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學點哲學】 普通人學哲學如何少走彎路,盡快入門? 作者:舒 生 很多人都知道,學習這件事,不是光靠勤奮就能解決的,如果方法不當,寒窗苦讀也未必有效果,糟糕者,還會誤入歧途。學習哲學,也不例外。 由于哲學本身是一門以智慧為鵠的的學問,所以比起學習一般的知識,還更應該注重方法和策略,這樣才能讓我們在學習哲學的路上少走彎路,盡快登堂入門。下面是學哲學的一些方法和建議,分享給大家: 學哲學要從興趣出發,但不要局限于興趣 興趣對于學習的重要性,可以說怎么強調都不為過。學哲學也是如此。對于那些天生就愛思考“我是誰?”“我從哪里來?”“我要去向哪里”“活著有什么意義?”之類問題的人,不需要多說,他們往往就會對哲學產生興趣。而對于那些討厭抽象思考、偏好感官事物的人來說,往往不僅提不起學哲學的興趣,還會把哲學當成生活的絆腳石。最遺憾的不是人們對哲學不感興趣,而是人們未曾真正了解哲學,就斷然拒絕哲學。 理論上說,哲學可以使任何具備思考能力的人受益,但就實際來看,不可能每個人都對哲學感興趣。如果你確實不喜歡哲學,那就遠離它好了。但你這樣做的前提是你近距離了解過哲學。如果你對哲學的了解僅僅基于道聽途說,或者僅僅因為對哲學印象不好就否定哲學,那你就可能錯過對人的精神生活來說最好的東西。同樣,我們學哲學也不應該只學自己感興趣的,對于自己一開始不感興趣甚至討厭的哲學,也應當了解一些,這樣才能更好地明白自己為什么喜歡這種哲學而不是那種哲學。有時候,通過對我們原本不喜歡的哲學的深入了解,我們會喜歡上了原本不喜歡的哲學,這也是一種難得的心智收獲。所以說,學哲學要從興趣出發,但不要局限于興趣。 倫理學可能是你的最愛,但形而上學也應了解一些;中國哲學要讀,西方哲學也要讀;古代的哲學要讀,當代的哲學也要讀,總之,一開始學哲學,最重要的是摒棄先入為主之見,虛心向各門各派各家哲學學習,才能扎實學哲學的基本功,盡快入門。 多認識哲學的不同形式,找到喜歡的類型 哲學作品的常見形式是邏輯論證式的,比如亞里士多德的哲學就屬于典型的學術研究型,斯賓諾莎的哲學追求幾何式的論證風格,黑格爾哲學看起來就是邏輯思維的長篇大論,但這并不意味哲學只有一種形式,另一些偉大的哲學家,如柏拉圖用對話體形式寫作哲學,尼采喜好用格言體的風格創作哲學,薩特將哲學融于小說和戲劇中。所以不要那么狹隘地定義哲學,你會有更多機會找到自己喜歡的哲學。 認識哲學旗下的子學科,主要包括五大學科,即:
對哪個領域感興趣就從哪個著手。 循序漸進 一開始讀不懂艱深的哲學,可以先從一些哲學語錄、小故事、流行哲學史、大眾哲學、哲學工具書等通俗讀物著手。待有了基本的哲學常識,盡可以著重選擇某一哲學、主義、名著或哲學家精讀。首先是理解,然后才是批判性思考。最后要清楚自己真正有多大的收獲。 初學哲學,不必死啃原著 幾乎所有哲學老師都會告訴他的學生:“無論你讀多少關于原著的介紹,都不能代替對原著的閱讀。”誠然,閱讀哲學原著是必要的,它能最大限度地幫助我們了解哲學家思想的原貌,了解哲學家論證的邏輯和思路,同時也能讓我們看到哲學作品中一些重要而常被忽視的細節。但這并不意味著你必須一開始就死啃原著,因為你可能根本讀不懂。 像康德的《純粹理性批判》,黑格爾的《精神現象學》,海德格爾的《存在與時間》這樣的哲學名著,最好別一開始就想著獨立征服它們。抽象的概念術語,隨處可見的冗長的長句、復合句,沉悶乏味的論證,詰屈聱牙的文風,這些使得一些哲學作品像天書一樣難懂。