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去定義一個人是否“有能力”呢? 籠統(tǒng)的解釋,就是一個人具備解決某種問題的技能,他就是一個有能力的人。 但是這種解釋還遠遠不足夠,我們需要深入到核心底層的角度,去分析我們需要解決哪些問題,或者具備哪些技能,才真正稱得上“有能力”。 根據(jù)英國心理學家Michael Heppell的總結,一個有能力的人,都會擁有四種特質: 1,處理問題的持續(xù)執(zhí)行力 2,懂得從不同角度進行思考 3,高效的人際溝通技巧 4,強大的抗壓心理承受力 換言之,只要我們具備這四種特征,我們就能夠成為一個“有能力的人”,至少是朝著成為這樣一個人的方向行進著。 那這四種特質,分別發(fā)揮什么作用,我們又該如何培養(yǎng)呢? 執(zhí)行力是一切行動的根本行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了。 如果我跟你說,誰誰誰是經常游手好閑,經常待在家里,懶散拖延,什么都不去做,所以他是一個有能力的人。 這樣的邏輯關系,我相信你肯定不會認同。 事實上,積極的行動,才是改變我們的基礎條件。只有積極的行為,才能夠讓我們和事情之間,產生一種“化學反應”,從而獲得某種結果。 而一個有能力的人,往往是一個善于采取積極行動的人。 我寫了很多關于提升自我的文章,在文中,我往往會給出一些參考性的行動建議。但有時候,某些讀者看完我的文章后,盡管覺得很有幫助,卻過了幾天,就又繼續(xù)問我怎么解決那個問題。 我不相信,在短短幾天之內,他們就能夠把我的行動建議一一嘗試過去做。 這也是很多“沒能力”的人,自身最大的問題。因為他們做事,往往喜歡追求捷徑,心態(tài)很急躁,好像這頭聽完我的建議,那頭就想立刻把問題解決似的。 然而,在很多事情上,我們更需要的是“持續(xù)性的行動力”,而不是那種即影即有的“拍立得能力”。 我們要解決的問題,一般可以分為兩類: 1,開關類的即時結果; 這一類事情,只要我們去做,就肯定獲得一個結果。好像去開燈那樣,一打開開關,燈就亮起來了。我們的行動,會有一個立竿見影的作用。 2,登山類的長途遠征; 這類事情,我們去做了,在短期內,是很難獲得一個結果,需要我們長期投入行動力,到了一定的階段,才會最終顯露出成績。對待這類事情,就需要我們的“持續(xù)行動力”。 在處理第二類的事情時,就能夠體現(xiàn)出我們是否是一個有能力的人了。 很多人在做一件事時,付出了一些行動,沒有效果,就立刻放棄了。其結果就是,這件事不僅沒有被完成,自己也無法從中獲得進步,提升能力。 建議: 關于如何培養(yǎng)行動力,核心的要素大概有兩點: 1. 主動去做,比什么都重要。 進步,從來都不是坐以待斃就能夠得到的,需要我們投入到其中,大量行動實踐,才能夠產出相應的結果。 厲害的人,一般都有跡可循,他們都是按照一個法則做事:正確的方法+大量的行動。 什么都不做,再好的方法也幫不了你,畢竟不是所有事都是屬于“開關性質”的。 2. 分解目標, 逐個擊破。 設立一個明確具體而清晰的目標,對于行動是非常重要的事情。因為如果目標定的太籠統(tǒng),我們無從入手行動;定的太簡單,我們又很難因此提高自己。 有了目標之后,就需要對目標進行分解,才能夠在實現(xiàn)的過程中,獲得能力的補充。 例如你想自駕車,從海南到北京,這是大目標,那要怎么分解這個目標呢? 其實,每座途經的城市,或者高速公路的服務區(qū),就是被分解后的小目標,你在這些地方補充能力后,是不是又可以繼續(xù)上路呢? 這樣子行動,就會更加持久和容易了。 行動的重要性 靈活轉變思考的角度思考,是處理問題的核心能力。 在我們解決問題的時候,一定要有思考的介入,才能夠把事情做好,把問題解決。 然而,我們的思考能力,可能會因為個人的資質差異,而導致我們很難一下子就能夠想出一個好的方案出來;有時候腦子好像被雜亂無章的東西塞得滿滿的,更是難以把我們的思考能力發(fā)揮出來。 這時候,在持續(xù)行動力的基礎上,懂得靈活轉變思考角度,就顯得尤為重要了。 