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雍正4年,原來的無錫以城內直河為界,河西南仍為無錫縣治,東北隅是新設的金匱縣治。金匱縣衙門建造在原憶豐倉的舊址上,從倉橋下東堍至里黃泥橋(風儀橋)西堍金匱縣衙門前的一條街,無錫人叫它為“新縣前”;處于縣城西隅的無錫縣衙門前,便稱為“老縣前”。 無錫縣衙門最早建于南唐,后毀于戰火。至宋乾興年間(1022),無錫縣令李晉卿擴大增建,至元代已顯陳舊。元代大德年間(1297~1307)重建,歷經明洪武、宣德、弘治各朝增修,縣衙門內建筑已頗具規模。到了清康熙年間,知縣吳興祚大興土木,原縣衙前玉帶河上建有澄源橋,橋南有牧愛坊,坊左右各有井亭橋,橋北為譙樓,吳興祚將樓名改為“來悅樓”,樓下為縣衙正門,縣衙內建有真武堂、迎賓樓、誠石亭。大堂寬達5間,大堂左右各置南門,建有20余間廊舍,是書吏辦公、貯存文檔的場所。其他還有政廳及同心堂,同心堂旁還有一座“鑾駕庫”,專貯御用的龍亭架閣。后門便是內署“尺木堂”,堂東為“聽梧軒”,堂西為“西書房”,堂后建有“延清樓”,最后為“阜民臺”,臺上有“登嘯亭”,臺下有80余平房,連同縣衙四周的幾條小街弄,多數是縣衙門內的書吏、衙役、捕快的住地。縣衙中的監獄建在右角門外,嘉慶八年(1803)知縣楊潤重修,把譙樓又改名為“鑒遠樓”,咸豐十年(1860)無錫縣衙門全部毀于戰火。戰后重建,無錫縣衙門沒有像金匱縣衙門恢復原貌,同治初年(1862)曾一度借胡橋河北的“上壽庵”辦理公事,光緒元年無錫知縣廖綸重建。 辛亥革命后,撤銷了金匱縣治,因為無錫縣衙的建筑遠不如金匱縣衙規范,從此,從錫金軍政分府開始,直到民國三十八年(1949)無錫解放,無錫縣的最高行政機構——無錫縣政府便一直在原新縣前的前金匱縣衙門所在地。在城西隅的原無錫縣衙門,由于它的牢獄設施曾在光緒年間經縣令廖綸重建,設施比較完善,民國初年至抗日戰爭爆發,這里是江蘇省第五監獄所在地,抗戰勝利后是無錫縣地方法院,解放后曾是關押罪犯的場所,拆除前為無錫市外貿印刷廠。 錫金軍政分府舊址大門(攝于1911 年) 自無錫縣衙門撤銷后,原來的澄源橋依然保存在那里,橋上面的譙樓,這時改稱“聞喜堂”。譙樓便是“更樓”,是封建時代官方所設置的報時機構,根據舊例每到晚上起更后,要鳴炮報更。古時每晚戌時(19時至21時)起更為初更,自此每隔一個時辰為更,一夜為五更,民間有“更漏”、“更鼓”等說法,所以譙樓又叫“鼓樓”。譙樓下即為無錫縣衙門的正門。既然縣衙已不存在了,澄源橋北堍西邊的墻也被拆除,被分割成兩條街巷,東邊叫“東鼓樓巷”,西邊叫“西鼓樓巷”,這兩條街巷在民國年間方有。原來這里便有許多房屋,居民絕大多數是無錫縣衙門的工作人員及其家屬。民國后在30年代前期,這里建造了多幢中西合璧的建筑,抗戰前的無錫縣教育局即坐落在東鼓樓巷。解放后開通人民中路,健康路口的“無錫理發廳”便是一幢巨宅的主樓。后門還有一個別致的小花園,園內假山重疊,小橋流水,頗具規模,這座建筑至2009年開發東大街片被拆除。東鼓樓巷和西鼓樓巷在上世紀50年代建筑市中心東西干道人民路時,兩個地名才從地圖上抹去。 1959年前縣前西街(西河頭) 東大街和西大街在無錫老城中,名氣很大,可說是人人皆知。這兩條街道非常狹窄,都只有三、四米寬。當年街中心為青磚路面,磚街兩旁都是長長的石條,據說這是往縣衙門運糧的糧車車道。街道雖狹,東大街卻曾矗立著多個石牌坊,有“解元坊”、“天卿學士坊”、“牧愛坊”等,西大街也有“探花及第坊”、“宮諭殿讀坊”、“繡衣坊”等多座牌坊。解放后一次規模較小拓寬路面時便在一座民宅中發現兩個石坊的石柱腳和牌坊柱旁的石獅子。 無錫縣衙門撤銷前,縣衙還兼理刑事、民事官司,因此縣衙前的街上開設了很多家飯店茶坊,為打官司的百姓提供服務。如后來的經營錫幫菜的“紅燒同腸”、“肉釀生夫”、“糟煎白魚”、“冰糖腐乳肉”而享有盛名的小飯店“喜福李”,清末便是開在縣衙前東大街上的。另外還有一家百年老糕團店“劉源興”,以掛粉湯團在這條街上發達起來。 在沒有自來水的年代,東大街上有一座無錫城中最早的自流井,供應附近居民使用純凈的“深井水”。 使東、西兩大街名氣響徹全城的主要原因便是當年無錫一年一度的農歷三月廿八,八廟朝東岳的盛會行列,八廟行會道子必須經過這里,方能出西門到惠山東岳廟。 從清末到民國期間城中通往西門的道路,現在的復興路當時還叫“真應道巷”,新市橋是一座不堪重負的小木橋。通往“三皇街”的“三風橋”要到1923年方才建成,所以八廟的行會道子,只能經無錫縣城中心的大市橋,東大街、西大街便成了必經之地,然后折向西橫街向“西城門”方向而去。到上世紀20年代,改造西門橋,另辟新西門,比原來的西城門南移100多公尺,但是八廟道子依舊走東、西兩大街。 八廟盛會全盛時代,三月廿八,東、西兩條大街上人山人海,兩條街上的民宅都要在大門里搭起看臺,招待親朋好友看會。抗戰勝利后的1946年,復興路已開通,八廟朝東岳廟會的道子還寧可走擁擠不堪的東、西兩大街,不走復興路。 (圖片來源:網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