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nny說這個媽媽提到的問題特別棒,因為她的觀點也是這樣,很明確,就是不要讓孩子通過做TA本應該做的事情獲得零花錢,比如家務活。 這不是一個簡單的樹立孩子金錢觀的問題,往大了說,它是可以影響到孩子將來可能成為一個什么樣的人的。很意外吧?一個小小的零花錢,居然能上升到這樣的高度。 我們一直強調所謂的財商并不是簡單地知道怎樣選擇理財產品,知道怎樣賺錢,準確地說,它培養的其實是一種能力和思維方式。作為家長,與其說我們在培養孩子的財商,不如說我們在幫TA樹立正確的三觀。今天Danny就從“孩子該不該通過做家務獲得零花錢”著手,用自己的親身經歷和身邊孩子的例子給大家好好說道說道。 文|Danny 一個人想要得到錢,只有兩種方式,要么是交換,要么是贈與。對孩子來說也是這樣。交換,孩子必須提供服務或者商品,而贈與,孩子則無需做任何事情。 01 好好吃飯,吃完了給你10塊錢。 好好寫作業,寫完了給你10塊錢。 收拾好自己的玩具,收拾好了給你10塊錢。 擦桌子倒垃圾,可以得到1塊錢。 …… 上面這些場景大家是不是覺得很熟悉?好多媽媽在跟孩子每天的“斗智斗勇”中都或多或少、或主動或無奈地用過這樣的方式。 表面上來看,這種方法不但讓孩子很好地做完了當下的事情,同時還讓他“得到零花錢”有了個理所當然的理由,可是媽媽們有沒有想過,用金錢交換孩子應盡的義務,付錢讓他去做本就該他自己完成的事情,會有什么樣的后果呢? 我一個朋友說孩子上學特別愛磨蹭,有一回她就跟孩子說,如果可以按時到學校,放學回來就給他5塊錢,結果后來孩子天天出門前都要磨蹭著問“今天有沒有錢?” 還有個孩子,平常在家媽媽答應他拖地可以拿一塊錢,擦桌子也可以拿一塊錢,后來又一次媽媽生病了躺在床上,想讓他幫忙照顧一下,這個孩子居然問出了“照顧一天給多少錢?”這樣的問題。 有個孩子不愛吃蔬菜,每次家里炒蔬菜,夾給他一碗的時候,家人都會跟他說,你要是把這碗菜吃完,我就獎勵你10塊錢。結果這個孩子很聰明,偷偷跑去找奶奶,說:“奶奶你把這菜吃完,我給你5塊錢。” 類似的,據說現在學校里也有這種現象: 老師留作業了可孩子不想做,家長就說你好好寫作業我給你10塊錢,于是孩子去學校找別的同學做作業,再給他3塊錢。 如果你的孩子做了上面這些事情,你會不會很生氣,甚至會認為他品格有問題? 先別急,冷靜下來仔細想想,其實是家長先把孩子應盡的義務用金錢量化進行交換了, 孩子這樣舉一反三并不是他品格不好,TA只是在應用這個規則。 02 從我記事起,家里的每個人都有一定的家務要做,每個人都需要為家庭做出自己的貢獻。 我媽不像別的媽媽那樣大包大攬所有的家務。在我們家,媽媽負責買菜做飯,爸爸負責打掃衛生和洗衣服,我負責洗碗。小時候只要有小朋友吃完飯來找我玩,我說的第一句話就是“等我洗完碗了咱們再出去”。 有一次我因為著急出去玩,把碗隨便洗了一下就堆在了碗架上。結果下次盛飯的時候,我媽把我叫到廚房讓重新洗碗,她并沒批評我,只是說碗摸起來還有油。等我重新洗了一遍后,她告訴我:“偷過的懶最后都會還回來”。 后來再想早點出去玩的時候,我知道隨便糊弄沒有用了,就開始研究怎么能把碗洗的又快又好。 我以前是把所有的碗碟混在一起放在鍋里洗,經常會出現本來沒油的碗也沾上油導致洗起來很慢的情況,后來我把油多的碗碟放在一起,把油不多的放在一起,然后先洗油不多的,再洗油多的,這樣非常省時間。 還有,米飯鍋底如果糊鍋了的話,就會洗半天也洗不干凈,我就跟爸媽提議先泡著鍋,出去玩回來再洗,因為站在那里摳糊鍋的鍋底,可能需要十幾分鐘才洗完,但是先泡著回來再洗就只需要2分鐘,顯然后者比較有效率。 