例如有這樣一個問題: 一艘輪船沉沒,而在輪船上,還有三位關系到世界興亡命運的乘客活了下來,他們隨著海水漂到了一座荒島上,等到求救。 時間慢慢過去,終于出現(xiàn)了一只小船,可船上只能在兩個人。而這三位乘客之中,一個防止人類從環(huán)境污染當中的滅絕的環(huán)保專家,一個是阻止人類發(fā)生全球性大規(guī)模核戰(zhàn)爭的核專家,一個是讓全世界的人都脫離饑荒的糧食專家。如果必須要拋棄其中一個,那么三人當中,應該要拋棄誰呢? 這是英國一家報紙曾經舉辦的有獎問答活動。問題登出之后,回答的信件紛至沓來。但獲獎的只是一個小男孩,他的答案是:誰胖就丟下誰。 這個答案是不是很出人意料?為什么這個答案是對的? 因為如果從三位專家對人類利益這個思考角度出發(fā),我們很難判斷,拯救的那兩個人,是不是真的比丟下的那一個人更重要。無論我們怎么論述,對于這三位專家,肯定都有留下他們的理由。 這樣子,就很難有一個統(tǒng)一的答案。 然而,如果從生存幾率的角度去思考,丟下三人當中最胖的那個,至少這艘小船,還能保證剩下兩個人,能夠安全逃出荒島。否則,這艘船只能搭載兩個人,那么胖的人,就一個頂兩個了。 當然,也許你會反駁答案:三個人的體重差不多怎么辦? 這也是思考角度的問題,可不可以從個人體質的角度去篩選呢?或者從個人家庭因素的角度去思考呢? 我們無需對答案過于偏執(zhí),這道題只是說明,懂得正確地靈活思考,比起自己固執(zhí)地想著一個方向,會更能找到答案而已。 畢竟一個厲害的人,對于思考,只會“執(zhí)著”,卻不會“固執(zhí)”。 建議: 哈佛大學前校長拉里·薩默斯曾說過,一個優(yōu)秀的哈佛大學生,需要具備的重要素質,除了正直誠信的品格之外,還有就是思路清楚,分析問題時擁有非常清晰的過程。 “思路清楚”,就是正確思考的特點。 想要讓自己擁有思路清晰的正確思考,你必須懂得如何假設,如何論證和如何推理等,這些綜合起來,就是我們熟知的邏輯思維。 而邏輯思維的背后,則要建立在知識的積累上。 也就是說,正確的思考=用已有知識提出假設+建立有效的論證+運用邏輯思維推導。 牛津大學心理學博士EDward De bono,把這個思考過程,分為五步: 1,檢驗對問題的理解程度,識別哪些部分是已經被理解,哪些還不被理解; 2,已有的知識是否足夠提出假設,如果不,盡量獲取未知部分的知識; 3,這些假設是否足夠構成推理的前提,如若是,運用這些前提進行有效的論證; 4,透過推理,歸納等形式進行分析,找出前提和結論之間是否具備因果關系, 5 ,排除不合理的地方,獲得最終答案。 你思考得出的結果,不一定要完全符合全部的客觀原因,如同上文那個故事那樣,只要沒有違反太多常識,你的結論就是正確,至少是正確的一部分。 當你的思考擁有一個清晰的過程,你就學會了正確的思考。在這個基礎上,靈活變得自己的思考角度,發(fā)揮自己的發(fā)散思維,你就知道改如何解決當下的問題了。 六頂思考的帽子 掌握高效的人際溝通技巧人類比起其他動物優(yōu)勝的其中一個地方,就是懂得溝通。 因為有了溝通這個手段,人類才能夠通過合作,做到了很多超出我們人類自身極限的事情。 所以一個有能力的人,必須懂得溝通,處理好人際關系,以此跟別人達成合作的共識。 而溝通的目的,就是透過語言交流,最終讓彼此的思想,能夠為了某個目的而達成一致共識,取得某些效果。 溝通可不像閑聊,可以天南地北的任意胡侃,而是需要透過你的語言,跟交流對象一起尋求最適合彼此的解決方案。 看到朋友失戀,你跟她溝通,就是希望可以讓對方振作起來;看到孩子不聽話,你跟他溝通,就是希望孩子能夠安分守己一點;看到老板這么苛刻,你跟他溝通,就是希望員工能夠獲得更好的待遇。 一篇文章講述溝通,基本上很困難。但一個好的溝通,應該做到五個方面: 例如你想讓老板提高待遇,這是你的溝通目的,也是第一步。那怎么去溝通呢? 你當然不能在對方剛失去一樁生意的情況下,貿然開口跟他說,結果只會失敗;同樣,如果你剛入職不久,就要求老板加工資,誰都不會理睬你,因為你沒有這個資本。 