很多人不學哲學,一個原因就在于哲學太難懂。康德出版《純粹理性批判》后,整個學界沒幾個人能看到他的作品,當時著名的學者赫爾德也寫信向康德抱怨費解。現在康德哲學之所以有很大的世界影響力,也不是因為我們比古人聰明,能直接讀懂康德,而是因為介紹康德的通俗讀物(人物傳記、思想簡介、學術研究等)多了,康德哲學才進入更多人的視野。 不要覺得讀不懂原著是智力不夠的緣故。孩子小的時候都需要大人攙扶才能行走,初學哲學,也需要“扶手”。 了解哲學家的生平,了解哲學史,各種介紹哲學的通識作品,都是學哲學的扶手。利用好這些,學哲學才能事半功倍。 掌握重要概念 在許多后現代主義的哲學家眼里,哲學除了清理概念和分析語言外似乎再沒有別的作用。憑心而論,我們普通學者很難贊同這種對哲學的狹隘定義。但也不可否認,學哲學是必須與概念打交道的。概念不清,哲學就是真正的空中樓閣。所以哲學在柏拉圖、亞里士多德等早起哲學家那里,就非常注重澄清概念。不少偉大的哲學家,像康德、黑格爾等都“發明”了很多哲學術語。 這多少有點迫不得已的意思,因為哲學家有時為了徹底闡述自己的哲學,不得不超越日常的用詞含義,另創“新概念”。而這些新概念,往往就是理解哲學家的一把鑰匙。 有的哲學家,比如蘇格拉底,雖然沒有發明什么哲學術語,但也有自己的用詞習慣,比如“靈魂”一詞,他就反復提及。這僅僅是哲學家的習慣使然嗎?沒這么簡單,它實際上是理解哲學家思想的關鍵入口,蘇格拉底的整個哲學生涯都在強調靈魂的重要性,而只要我們深刻理解了這點,就能明白為什么蘇格拉底會說“未經省察的生活不值得過”,“沒有人自愿犯錯”,“我只知道自己一無所知”之類的話。 一個概念就是一種定義,一種定義就是一個命題或預設。有時候,一個概念就是一種思想。掌握了重要的哲學概念,我們做哲學就有了基本功。 化抽象為形象 凡事越抽象,理解起來就越難。而在所有學問中,哲學又被公認為是最抽象的學問之一。所以,在學習哲學的過程中,能夠化抽象為形象就盡量化抽象為形象。至于如何化抽象為形象,利用日常經驗、類比、想象以及思維導圖等都是可行的辦法。 注重邏輯思維 哲學與普通學問的顯著區別就在于,哲學無比注重邏輯。哲學可以不重事實和經驗,但不能不重視邏輯。很多人知道“存在即合理”的說法,卻不知道黑格爾還有后半句:“合理即存在”。 常見的邏輯方法包括觀察與內省、推理與歸納、假設和實驗、分析與綜合等。理解了哲學家的邏輯,也就掌握了哲學家思想哲學的來龍去脈。 從哲學大問題入手 沉迷于哲學的細枝末節(比如滿足于哲學家的逸聞故事、格言語錄等),往往使人只見智慧的樹木而見不到智慧的森林。初學哲學,從大問題著手能更快地幫助我們融入到哲學的世界里。 所謂大問題,簡單說就是那些每代人都會面臨的問題,如人生意義、靈魂、存在、信仰、真理、自由、自我、道德、正義、愛欲等問題。這些問題哲學家們已探索了幾千年,積淀了豐富的智慧,一開始就深入這些問題,無異于一開始就走上愛智慧的“正道”。 掌握核心思想 掌握核心思想,學哲學往往能收到四兩撥千斤之效。比如,要搞懂薩特的存在主義者哲學,我們可以去讀薩特全集,但這樣做既耗費精力,也未必能抓住薩特哲學的精髓。反之,如果我們從“存在先于本質”一句順藤摸瓜,就會發現薩特哲學的大廈基本都奠基于這一句,或者說都是這一核心思想的延伸發揮。掌握核心思想盡管存在簡化哲學的問題,但起碼能幫助我們抓住哲學的精髓。羅素就坦誠,掌握核心思想是他理解哲學史的一大法寶。 泛讀為輔,精讀為主 泛讀的哲學作品,多多益善。泛讀的價值不在于精通某一哲學,而在于“思想游歷”,換言之,泛讀哲學是為了讓思想多見世面。 