正是因為這樣的家庭氛圍,我從小就認為洗碗是我應該做的事情,從來沒覺得干家務活應該獲得零花錢。 既然是我應該做的事情,那我就必須為自己的事情負責,因為沒有人會為我做的不好兜底。如果我沒把洗碗這件事做好,出現了沒洗干凈的情況,在我們家是絕不會出現媽媽再重洗一遍的事情的。 一個人一旦需要為自己做的事情負責,他就會去思考怎樣能把自己必須做的事情更有效率更好的完成。 所以假如你希望讓孩子對自己負責,而不是自私自利,那就不要用金錢去交換孩子應盡的義務。 03 嚴格來說,家長給孩子零花錢或者過年時長輩給的壓歲錢,其實都是一種贈與行為,它是父母和長輩的情分,而不是義務。 對于壓歲錢,孩子無需付出什么,就可以拿到長輩給的錢。這種錢的多少完全取決于贈予方的意愿,說白了就是給你是情分,不給是本分。這是典型的贈與。 很多小朋友拿壓歲錢拿順手了,如果有一次沒有拿到或者拿的比上次少了,就會滿腹怨言。這就是家長沒有給他們灌輸過“別人的饋贈是情分而不是義務”的觀念。 所以我們作為家長,在長輩給孩子壓歲錢的時候,要跟孩子講清楚,這是別人贈送給你的錢,無論多少,都是別人的心意,要真心的感謝他們。 假如你希望孩子對家人、對別人有感恩之心,那就讓他從小明白贈與的意義。 04 跟壓歲錢不同,父母給孩子零花錢雖也是贈與,但這種贈與可以是附條件的。家長設定一些的條件,孩子只要完成這個條件的要求,就可以拿到零花錢,這里需要強調的是,家長設定的條件最好是與管理零花錢的能力相關的,比如: 1.必須對零花錢做預算并記賬; 2.每周的零花錢必須至少有10%進入儲蓄賬戶; 3.每周的零花錢必須至少有10%進入愛心賬戶; …… 如果上面這些條件沒有達到,下周的零花錢贈與取消。為了更好地實施監督和管理,我建議家長最好可以把“每周給孩子零花錢”這個行為固定下來。 這種附條件的贈與跟前面講到的“用金錢交換孩子應盡的義務”,希望大家可以區分開。家長不附加任何條件的贈與零花錢,不是不可以,只是相比直接贈與,附加一些有利于提高孩子管理零花錢的能力的條件,更有利于孩子財商的培養,如此兩全其美的方式,我們何樂而不為呢! END 在聊這篇文章的時候,Danny說了一個故事:有群小孩子總在一個老人的門外踢球,非常吵鬧,經常會影響到老人的休息。老人有一天把這些孩子叫過來,說我喜歡看你們踢球,以后你們每天來我這里踢球,我給每人10塊錢。孩子們很高興,于是每天都來踢。一周之后,老人又把孩子們叫過來說,我喜歡你們踢球,希望你們能繼續踢下去,但是我現在資金緊張,我沒法給你們給錢了。孩子們不干了,嚷嚷著說:沒錢誰還給你踢球看啊。結果,這群孩子再也不到老人門外踢球了。 本來特別享受踢球運動本身的一群孩子,在老人給他們建立了一個“交換等式”后,孩子喜歡踢球的動機被模糊了。做家務、做作業等等這些孩子自己的義務也是同樣的道理,家長用給零花錢的方式,會改變孩子的認知,讓他們以為做這些不是為了自己,而是為了拿錢。 “對自己負責”和“感恩別人的付出”,其實在大家的傳統認知里,這都是品格教育的范疇,但是,沒想到原來家長給孩子零花錢的方式也會深刻影響到孩子的認知,從而帶來不同的行為。 你是怎么給孩子零花錢的呢?歡迎大家在后臺分享自己的想法和經驗。 最后,今天是三月八日“女神節”,祝我們的每一位讀者朋友今天都是自己的“女神”,享受一個美好春日的下午,擁有一份寧靜長久的幸福。 |
|
來自: 昵稱44943940 > 《教會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