當你做出很多成績,而薪金跟你的能力無法匹配的時候,這個時候你跟老板溝通,就會取得不錯的效果。這就是要求你懂的識別什么時候才是最佳的溝通時機。 正如你看到朋友不開心,你安慰都不去安慰人家,就要求對方幫你做事,誰會答應呢? 第三步就是制定溝通策略。 你看到朋友不開心,這個時候你是拍拍對方的肩膀,簡單說幾句“你不要這樣子”,“你不要哭”,還是坐下來了解對方為什么不開心的原因,然后再針對性的為對方排憂解難呢? 沒有一種溝通策略是萬全的,只能根據(jù)當下的情況,當下的對象來調整。對于別人來說最優(yōu)的溝通策略,對于你也許就是最糟糕的。 一旦你意識到自己按照當前這種溝通策略沒有任何效果,就應該變換溝通方式,換過另一種策略跟對方溝通。 在商界,這類型的溝通案例有很多。這一次大家無法達成共識,下一次調整一下談判的溝通策略,于是就成事了。 所以反饋的結果,就是對自身策略的調整。 看看對方的底線在哪里,也看看自己的接受程度去到哪里。 如果你跟女朋友說:“喂,給我倒杯水過來”,這個溝通策略很糟糕,超出對方接受的底線,這時你就要調整策略,換成這樣說:“親愛的,可以幫我倒杯水嗎?給你親一口!” 只要這樣說,依然是你接受的程度范圍內,犧牲一點臉皮,做出讓步,未嘗不是好策略。 當雙方都能夠為了某個目的作出讓步,例如不再傷心,不再要高價,不再這么頑固,這時候溝通就算完成任務了。 溝通并不是萬能的,不要奢求任何事情都能夠透過溝通解決。但溝通,卻是我們與外界構建和維持良好關系的有效手段。 提高情商,我們的溝通能力也會隨之提高的。 建議: 1,保持客觀中立,提高表達能力。 提高你的表達能力,學會準確而完整地表達你想要表達的信息,這不僅是溝通高手的能力,還會讓你的人際關系變得更加融洽。 2,根據(jù)客觀情況,主動制造話題。 制造談話的技巧之一,就是善于觀察,從對方身上尋找素材。 只要你能夠好像主持人那樣,善于控制話題和引導話題,多點談論對方感興趣的事情,專心傾聽,適時反饋對方,而非只是一味談論自己,那你就可以成為一個溝通高手了。 3,懂得直面沖突,處理矛盾。 你一定要有這個意識:所有的沖突,都只是為了解決問題。如果你所采取的方式不但無法解決到問題,反而會將問題變得更加惡化,那么你這個方式就是錯誤的。 所以理性地把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說出來,大家一起協(xié)商,調適,彼此作出妥協(xié),獲得雙贏,才是最理想的溝通結果。 溝通的大步驟 強大的抗壓心理承受力最后,一個有能力的人,和普通人之間的差距,就在于如何調整自己應對刺激后的反應。 壓力是外界給予你的刺激,如何處理壓力,全都看我們自己怎么做,不同的應對方式,就會有不一樣的結果。 當我們遇到壓力的時候,可以換個角度看問題,甚至跟壓力“和平相處”。 畢竟積極和消極的態(tài)度,在面對同一問題的時候,他們的應激反應也往往有所不同。前者集中在尋找解決辦法上,而后者則是集中在問題對自己造成的困擾上。 所以當你意識到自己的思想并沒有集中在問題上,反而被那些附帶體驗影響到你的判斷的話,你就應該要意識到自己,正在面臨壓力。 任何事物,都有正反兩面的結果。我們要想想,當下這個問題,有什么積極之處呢? 有時候,我們面對壓力,不一定要硬碰硬,換個角度來看,說不定你對問題會有一種闊然開朗的感覺。 一般來說,處理壓力大概有五個步驟: 1,承認自己正在面臨壓力,讓自己有一個傾瀉的突破口; 2,用積極的思維去干預這種壓力,不要經常用負面的語言去訴說壓力; 3,通過行動,適當釋放這種壓力,諸如運動、逛街、聽歌等; 4,把壓力轉化為行動的動力,找到入手行動的切入點; 5,把新的思維方式,變成自己的習慣,以此去處理壓力; 調節(jié)壓力的方法 當你能夠做到這樣,就算遇到壓力,我們也能夠坦然跟壓力相處,而不是被壓力影響到我們的思緒。 畢竟有能力的人,都懂得“喜怒不形于色”,同時也知道什么時候才會“喜怒形于色”。 這就是控制情緒的力量了。 |
|
來自: 茶香飄萬里 > 《修煉 修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