哪些哲學作品適合泛讀呢?一切通俗易懂的哲學都適合泛讀,但即使通俗讀物也要注意分辨,那種通篇都在說哲學或哲學家本人有多神奇的作品最好少讀,比如讀王陽明,我就建議你遠離那些打著“神奇的心學”,“神人王陽明”,“千古第一等人”等旗號創作的通俗讀物。讀它們可能使人心潮澎湃,打滿雞血,但這有違哲學需要的客觀精神和理性精神。 泛讀哲學,建議多讀哲學史。馮友蘭的《中國哲學史》,美國學者梯利的《西方哲學史》以及羅素的《西方哲學史》,都是廣受推崇的哲學入門讀物。 學哲學,既要泛讀,更要精讀。總體而言,學哲學一事,精讀比泛讀重要。泛讀是讓思想見世面,讓大腦博學多聞,但這只是哲學的一個低階目標,哲學的高階是讓人學會獨立思考,洞見智慧。而要想達到后者,就離不開精讀。 精讀哲學作品,首先起碼要通讀一遍,再讀至少應掌握哲學作品的主要思想、基本方法,再次要能夠審辨性地賞析哲學文本細節,最后要通過精讀形成自己的見解。其中每一步都需要時間,不能操之過急。學哲學,貴精不貴多。 以工匠精神學哲學 像學技藝一樣學哲學吧,這是維特根斯坦給學生的告誡。出神入化的技藝都離不開精益求精的打磨,學哲學也是如此。粗糙的哲學與精微的哲學遠看好像相差不大,但走進一看,便高下立判。選定了哲學的主攻方向后,就要精進不休。如果你專攻康德哲學,那就不要滿足于那些通俗讀物,也不要滿足讀完全集,而要深入到哲學家的字里行間,挖掘看似細心實則很有價值的細節。 學、思、行結合 王陽明說“知之真切篤實處即是行,行之明確精察處即是知”,現代社會雖是專業社會,但必要的知行合一還是必須講求的。如果覺得“未經省察的生活不值得過”這句話是對的,那就不要讓它僅僅停留于哲學探索,大膽將它用于人生。在工作、學習,在人情世故,在社會中,都貫徹這一原則。這樣,一方面樂意幫助我們真正做到“學以致用”,另一方面又能“以用促學”,這樣學哲學,才是真正的腳踏實地、仰望星空。 堅持清晰具體的學習原則 中國人喜歡說“難得糊涂”,這是我們傳統文化的一大特點。哲學的風格與此截然不同。哲學以追求真理為天職,旨在像太陽一樣為人祛蔽解惑。盡管不少哲學家的文風晦澀難懂,但這并不是他們的本意。正是因為他們想徹底講清楚,才不得不長篇大論。 而我們有時候之所以被哲學弄糊涂,從主觀角度看,大抵不外三個原因:一,我們不會思考,缺乏思考的正確方法,導致思想混亂,抓不住哲學要領;二,我們學得太膚淺,流于表面的紛亂;三,我們涉獵不精,不夠專一,沒有自己的思想判斷力。 堅持清晰具體的學習原則,像維特根斯坦說的那樣,要“把能夠說的說清楚”。 埋頭學哲學,不如多與人分享交流 有道是“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哲學雖然是一門很個人化的學問,但同樣離不開交流。蘇格拉底的哲學基本都是在雅典廣場上交談產生的,像康德這樣學院派的哲學家,也每天抽時間與人交流,連尼采這樣孤僻的哲學家也得益于與同時代思想文化精英的交集。 為自己的哲學思想辯護 提出你自己的思想觀點。論證它,反駁它,再論證它,再反駁它,如此直到自己提出強有力的觀點和強有力的論證。 學哲學,要走腎,走心,走腦 所謂走腎,是指要有強健的體魄(參考蘇格拉底);走心,就是保持哲學探索的激情(參考蘇格拉底);走腦,就是堅持理性的原則,獨立思考(參考蘇格拉底)。三者分則使哲學有失偏頗,合則人人皆可做自己的“哲學王”。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