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納蘭的詞如同納蘭的人生,“當時錯”,現在才明白了,才后悔了,可是,當時錯的究竟在哪里? 歌名|芳華如夢,來源|駱集益《采桑子》 【清】納蘭容若 而今才道當時錯,心緒凄迷。紅淚偷垂,滿眼春風百事非。情知此后來無計,強說歡期。一別如斯,落盡梨花月又西。 ①無計:無法。 ②歡期:佳期,歡聚的日子。 詞人作詞,多是有感而發,意由心生,納蘭的詞總是那么精致,讀后你說不清楚他想要表達的具體感情是什么,也說不清楚這首詞究竟想要寫什么,但每個詞、每個字都能讓你體會到靈魂深處的戰栗,那是一種幸福的憂傷。 在納蘭的詞里,這種幸福與憂傷相得益彰的表現形式十分多見,而這首《采桑子》中,更是運用得出神入化。幾個詞語的鋪陳,看上去猶如一幅水墨丹青,清爽宜人,但細細品味,卻是能夠看出一些意象堆砌出來的情懷。 正如納蘭的另一名句“人生若只如初見”一樣,直抒胸臆卻不讓人感到唐突,脫口而出也不讓人覺得造作,不加雕飾,反而更顯得純真無邪,平淡之中,透著幾分靈性。 “而今才道當時錯,心緒凄迷。”開篇道來,猶如當頭一棒,讓人靈臺一片清明,但細細想來,這句話平淡無奇,現在才知道自己錯了,心里迷惘萬分。這樣的話語實在沒有什么值得推敲的地方,如果這句話用在別處,可能就如同腳下的石頭,被人們忽視了,但放在納蘭的詞里,卻又是不一樣的。 有些詩詞是要歷經歲月淘洗的,歷久彌新,經過反復的吟誦,才能琢磨出其中的味道,要知道最好的菜肴,往往是那些最簡單的菜式,平淡出真章,納蘭的平淡,往往是在第一眼就把人打動,從此讓人欲罷不能。 納蘭的詞如同納蘭的人生,“當時錯”,現在才明白了,才后悔了,可是,當時錯的究竟在哪里?錯在什么地方呢?古詩有云:“人生自是有情癡,此恨不關風雨月。”愛情最是難以講究對錯的,愛了就是愛了,沒有對錯。 無論納蘭探究當初是不該愛,還是不該走得太近,總之那段得到又失去的愛情令納蘭內心忐忑不安。一個“錯”字,令人百轉千回,牽腸掛肚。正因為有了之前的“錯”,才有了下面的“淚”--“紅淚偷垂,滿眼春風百事非。” 前文我們已經講過“紅淚”這個典故,它一般是指女子傷心,納蘭將典故用于此,不知道是否有更加具象的所指。有情人無奈離別,這里的有情人是指他入宮的表妹,還是指江南的沈宛,后人不得而知,也說不清楚。 不過這已經不重要了,下一句“滿眼春風百事非”,在春意盎然的時刻,有著悲傷的心緒,實在是更加令人感到凄涼。納蘭之所以受到人們的喜愛與推崇,就是因為他總是能明明白白地直指人心,輕易地說中每個在情場中輾轉的男女心事。 這首詞抒寫詞人凄迷的心緒:如今才知道當時自己是錯了,不覺心緒凄迷。春光燦爛,人事全非,怎不叫人暗自垂淚!明知道以后的事情難以預料,卻偏偏硬說可以再次歡聚。一別之后果然遙遙無期,如今梨花又落盡了,月亮也已偏西,相思的人唯有在這痛苦中飽受煎熬。 在上片的凄迷心情之后,下片則開始寫出無可奈何的心境,在不知所以中還希望著能夠相見。“情知此后來無計,強說歡期。”回想當時的分別,就已經知道了今生無緣,無法再相見,但偏偏還要告訴自己,來日方長,或許他日能夠重逢。 這里的“歡期”是相見、歡聚的意思,而“強說”一詞讓這份期待中的歡期變得難以預見。明知道不能相見,卻偏偏想要相見的矛盾心情,令這首詞充滿欲哭無淚、欲訴無言的悲涼。 納蘭自己或許也感覺到了自己的悲愴,他轉筆結尾,寫道“一別如斯,落盡梨花月又西。”人生或許就是這樣,月圓月缺,這都是無可避免的,或許這就是應了那句“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 納蘭幾筆淡淡的勾勒,整首詞躍然紙上,令人讀罷忍不住放手,這些千古名句如同一輪圓月,在漆黑的夜空,閃著清冷的光芒。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