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2-24 00:00 胃癌是臨床常見的惡性腫瘤,我國惡性腫瘤死因中胃癌居第二位。與進展期胃癌相比,早期胃癌患者預后良好。早期胃癌是指癌灶浸潤局限在胃黏膜或黏膜下層,不論是否伴有淋巴結轉移。 目前,手術是治療胃癌這類腫瘤的傳統治療方法之一,目的就是為了切除患者的原發病灶,保留正常組織的形態,但是癌細胞與正常細胞并不是醫生肉眼所能區分的,很多時候因為只采取手術切除治療,殘留了癌細胞,為術后并發癥、復發以及轉移擴散埋下了隱患。 對于胃癌,復發的癥狀常見的就是一些上腹不適,如輕度胃部疼痛、膨脹沉重感。有時心窩部隱隱作痛,這一些癥狀同一些胃炎相似,可能暫時緩解。如病變發生在胃竇部,可發生十二指腸功能改變,出現節律性疼痛,類似潰瘍病的癥狀,也易被誤診為十二指腸潰瘍而延誤治療。 早期胃癌術后出現復發或者轉移可能與多種因素有關,機體免疫力低下、腫瘤惡性程度和手術治療不夠徹底等……那什么性質的胃癌容易出現復發或者轉移呢? 淋巴轉移情況 無淋巴結轉移的早期胃癌患者5年生存率高達94.2%~98.8%,而有淋巴結轉移的5年生存率為84.3%~88.7%,故淋巴結轉移是判斷預后和決定治療策略的關鍵因素。對于胃癌轉移淋巴結的分期,國際抗癌聯盟的TNM依據轉移淋巴結數量,而日本的JCCC則依據轉移淋巴結與病灶的距離。 有學者只將淋巴結是否轉移作為一個因素加以分析;有學者將轉移淋巴結按范圍和數量進一步分層,提示第2站淋巴結轉移、轉移淋巴結數量在7枚及以上者術后復發、轉移發生率明顯增高。綜合來看,對淋巴結轉移數量多、第二站及遠轉移者應密切隨訪觀察。 脈管癌栓 血管、淋巴管癌栓是一個重要的病理因素。胃粘膜下層有豐富的血管和淋巴管,癌細胞浸潤到黏膜下層后,可誘導大量的腫瘤微血管、微淋巴管生成,一旦脈管內的癌細胞自身形成同聚物或與白細胞、血小板形成異聚合物,即形成脈管癌栓。脈管癌栓可能為復發、轉移埋下隱患,將來某個時間點,機體免疫平衡受到破壞,平衡打破,脈管癌栓中的癌細胞激活增殖,會形成不同部位的轉移灶表現。目前,大多數文獻都認為脈管癌栓是胃癌預后的獨立危險因素。 浸潤深度 浸潤深度是否是影響早期胃癌預后的獨立因素,目前仍有爭論。浸潤深度主要影響早期胃癌的淋巴結轉移,黏膜癌淋巴結轉移發生率3%~5%,而黏膜下癌則在20%。 腫瘤大小 有研究報道腫瘤直徑>23mm時,可顯著影響無淋巴結轉移或浸潤黏膜下層的早期胃癌病人的預后。 除了以上主要因素,年齡、性別、腫瘤部位、腫瘤類型、生長方式、分化程度都是早期胃癌重要的臨床病理因素。所以,胃癌手術結束,并不意味著胃癌治療的結束,要根據醫生的安排定期隨訪哦! 以上文章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管理員刪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