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讀書這件小事 2019-03-11 15:13 有人說,嬰幼兒時期對大腦的改造才有效,成年后再想改造大腦,作用就是微乎其微了。 事實真的如此嗎?大腦也像我們的骨骼一樣,成年后就會停止生長嗎? 答案是否定的。根據腦科學家的研究發現,人的大腦潛力無限,不管是少年、成年還是老年時期,都可以對大腦進行改造,讓我們變得更聰明。 那這種改造大腦的做法會不會很困難呢?從日本腦科學家茂木健一郎撰寫的《如何用閱讀改造大腦》一書中可知,堅持閱讀、掌握閱讀方法就是改造大腦最簡單、最實用、也最長效的方法。 茂木健一郎不僅是日本著名的腦科學家和腦科學創意經濟的領跑者,也是日本腦科學應用的第一人。他畢業于東京大學,獲理學博士學位,曾任職于劍橋大學,專門研究以“主觀感覺”為關鍵詞的大腦與心的關系,已經出版了好幾本腦科學方面的著作,包括《創意腦》《大腦活用學習法》《大腦活用工作術》等。 在《如何用閱讀改造大腦》這本書里,作者認為對比影視、音樂等形式來說,書籍的信息濃縮度最高,因為語言是人腦信息表達中最濃縮的部分,同時對比網絡的“快餐式閱讀”來說,書籍的出版通過層層審核把關,具有更精巧和優質的語言結構,所以讀書可以更好地磨練語言能力,讓人更深入地了解人類自身和世界的發展與變化,從而培養獨立思考的能力。 讀書和不讀書之間,是質的差別,將造成大腦決定性的差異。 這些道理聽起來淺顯易懂,但關鍵點在于如何閱讀,也就是說,我們應該讀什么書、怎么讀書,才能更好地改造我們的大腦。 下面我就把這本書最精華的內容與大家一起分享。 正確選擇閱讀的書籍關于如何選擇書籍,作者茂木健一郎提出了兩點建議。 一是閱讀各個領域“世界冠軍”級別的書。 “世界冠軍”級別的書指的是世代流傳的經典著作。比如,文學領域首推我國四大名著,科學領域推薦道金斯的《自私的基因》和達爾文的《物種起源》等。 為什么要選擇閱讀“世界冠軍”級別的書呢? 首先是因為這些著作的作家本身具有高水平的文化素養,有些甚至是文化素養之王,他們筆下的作品凝聚了最深刻的思想,當我們閱讀這些作品,就相當于在跟“絕世高手”過招。 試問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有什么機會能跟一位國學大師對話呢?唯一方法就是閱讀他們作品。 這些優秀作家把他們的天才、靈感、人生感悟都凝聚在文字中,并通過冥思苦想、多次篩選和修改才出版成書,其中花費的心血是無法計算的,但我們只要花很少的錢就可以將這些書籍據為己有,然后在閱讀的過程中,會充分調動自己的大腦去理解書中的含義。比起閱讀那些快餐式的網絡小說或八卦新聞來說,當然更能鍛煉語言能力和思考能力。 其次,因為我們活在當下,在閱讀古代經典作品的時候,可以用我們現代的背景去解讀書籍的思想。 比如,我們在閱讀《西游記》的時候,結合我們生活的時代背景,就會得到“有后臺的妖怪都被接走了,沒后臺的被一棒子打死了”這種充滿了寓意的結論。或者猜想一下,如果作家吳承恩來到我們現在的世界,會怎么寫《西游記》呢?這種結合現代背景思考作品的解讀法,能讓我們獲得極大的閱讀樂趣,大腦也能得到很好的鍛煉。 二是閱讀那些能夠成為聊天話題的書。茂木健一郎認為,判斷一本書好不好的的標準是你“會不會想要談論此書”。你試著回想一下曾經讀過的書,有哪些是你愿意拿出來跟大家聊聊的?哪些既是你愿意講出來、別人也愿意聽的書? 比如《紅樓夢》,從曹雪芹的手抄稿開始,就是社會上的“熱門話題”。直到現在,仍然占據著文學作品話題榜的冠軍,還專門成立有“紅學會”等組織。兩百多年過去了,人們還在熱烈討論著“黛玉和寶釵誰更好”“秦可卿是怎么死的”“寶玉最后的結局是什么”等話題。 在腦科學家看來,聊天的能力是只有人類才具有的“絕對智慧”,其他物種和人工智能都無法比擬。腦科學家們也做過相關的測試研究,結果顯示人工智能在智力競賽中,比如圍棋,已經可以戰勝人類,但是在“聊天”這項技能的掌握上,人工智能的表現就完全是“雞同鴨講”。 為什么?因為“聊天”這項活動,是絕對沒有標準答案的。人們聊天大多數時候純粹只是為了“開心”,里面的決定因素只可意會不可言傳。比如,當我們想跟朋友分享一本書的內容時,并不會把書的字面內容原原本本講出來,而會把閱讀時產生的“感覺”用我們自己的語言重新表達出來。這種“感覺”是人工智能永遠學不會的。 會聊天的人,往往都是“胸中有墨水”的人,每個人都喜歡跟有內涵的人聊天交流。而分享讀過的書,就是一種讓聊天變得更有內涵的方法。 