③.語言和思維密切而復雜的聯系在一起。 11、埃里克森的心理社會發展理論: 個體發展是在社會背景下進行的,是自我與社會環境相互作用,所形成的人格是生理、心理、社會三方面因素組成的統一體。 嬰兒期:信任感——不信任感(0-1歲) 嬰兒后期:自主——羞怯 懷疑(2-3歲) 幼兒期:主動——內疚(4-5歲) 兒童期:勤奮——自卑(6-11歲) 青年期:自我同性一——混亂(12-18歲) 成人前期:親密——孤獨(18-25) 成人中期:創造——停滯(25-60歲) 成人晚期:自我完善——悲觀失望(60以上) 12、埃里克森的心理社會發展理論的教育意義:(重點背誦) 1)幫助學生度過勤奮和自卑危機; 2)適應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亂。 13、柯爾伯格的道德發展理論:(重點背誦) ①.前習俗水平:具有關于是非丑惡的社會準則和道德要求但主要是從行動結果及自身的厲害關系來判斷是非。 第一階段:服從和懲罰的道德定向階段;第二階段:相對論者的快樂主義定向階段; ②.習俗水平:關注社會需要和價值中個人的地位和作用。 第三階段:好孩子定向階段;第四階段:維護權威和社會秩序階段; ③.后習俗水平:逐漸形成不拘泥與某一特定社會團體的抽象道德原則。 第五階段:社會契約定向階段;第六階段:普遍道德定向階段。 14、柯爾伯格的道德發展理論的教育意義:(重點背誦) ①.首先要了解兒童的認知發展水平; ②.提供稍高于兒童現有水平的思維模式,使之產生沖突; ③.幫助個體體會沖突,學會用下一階段的判斷方式; ④.把下一道德作為當前教育的目標; 15、影響個體社會化的因素: 1)父母教養方式 兩個維度:其一:父母對待兒童的情感態度。即接受和拒絕。其二:父母對待兒童的要求和控制程度即控制和容許。 ①.權威型教養方式(接受+控制); ②.專斷型教養方式(拒絕+控制); ③.放縱型教養方式(接受+容許); ④.忽視型教養方式(拒絕+容許)。 權威型能給予孩子理解和幫助,能和孩子交流,專斷型冷漠,忽視孩子需要,放縱型,接受孩子但是缺乏管理控制孩子,忽視型是完全的缺乏愛也缺少管理 父母教養方式對兒童的影響: ①.學業成績;②.自我價值感;③.心理健康。 2)同伴關系 作用:①.滿足兒童多種心理需要;②.為社會能力發展提供背景;③.促進自我意識的發展。 第三章、學生個體差異與教育 1、奧蘇伯爾提出促進新舊知識練習的兩個原則:逐步分化原則、整體協調原則。 2、智力,即是一般智力,是指人們認識、理解客觀事物,運用知識、經驗等解決問題以及有效適應外界環境的能力,包括記憶力、觀察力、想象力、抽象概括能力、創造力。 3、性格:指表現在人對現實的態度及其行為方式中的比較穩定的,具有核心意義的個性心理特征,是一種與社會相關最密切的人格特征,其中包含許多社會道德含義,性格主要體現在對自己、對他人、對事物的態度和所表現的行為上。 4、性格是在后天的社會環境中逐步形成的,有好壞之分,是人個性中的核心成分。 5、特殊兒童:指由于生理、智力、感覺、社會交往方面的障礙,無法在正常條件下獲得學習效果需要特殊教育措施及服務來發展其潛能的兒童。 1)認知方式(風格)差異:又稱認知風格差異,指學生在知覺,思維、記憶和解決問題等活動中所采用的習慣性方式。 場獨立和場依存(威特金) 沉思型和沖動型(杰羅姆·卡);整體型和系列型(戈登·帕斯克);聚合思維和發散思維,具體型和抽象型。 具體型學生在被提供的盡可能多信息的條件下能夠更加深刻、精確的分析問題或材料。 抽象型學生在所提供信息存在一定模糊度的條件下進行抽象程度較高的思考。 2)認知能力差異: 智力的個體差異:1)發展水平的差異;2)發展類型的差異;3)發展早晚的差異。 群體差異:1)男女智力差異不大,男性分布的離散性大于女性;2)男女智力結構差異,各有優勢;3)認知結構的差異:奧蘇貝爾的認知結構是指個體已知的內容或頭腦中的知識結構。他將認知結構成為“認知結構變量”即個體認知結構中的概念或觀念及其組織方面的特征。 認知結構變量包括:觀念的可利用性、觀念的可辨別性、觀念的穩定性和清晰性。 4、認知差異的教育意義(對學習方式的影響): 1)認知方式的影響,具體表現:①學生對所用感覺通道的偏好;②學生對學習環境的偏好;③對學習內容組織程度的偏好;④對學科設置的偏好; 2)智力的影響 3)認知結構的影響 5、性格的類型差異分類: 1)按心理機能分類:理智型、情緒型、意志型; 2)按個人心理傾向性:內傾型、外傾型; 3)按獨立和順從程度:獨立型、順從型; 4)按兩維分類:內傾—外傾和穩定—不穩定。 6、性格差異的鑒定: 1)自陳量表式測驗:①明尼蘇達多人格測驗(MMPI); ②卡特爾16種人格因素測試(PF16); ③愛德華個人興趣量表。 2)投射測驗 :通過提供被試者一些模棱兩可的問題或者圖片來激發他們的想象,使其壓抑的動機、情感、欲望反映出來。 3)情景測驗 :指主試者在特定的情境下觀察被試者的行為表現進而了解其人格特點。情境壓力測驗式使被試者在一種特別設計的情境當中面臨情緒上的壓力,此時主試者通過觀察被試者的行為表現了解其人格特質。 4)自我概念測驗:1.形容詞列表法:被試者從主講者準備的一份描述人格特質的形容詞列表中選擇符合自己真實情況的詞語。再由主試者分析并判別被試者對自己的評價情況。 7、性格差異的教育意義:1)有的放矢,培養學生良好的性格;2)針對學生的不同性格進行教育;3)掌握學生氣質性格特點,采取既有原則又靈活多樣的教育方法,發揮教育機制,已到達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目的。(重點背誦) 8、特殊兒童的類型: |
|
來自: 昵稱62654068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