這首題為《登幽州臺歌》的詩,是陳子昂39歲那年在北京地區(qū)寫的。其實(shí),詩人陳子昂20多歲時即成為唐朝文學(xué)界名揚(yáng)天下的文人。在他的成名之路上有許多典故和趣聞。 正史《新唐書》記載,陳子昂少年時代并不是一個用功的孩子,他是“富家子”出身,卻意氣用事,一天泡在射箭棋藝等博弈活動中游耍。18歲以后才開始發(fā)奮讀書并“慨然立志”,《陳氏別傳》形容他:“謝絕賓客,專精墳典”。21歲那年,專門從家鄉(xiāng)四川射洪東至咸京西安讀唐朝的太學(xué)。在那里他接觸了許多名家,由于他聰明好學(xué),逐漸成為文界矚目的新秀。 關(guān)于陳子昂的揚(yáng)名,歷史文獻(xiàn)和野史有三種不同的記載—— 第一種說法見于《舊唐書》,其《文苑傳中·陳子昂傳》記曰:“初為《感遇詩》三十首,京兆司功王適見而驚曰:‘此子必為天下文宗矣!’由是知名。”王適當(dāng)時已為武則天時代著名文人,有一定社會影響。《全唐詩》收有王適詩,有“獨(dú)坐年將暮,常懷志不通。有時須向影,無事卻書空……”等幾句,其情調(diào),懷才不遇的心緒,與陳子昂頗有相似之處。從詩題看,他也去過子昂四川老家,和子昂早已相識,后來子昂的摯友盧藏用所寫《陳氏別傳》悼文,曾提到陳子昂與王適早年相識相知之事。但史家對此卻有疏忽,有一點(diǎn)明顯與事實(shí)不符——即稱王適主要是夸贊《感遇詩》三十首,這是片面和偏激的。因?yàn)殛愖影骸陡杏鲈姟啡祝且簧嘘懤m(xù)寫成的,并非陳子昂年輕時剛?cè)腴L安、洛陽前所作,《舊唐書》說王適在京城初見陳子昂不久,就說因?yàn)樾蕾p他的三十首《感遇詩》而預(yù)測詩人“必為天下文宗”,這一記載肯定是不準(zhǔn)確的。 關(guān)于陳子昂怎樣揚(yáng)名首都和天下,第二種說法見于唐人野史。在宋人李昉編纂的大型類書《太平廣記》中保存了一篇珍貴文章,全文共200多字,堪稱一篇趣味濃郁的文界佳文。大致故事說:蜀人陳子昂,“十年居京師,不為人知”,這使他很郁悶。為了知名于時,設(shè)想了一個奇特的揚(yáng)名計劃:當(dāng)時在都城市場上有一位賣胡琴的古董商人,賣一只古琴售價百萬錢。街頭上每日都有豪貴傳觀,都嫌貴不買。陳子昂卻立命家仆從住處用車運(yùn)百萬錢買了此琴。這使周圍人十分驚訝。子昂對人們說,我生平喜歡彈琴,請各位明日到敝處聽琴,并以酒宴相待。第二天赴宴者竟達(dá)百余人之多,而且“皆當(dāng)時重譽(yù)之士”,不想酒宴完畢,子昂竟當(dāng)眾捧琴砸碎,對貴客們說:“蜀人陳子昂有文百軸,馳走京轂,碌碌塵土,不為人所知。此樂賤工之役,豈愚留心哉!”意為“我寫了大量詩文,但在京都無人賞識,今請大家來,是請文友們賞文,決不是為彈琴這種‘賤工之役’”。遂馬上命人將他所寫詩文擺滿兩桌,“遍贈會者”,請大家閱讀指教。果然,會散之后,一天之內(nèi),陳子昂“聲華溢都”。他在政治上也立時受到重視,女皇武則天的侄子武攸宜當(dāng)時封為建安王,馬上聘他為“記室”秘書,不久又被武則天升任為八品“拾遺”之職,終于進(jìn)入仕途。這是一個十分有趣的風(fēng)雅故事。但它只是野史記載,正史完全不見,可靠性存疑,在記述過程中也有明顯失誤——如記述陳子昂“十年居京師,不為人知”,就不符合史實(shí)。陳子昂曾于21歲和23歲兩次入長安、洛陽都城,24歲就揚(yáng)名京城和天下,這里十年“不為人知”未免寫得過分。但是憑心來講,陳子昂成名心切是可以理解的,唐朝比較重視功名,有許多文人用奇妙的辦法取得聲名。唐人小說《集異記》載著名詩人王維青少年時依靠給唐玄宗妹妹玉真公主獻(xiàn)詩彈曲以求成名,便是明顯一例。這些傳說足以說明唐朝文人曾是多么重視功成名就。 第三種說法看似是最為可靠和真實(shí)的。這是一條當(dāng)時人的記載,作者是陳子昂的生平摯友盧藏用,陳子昂冤案死后,也是他專寫《陳氏別傳》以表紀(jì)念。在這本傳中,盧藏用曾專門提到陳子昂揚(yáng)名天下的真實(shí)過程,主要是陳子昂24歲那年所寫的著名上書《諫靈駕入京書》。公元684年(唐睿宗文明元年),唐高宗崩于洛陽,正好陳子昂考中進(jìn)士,當(dāng)時已執(zhí)權(quán)的武則天打算將高宗遺體西葬長安,引起朝臣議論,尚未任官的陳子昂大膽以“草莽”身份向睿宗和太后上書以為不妥,一篇諫約寫了1600多字,洋洋灑灑,通過對歷史、地理、政治等詳盡的分析,極有說服力地得出已故皇帝還是安葬洛陽為妥的結(jié)論,這樣既可省百姓之財力,又能使國內(nèi)安定。文章最后,陳子昂真誠地剖白:作為小臣,他無任何私人目的,只求國家安寧富強(qiáng)。這篇上書送到朝廷后,大受武則天和睿宗的欣賞。據(jù)《陳氏別傳》記載:“屬唐高宗大帝崩于洛陽宮,靈駕將西歸,子昂乃獻(xiàn)書闕下。時皇上以太后居攝,覽其書而壯之,召見問狀。子昂貌寢寡援,然言五霸大略,君臣之際,甚慷慨焉。”意思是子昂貌相不甚昂揚(yáng)魁梧,但對起話來十分慷慨激昂,與武則天君臣談?wù)撌滞稒C(jī)。之后,武后下敕給了他最高的評語:“梓州人陳子昂,地籍英靈,文稱 ‘曄’”。有了太后這句至高的評論,陳子昂立刻譽(yù)滿天下。《陳氏別傳》用下面的精彩文字來形容他揚(yáng)名天下的盛況:“時洛中傳寫其書,市肆閭巷,吟諷相屬,乃至轉(zhuǎn)相貨鬻,飛馳遠(yuǎn)邇。”即全洛陽都在傳寫他這篇名文和其他詩文,大街小巷,人們互相吟誦欣賞,甚至有文販子到處售賣他的文章,從都城到偏僻地方皆如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