那么,如果我們想更好地分享一本書,就得積累大量的閱讀,從中錘煉自己的語言能力,強化自己的理解能力,以及捕捉那種微妙的“讀后感”,這些都是對大腦很好的鍛煉方式。因此,一本能激發你去談論它的書,就是一本值得你閱讀的好書。 掌握高效的閱讀方法懂得怎么選擇書籍之后,要掌握的就是怎么閱讀書籍,方法正確,才能讓閱讀效果更好。 對此,茂木健一郎在《如何用閱讀改造大腦》這本書中給出了幾點小建議。 一是不分領域地“雜讀”。根據腦科學家的研究,“雜食”更適合人類的大腦,也就是多種類、多角度、多領域地吸收各種信息。所以,我們在閱讀的時候,不要只讀某一種類型或某一領域的書籍,而要勇敢挑戰那些你很少接觸的書。 比如,你平時喜歡看言情小說,那就嘗試讀一讀心理學方面的經典,平時喜歡看實用類工具書的話,那就讀一讀經典文學作品。 因為我們無法預知哪一種知識對自己有用,世界上也不存在“絕對正確”的教科書,大量的“雜讀”不但可以拓展我們的知識面,還可以強化思考能力。 不管是小說、漫畫、哲學、科學還是歷史,閱讀涉及面越廣,大腦得到的鍛煉也會越全面。 二是降低閱讀難度。據我所知,很多人都有一顆想要閱讀的“心”,但往往堅持不下去,要么是讀了一半就讀不下去,要么是遲遲都不愿意翻開一本書。為什么會這樣呢?因為比起瀏覽網頁、刷朋友圈、看小視頻來說,閱讀書籍要耗費更多的腦細胞,也就是說難度更大。 所以要降低閱讀的難度,讓堅持閱讀變得簡單一點。技巧就在于:同時閱讀多本書,一天只讀10頁。這樣能避免因為某本書特別枯燥而放棄閱讀的情況,也更適合大腦吸收信息的模式,更容易養成閱讀的習慣。 你想想,一天讀10頁,一個月就是300頁,通常一本書也就300頁左右,那么一年就能讀完12本書了。當你看到自己的閱讀成績之后,也會更容易堅持。 三是找到一本屬于你的人生“教典”。當你閱讀的書籍越來越多的時候,會有所偏愛,這個時候可以慢慢鎖定你的那本人生“教典”了。 對我來說,雨果的《悲慘世界》是我的人生“教典”,因為它蘊含的人道主義精神深深打動了我,也是我為人處事、看待世界的原則。 又比如,物理學家愛因斯坦最喜歡的書是《堂吉柯德》,據說在他生病臥床的時候還在堅持閱讀這本書。也許是堂吉柯德那種一往無前的勇氣鼓勵了愛因斯坦,唐吉坷德那些匪夷所思的妄想也促成了愛因斯坦的靈感。于是,這本書就相當于愛因斯坦的人生“教典”了。 找到你的人生“教典”,就是找到你的人生故事。 四是結交“萬事通”朋友。在不知道該讀什么書或讀了之后不太理解書的內容時,多聽聽別人的推薦,比如請教身邊比較博學的朋友、老師、長輩等,也可以上豆瓣讀書上,看看網友們的分享,當然也可以看看我這個頭條號的書評。 有些朋友可能會擔心看了書評后,書的內容就被劇透了,其實這是最不需要擔心的地方,因為這就是書和影視作品最大的區別。 一部電視劇,如果把劇情提前告訴你,那在觀看時確實會喪失許多趣味,但是看書不一樣,一本好書不論泄露多少內容,都是同樣有趣的。比如《紅樓夢》,比如《百年孤獨》,比如《安娜卡列尼娜》,比如《飄》,這些書的故事情節,大家早已熟悉了,但絲毫不會影響你親自閱讀原著所得到的樂趣。 五是不光要讀,還要學會寫。經常有人問,讀完一本書很快就會忘記,用什么辦法才能更好地消化吸收書中內容呢? 作為一個經常的寫書評的人,我必須告訴你,最好的辦法就是把書中內容以書評或讀后感的方式寫出來。現在是網絡時代了,人們可以很方便地復制粘貼自己需要的信息,甚至有很多“搬運”或“抄襲”的文章還很受歡迎。然而,這種復制粘貼的方式會讓大腦逐漸退化,因為復制粘貼幾乎不需要耗費腦力。 寫作則不同,茂木健一郎告訴我們:“因為將文字從大腦中提煉出來的行為會加重人的負荷,使人疲勞,也許效率并不高。但正是因此,在完成之際大腦才會無比開心,并得到成長。” 更別說寫作能力本身也是一種很吃香的技能,如果你很能寫,在各行各業都會深受歡迎。 除了以上五點閱讀方法之外,《如何用閱讀改造大腦》這本書里還推薦了其他幾種閱讀方法,包括根據書的內容選擇快速閱讀、在讀電子書的時間之外多讀紙質書、保持逛實體書店的習慣等等。在這里就不一一詳述了,有興趣的話,可以直接看原書,許多地方都會帶給你很多啟發。 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但我們閱讀的真正目的,并不是為了錢,也不是為了欲,我們通過閱讀最想實現的,應該是成為一個更好的人,讓自己變得更聰明、更智慧,去領悟生命的意義、感悟生活的真諦,從中獲得自我的最大滿足。 閱讀,不僅可以改造大腦,更可以改造我們的人生。從今天起,定一個閱讀計劃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