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簡《保訓》 原文: 惟王五十年,不豫,王念日之多歷,恐墜寶訓,戊子,自靧水,己丑,昧[爽]……[王]若曰:“發,朕疾壹甚,恐不汝及訓。昔前人傳寶,必受之以詷,今朕疾允病,恐弗念終,汝以書受之。欽哉,勿淫!昔舜舊作小人,親耕于歷丘,恐求中,自稽厥志,不違于庶萬姓之多欲。厥有施于上下遠邇,乃易位邇稽,測陰陽之物,咸順不逆。舜既得中言,不易實變名,身茲備惟允,翼翼不懈,用作三降之德。帝堯嘉之,用受厥緒。嗚呼!發,祗之哉!昔微假中于河,以復有易,有易服厥罪,微無害,乃歸中于河。微志弗忘,傳貽子孫,至于成唐,祗備不懈,用受大命。嗚呼!發,敬哉!朕聞茲不舊,命未有所延。今汝祗備毋懈,其有所由矣。不及爾身受大命,敬哉,勿淫!日不足,惟宿不詳。” 白話: 惟王五十年,文王的病情不見好轉,王考慮到生病耽誤的日子已經很多了,如果疾病再不見好轉,會耽誤有關《保訓》的事情。 戊子日,王自洗其面。己丑日,天剛蒙蒙亮時……(文王)說道:“發(指周武王姬發),我的病越來越嚴重了,恐怕來不及對你傳授訓導。以前人們傳授《保訓》,必定要由前人親口傳授,如今朕病重,恐怕口授是完不成了,你就以書簡的形式來接受吧。 敬畏啊!不要輕視怠慢!舜過去只是一個普通百姓,親自在歷丘這個地方墾荒種地,恐怕就是為了得到《中》。舜對照《中》自我省察自己的過去與志向,驗證天下百姓的追求與欲望,既驗證古往今來的歷史,也驗證眼前的事情,用來預測任何陰陽之物,都能夠驗證而沒有不對的。 舜得到《中》的內容后,不改變《中》的實際內容改變了名稱,走到那里都要隨身待著,對于《中》,舜益加佩服與相信,努力研究而不懈怠,使自己獲得了天地人三才極深的修為與品德。帝堯夸贊舜,讓舜繼承帝王大統。 啊!發(指周武王姬發),要有志氣于《中》啊!過去,上甲微從河部落那里借來《中》,以報復殺害自己父親的有易部落,有易服其罪,上甲微沒有滅亡有易。之后上甲微把《中》還給了河部落。 上甲微牢牢記住了《中》的內容,并且傳遺給子孫,一直到成湯,研究探討,不敢懈怠,其作用是使成湯得到天下。 啊!發(指周武王姬發),要信奉《中》啊!朕知道《中》的知識時間不長,命中還沒有讓我趕得上仔細研究。如今你要信服,要立志研究,不要懈怠,依靠它就能夠實現你的志向。我看不到你得到天下了,你要敬奉《中》,不要怠慢。 沒過幾日,文王就去世了。天上的星象也顯示不吉祥。 要點解析: 一、周文王沒有把《周易》叫作《周易》,而是稱作《中》。 大眾普遍認為《中》就是中國,李學勤也是這么認為的,因為懂易經技術操作的人很少,不懂易經去研究易經的史料會比較困難。 “中”字,甲骨卜辭中寫成方框,銅器銘文中寫成圓圈。不是因為是兩種文字,才有“方中”和“圓中”兩種“中”字,是《中》本身就有方圓,本身就是內方外圓這樣的結構。我們知道中國的漢字出自圖畫。漢字的形成是在漫長的圖畫記事基礎上,把圖畫儉省為筆畫的結果。這個“中”字就是由一幅圖畫而來。由于這幅圖畫的特殊性,即有時候用方,有時候用圓,就形成了“方中”、“圓中”兩種“中”字。 接觸過《易經》的人們,已經知道“中”這個字,或者說把“中”這個字恢復為圖畫時,使用的圖畫畫面是《易經》中的《先天六十四卦方圓圖》。