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證求因,治病尋機—導師臨床辨證及用藥特點 1 從肝論治糖尿病胃輕癱理論依據 導師張蘭教授根據多年治療糖尿病慢性并發癥 的臨床經驗,認為糖尿病胃輕癱當從“肝”來論治,因 消渴病的發生與肝密不可分,黃元御在《四圣心源》中 說:“消渴者,足厥陰之病也??凡木之性,專欲疏泄, 疏泄不遂,則相火失其蟄藏”。《本草經疏》及清·唐容 川所述:“木之性主疏泄,食氣入胃,全賴肝木之氣以 疏泄之,而水谷乃化。”《素問·保命全形集》云:“木需 土疏,土得木而達,木賴土榮,木得土而發。”隨著消渴 病程的進展,患者久病多郁,情志不暢,肝失疏泄導致 肝氣郁結,而與情志調節最為密切的臟腑為肝臟,且 肝與脾胃同屬中焦,肝失疏泄直接影響脾胃之運化腐 熟,表現為痞滿;清·葉天士在《臨證指南醫案》敘述: “肝氣不舒,脘痛嘔惡”,“肝木肆橫,胃土必傷;胃土久 傷,肝木愈橫。”因肝氣郁結,橫逆犯胃,導致肝胃不 和,胃脘嘈雜疼痛,胃失和降最終導致胃氣上逆發為 惡心、嘔吐。糖尿病胃輕癱的表現均與氣的運動失常 有關,肝主疏泄,調暢全身之氣,故張師在治療上注重 疏肝理氣。同時現代研究也表明 [8] :中醫五臟中肝臟 與人體神經內分泌免疫系統密切相關,肝主疏泄的功 能與植物神經功能密切相關。肝失疏泄則植物神經 功能紊亂,表現為交感神經興奮。交感神經功能亢進 可通過交感神經 - 腎上腺髓質反應,使兒茶酚胺、腎 上腺素、去甲腎上腺素分泌增多,并通過抑制腎上腺 受體和 β- 受體的興奮調節,抑制胰島素的分泌,使 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進而促進糖原分解;同時還增 加腸道對葡萄糖的吸收,抑制肌肉組織對葡萄糖的攝 取利用,表現為血糖增高。 2 謹守病機,辨證論治 張蘭教授在臨床辨證治療上將中醫理論與現代 醫學研究巧妙結合,以“疏肝理氣”為切入點,根據患 者的不同臨床表現將其分為肝郁胃熱型,肝郁脾虛 型,肝郁血瘀型,將糖尿病胃輕癱分型論治,筆者有幸 從師侍診,深刻體會導師辨證論治過程,將其治療糖 尿病胃輕癱經驗總結如下。 2.1 肝郁胃熱型 此類患者平素性情急躁易怒,日久 肝郁化火,脾胃郁熱,正如金·劉完素在《三消論》中云: “夫消渴者,或因耗亂精神,過違其度,而燥熱郁盛 之所成也。”大怒傷肝而致肝失疏泄日久導致肝氣郁 結化火,燥熱傷陰,上刑肺金,中傷胃陰,下耗腎水,最 終導致消渴病的發生,隨著病程進展,消渴病久,胃陰 虛益甚必會引起氣陰兩虛,最終導致胃輕癱的發生。 此型多見于中年男性,臨床表現為:口渴多飲,且渴喜 冷飲,胸脅苦滿,呃逆,燒心,胃中灼熱感,平素嗜食肥 甘厚味,便秘,舌質紅,苔黃厚膩少津,脈弦數。張蘭 教授辨證為肝胃郁熱,治以清肝瀉火,和胃降逆,方選 大柴胡湯加減,其組方為柴胡、酒大黃、枳殼、黃芩、芍 藥、半夏、炙甘草、厚樸等。若患者口干、口渴明顯,在 主方基礎上加入黃精、知母、麥冬等生津止渴之藥;導 師善用酒大黃替代原方中大黃,旨在避大黃峻猛瀉下 之力,且酒大黃用量較小,酒制后入陽明胃經,善瀉胃 火,通便泄火同時不傷脾胃之氣,若便秘癥狀較重,善 與火麻仁、桃仁相配以潤腸通便。