有了解《易經》歷史的人們會說,易經中的《先天六十四卦方圓圖》,出現于宋代,而“中”這個字的歷史要古老得多,用宋代出現的東西去證明遠古文化,這是顛倒本末。 我們再回頭分析“中”字原始寫法的三個要素:其最重要的組成部分是一道豎畫。這一道豎畫是什么,是不是就是《易經》中的“一畫開天”?豎畫的中間有個圓圈或方框,是不是指向《易經先天六十四卦方圓圖》中存在的一方一圓兩種形態? “中”字,是一幅太極圖案。《易傳·系辭上》載:“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太極”指什么?太極這個概念,來自“中”中的一豎,又可以稱作大極、立極、天軸、黃道。兩儀指什么?指一豎隔開的兩邊,一邊為陰儀,一邊為陽儀,春夏二季為陽儀,冬秋二季為陰儀。四象指什么?指每一儀中包含四卦,陽儀中有乾、兌、離、震四卦,陰儀中有巽、坎、艮、坤四卦。八卦指什么?指兩儀共有八卦。在“圓中”中,“中”中的一豎為太極,兩儀的陰儀居左、居西方,為冬秋,四象為巽、坎、艮、坤四卦;兩儀的陽儀居右,居東方,為春夏,四象為乾、兌、離、震四卦。在“方中”中,“中”中的一豎不是豎著的,而是橫著的太極,兩儀的陰儀居上方,為冬秋,四象為坤、艮、巽、坎四卦;兩儀的陽儀居下方,為春夏,四象為乾、兌、離、震四卦。 以上是“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這一《易經》著名論述的真實含義。 我們日常使用最多的這個“中”字,就是一幅《易經先天六十四卦方圓圖》,就是一幅太極圖,就是一副太極圖案的筆畫化,就是民族的文化圖騰。 中國,古時通常泛指中原地區,是指古代華夏族在中原黃河流域一帶創立國家,它不僅僅是因為居天下之中而稱中國,更是因為它擁有《中》文化而稱中國。 二、周文王不曾演易。在周文王認為,演易的是舜帝。 清華簡《寶訓》關于舜的一段話是:“欽才,勿輕!昔舜舊作小人,親耕于鬲茅。恐,求《中》。自詣氒志,不違于庶萬眚之多欲。氒又施于上下遠埶,迺易立埶詣。測侌(陰陽)之勿,咸川不(逆)。舜既得《中》言,不易實,覍名。身滋備(服)惟允,翼翼不解,用作三降之德。帝堯嘉之,用受氒緒。” 其中“氒又施于上下遠埶,迺易立埶詣。測侌(陰陽)之勿,咸川不(逆)。舜既得《中》言,不易實,覍名”一句話,極其重要。 “昔舜舊作小人,自詣氒志,不違于庶萬眚之多欲。恐,求《中》。”“小人”指普通百姓、普通人。作為一名普通百姓的舜,研究當時的易經《中》,這里告訴我們的是:舜是作為普通百姓研究和掌握了易經的第一人。這打破了歷史上長久以來的一個認識,認為《易經》是王室之物,只有統治者才有學習和掌握它的權利。 舜之前是堯。黃帝傳位給高陽(顓頊帝),高陽傳高辛(帝嚳),高辛傳摯,摯傳放勛(帝堯),堯傳重華(帝舜)。顓頊是黃帝的孫子,是黃帝直系第三代、第二個王。帝嚳與顓頊是同一代人。摯做王的時間很短就把王位給了同一輩分的堯。堯是黃帝直系第四代,第五個王。 在黃帝直系四代人統治天下期間,有一個非常特殊的現象,即隱遁之風盛行。 《莊子》中記載了一個人物許由,就是摯與堯禪位期間的事情,《尚書》中記載的堯舜禪位、舜禹禪位,都是當時的真實情景。王之間如此,各部落、方國中,放棄王位、禪讓王位,也是一種普遍現象。 造成這種視王位為臟物現象的原因有兩個,一是私有制的萌芽,二是傳說中黃帝修道所開風氣。人生第一要事,是修道得道,而不是去當官、做王。