若有口苦、痞滿嘔 吐、目赤腫痛癥狀,在上方的基礎上加入黃連、石斛、 澤瀉等以清肝胃熱;若胸脅脹痛,則加入木香、延胡索 以疏肝行氣止痛;若有胃痛反酸加入瓦楞子以制酸止 痛;若出現盜汗、心煩癥狀則加丹皮、梔子、地骨皮、旱 蓮草等以滋陰斂汗除煩;寐差,加入酸棗仁、茯神等安 神之藥。 2.2 肝郁脾虛型 此型多見于中年女性,臨床癥見: 情緒低落,抑郁寡歡,胃脘脹滿不舒,善太息,口苦,面 色少華,少氣懶言,倦怠乏力,胃部常有食后飽脹感, 大便多溏泄不成形,舌質淡暗,舌體胖大,邊有齒痕, 舌苔白膩,脈多沉細弱。肝屬木,喜調達,疏泄全身之 氣;脾胃屬土,脾主運化升清,胃主受納腐熟,肝木疏 土,維持著體內水谷精微代謝的平衡。《血證論臟·臟 腑病機論》云:“木之性主于疏泄,食之入胃,全賴肝木 之氣以疏泄之而水谷乃化。”肝喜條達,肝失疏泄直接 影響脾胃運化腐熟。若平素心情抑郁,情志不舒,肝氣 郁結,橫逆犯脾,脾氣虧虛,運化失常則發為胃輕癱。 《金匱要略》中指出“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 故導師張蘭教授在治療上將疏肝理氣與健運脾氣放在 同等地位,以小柴胡湯與四君子湯兩方加減來治療,組 方為柴胡、半夏、黨參、甘草、黃芩、白術、茯苓、枳實、 厚樸等藥。由于此類證型多見于中年女性,尤其是更 年期女性癥狀更為明顯,導師在治療上注重中醫學整 體觀念與辨證論治相結合,運用因人制宜的原則,善用 香櫞與佛手相配以疏肝理氣,若胸脅脹悶明顯,加入瓜 蔞、薤白等以寬胸利氣;胃寒怕冷加入干姜、砂仁以溫 脾胃之陽;腹脹、食欲不振加入焦三仙、木香、枳殼、以 行氣消食開胃;若有活動后汗出,則加入黃芪、五味子 以補氣斂陰止汗;寐差加蓮子、百合等。 2.3 肝郁血瘀型 此證型臨床多見于老年人,消渴病 程較長,血糖控制不佳,形體消瘦,臨床上癥見:口干、 口渴,渴不欲飲,胃脘部脹痛,呃逆,舌脈多表現為舌 質紫暗,有瘀點或瘀斑,舌苔白膩或黃,脈沉細弱或滯 澀。消渴久病多郁,患者多精神緊張,憂愁焦慮,葉天 士《臨證指南醫案》有云:“心境愁郁,內火自然,乃消 渴大病。”肝主疏泄,調暢全身氣機,肝失疏泄不僅使 全身之氣升降出入失常,更會導致血糖的波動。《血 證論》曰“瘀血在里,則口渴,所以然者,血與氣本不相 離,內有瘀血,故氣不得通,不能載水津上升,是以發 渴,名曰血渴,瘀血去則不渴矣。”氣為血之帥,氣行則 血行,氣滯則血阻,肝氣郁滯日久必會導致瘀血的形 成,因此疏肝理氣極其重要。肝氣疏則瘀血祛,諸證 得以減輕。所以導師在治療上以疏肝理氣,活血化瘀 為原則,用血府逐淤湯加減,方藥組成為當歸、生地、 桃仁、紅花、牛膝、太子參、炙甘草、赤芍、枳殼、柴胡、 川芎等。導師在用藥上善用丹參配赤芍、桃仁配紅花 活血化瘀;且此型多見于病程較長的老年人,多有肝 腎不足,故導師在主方中加入山茱萸、枸杞子、菟絲子 等補益肝腎之品,祛瘀兼顧扶正;由于瘀血形成,部分 患者還會出現四肢刺痛麻木癥狀,張師善用蘇木、絡 石藤、雞血藤等藥以活血化瘀,通絡止痛;此外《血證 論》言:“淤血既久,亦能化痰。”若有痰多、嘔吐痰涎 癥狀,加入法半夏、竹茹以化痰止嘔;若有大便溏,則 用山藥、薏苡仁等健脾祛濕之藥;瘀血日久化熱,熱擾 心神出現寐差時,在上方基礎上加入龍齒、夜交藤、酸 棗仁以滋陰除煩,重鎮安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