在中國,什么是修道得道?就是研究和掌握《易經》,進入人與自然的自由境界。在黃帝影響下,隱遁修道者很多,成為《易經》流落山林、民間的一大渠道,也應該是舜作為普通百姓能夠得到《易經》資源的渠道來源。 什么是測陰陽之物?就是《易經》,就是清華簡《寶訓》中周文王所稱的《中》。清華簡《寶訓》記載周王文要把《易經》以書簡形式傳授給周武王時,交代給武王說:“舜根據自己的意思,將《中》的序列施行了上下遠近的重新安放,尤其是將乾卦的位置,換位于近處,就是舜的意思。” “測侌(陰陽)之勿,咸川不(逆)”中的“川”,就是帛書《易經》中川卦的“川”,就是通行本《周易》中的《坤》卦。 “測侌(陰陽)之勿,咸川不(逆)。”在舜之前,測陰陽之物的《中》,大都是首重坤卦(母系文化),不是重視乾卦。“氒又施于上下遠埶”,是舜將《中》中的乾卦試著做遠近易位,試著放到不同的卦位上,最后“迺易立埶詣”,最后將《乾》卦安放在了前面最近的位置。 易經中有“先天”、“后天”概念,《易傳》云:“先天天弗違,后天奉天時。”北宋以后出現有《伏羲先天六十卦方圓圖》以及《先天八卦圖》、《后天八卦圖》。“天”指的是《易經》中“乾卦”的“乾”。從清華簡《寶訓》中周文王介紹舜的故事來看,最初“先天”、“后天”概念的出現,是發生在舜的身上。 “先天”、“后天”概念,看似簡單的八個經卦的排列問題,卻也是演易上的大問題,是易經八卦推演中把《乾》卦放到前面的位置上還是放到后面的位置上的問題,是先安置《乾》卦還是后安置乾卦的問題。先安置《乾》卦,即稱作先天;先安置《坤》卦,即稱作后天。我們今天常常看到的《伏羲先天六十四卦方圓圖》即先天。 “舜既得《中》言,不易實,覍名。”周文王繼續介紹舜對于《中》的改變。《周禮?春官?大卜》載:“(大卜)掌三《易》之法,一曰《連山》,二曰《歸藏》,三曰《周易》。其經卦皆八,其別卦皆六十有四。”“其經卦皆八,其別卦皆六十有四”,即“不易實”這是任何一位演易者都不能改變的,舜也沒有改變。舜卻首次以《乾》卦為首卦,將乾卦放到了最前面、最近的位置,并且將易經改變了名稱,將《中》不在稱作《中》,而稱作《易》。“不易實,覍名”,即“不易實,變名”。 《周易·舊傳·系辭》載:“易之興也,當殷之末世,周之盛德邪?當文王與紂之事邪?”《史記?周本紀》載:“西伯即位五十年,其囚羑里,蓋益《易》之八卦為六十四卦。”現今的歷史記載古人把演易的實質,放在把八經卦重為六十四卦上,“蓋西伯拘而演《周易》,把“文王重卦”作為文王演易內容,這是嚴重偏離易學史的,錯誤的。 清華簡《寶訓》告訴我們的是:周文王不曾演易。“朕聞茲不舊,命未有所延。”周文王去世之前,得到《易經》的時間不長,他沒有足夠的時間演易,他只是獲得了舜的易經資料《中》,他只是學習研究了舜留下的易經《中》。周文王在清華簡《寶訓》中告訴我們:演易的人是舜,是舜將《中》的卦序做出了演易性質的變易與調整。 清華簡《寶訓》告訴我們的是:《周易》不是周代的產物,易經的歷史要久遠得多,在商代之前,在夏代之前,在堯舜禹時代,就已經是普通百姓可以學習、研究和掌握。清華簡《寶訓》本身的價值,還解決了周代以前上古時期易經就已經存在的自古缺少典籍證據的證明材料。清華簡《寶訓》的發現,可以使我們的易學史,直接推到遠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