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種分類  原發性高血壓 查看 原發性高血壓是以血壓升高為主要表現,但是病因尚未明確的獨立疾病,占高血壓發病率的90%。  繼發性高血壓 查看 繼發性高血壓則為癥狀性高血壓,它由疾病所引起,病因明確,高血壓僅僅是其他疾病的臨床表現之一,血壓呈暫時性或持久性升高。 就診科室 心血管內科 病因 高血壓常見兩種病因,一種是原發性高血壓;另一種是繼發性高血壓。 原發性高血壓,就是找不到原因的血壓升高。它的發生,主要與疾病易感性和生活方式密切相關。如果有高血壓家族史,那么就具有高血壓易感性,比其他人容易發生高血壓。 此外,高鹽飲食容易引發高血壓。很多工作族,工作壓力大,生活不規律,也可以引起高血壓。 原發性高血壓占高血壓患者90%以上的比例。 繼發性高血壓,也就是找得到原因的高血壓。比如腎臟疾病引起的高血壓,分為腎實質性高血壓(腎小球腎炎等),腎血管性高血壓(供應腎臟的血管出現問題)兩種。當腎臟血供減少了,就會引起血壓升高。 再比如內分泌系統出問題也可以引起高血壓,腎上腺分泌很多人體激素,如果腎上腺出現問題,其分泌激素時出現紊亂,就會出現三大類繼發性高血壓,包括原發性醛固酮增多癥、嗜鉻細胞瘤、庫欣綜合征。 預防 高血壓本身是可以預防的,它是一種慢性病,和生活方式、遺傳、年齡、身體體重、運動狀況等有關系,那么應該如何進行預防呢? 1. 三十五歲以后定期體檢,定期量血壓,及時調控,不管是不是高血壓者都要定期做血壓的檢查,經常量血壓以預防高血壓跟及時控制高血壓。 2.合理飲食,補充各種營養成分,戒煙限酒。 3.保證充足的睡眠,不要過度勞累,不要過度精神緊張。 預后影響 高血壓的預后好壞,與多種因素有關,比如年齡、疾病嚴重程度、有無并發癥、并發癥的嚴重程度、原發疾病、是否積極合理治療等。 一般而言,年齡愈大,預后愈差;一期或二期高血壓如能及時治療,可基本痊愈或控制住病情發展,也不易發生心、腦、腎等并發癥,幾乎能與正常血壓者享有同等壽命;病情較重者,如急進型惡性高血壓,平均僅存活1年左右,但若能進行血液透析療法或腎移植,可提高生活質量,延長壽命;對于一些因某種疾病引發的高血壓,若此病較難根治,則預后多不佳,比如嚴重腎功能減退引發的高血壓;長期抽煙和飲酒的人、體重超重但不能堅持減肥者、不配合醫生積極服藥者、亂投醫和亂服藥者,這些人的血壓往往控制得不太理想;若出現一些嚴重的并發癥,比如腦卒中、左室肥厚、冠心病、心肌梗死等,預后較差。 診斷 發病部位 血壓的形成是在足夠循環血量的基礎上,心臟收縮射血,血液對血管壁的側壓力,大動脈彈性將能量貯存,由動能轉變成位能,又轉變成動能,從而維持了血液對血管壁的一定側壓力,推動血液流動,保持正常血壓。 高血壓的特點,是血管彈性變差,血流阻力增大,以及血管收縮,導致血壓升高。 它表現在收縮壓和舒張壓的增高。 收縮壓,是左心室收縮泵出血液的最高壓力,高收縮壓意味著血管彈性功能差,血管彈性變差是衰老不可避免的過程,因而一般上了年紀的人,都會有一定程度的收縮壓高血壓。 舒張壓,是左心室舒張時,動脈回縮產生的壓力,對于維持全身循環有重要意義,同時與血管收縮程度更為密切相關,通常應當對高舒張壓性的高血壓更為警惕。它意味著高血壓腎病,以及高血壓心臟病風險更高。 如果動脈內脂質沉積多了(動脈粥樣硬化),動脈外脂肪過多(肥胖),使動脈內外血流阻力增大,血流需要較大動力才能維持循環,也會產生高血壓。 總體癥狀 收縮壓≥140mmHg,舒張壓≥90mmHg,可伴有心、腦、腎等器官的功能性或器質性損害。 高血壓早期,僅有全身小動脈收縮痙攣,血管還沒有明顯的器質性改變。 如果血壓持續增高多年,動脈壁由于長期缺氧、營養不良,動脈內膜受到損傷,血管壁逐漸發生硬化而失去彈性。血管逐漸狹窄和閉塞,引起各種血管病變。各臟器血管病變程度不一,通常以腦、心、腎等處病變最為嚴重。 一些患者患有高血壓,可能沒有什么癥狀,只有在體檢的時候才發現血壓增高。 還有一部分患者,在血壓過高的時候,出現頭痛、心悸,或者出現鼻出血。 繼發性高血壓患者,因為有其他原因,所以往往伴隨原發疾病的癥狀。 比如甲亢引起的高血壓,患者往往伴隨脾氣暴怒、心慌、出汗等。 還有腎病引起的高血壓,患者往往夜尿增多、雙下肢水腫、晨起眼皮腫等。 治療方案: 高血壓通常無法治愈,但可以控制。治療方法包括兩種,即改變生活方式和服用藥物。醫生會根據患者的年齡、健康狀況和心腦血管病風險,制定合理的降壓目標。 高血壓治療的主要目標是血壓達標,并最大限度地減少患者心腦血管病的發生率和死亡率。降壓治療應該確立血壓控制目標值。不同人群的降壓目標不同,一般患者的降壓目標為140/90mmHg以下,對合并糖尿病或腎病等高危患者,應酌情降至更低。 另外注意,對所有患者,不管其他時段的血壓是否高于正常值,均應注意清晨血壓的監測,有研究顯示半數以上診室血壓達標的患者,其清晨血壓并未達標。 對于原發性高血壓,醫生會給予下列方案: 1.改善生活方式:比如減少鈉鹽、脂肪的攝入;補充鈣和鉀鹽;多鍛煉;戒煙、限制飲酒;控制體重;放松心情,減輕精神壓力,保持心理平衡等。 2.控制心血管危險因素:降壓治療后,還應對血壓升高以外的多種危險因素進行控制。 3.使用降壓藥:常用的治療高血壓的藥物包括六大類,即利尿劑、血管緊張素轉換酶(ACE)抑制劑、血管緊張素II受體拮抗劑(ARBs)、β-受體拮抗劑、鈣通道阻滯劑、直接腎素抑制劑,此外還有其他藥,如a-受體拮抗劑和血管擴張劑等。 多數患者可能需要終生服藥,并且不止服用一種降血壓藥物。應與醫生配合,找到最適合自己的藥物組合,并嚴格遵醫囑服藥。 4.其他輔助治療:可同時采用其他一些輔助療法,有助于降低血壓。比如生物反饋治療、針灸、冥想、壓力管理與放松技術、瑜伽等,但在使用這些方法前,最好先咨詢一下醫生,與醫生一起討論決定最佳方案。
對于繼發性高血壓,主要是積極防治原發疾病,比如:腎血管性高血壓,可通過介入治療擴張腎動脈;腫瘤引發的高血壓,可考慮手術切除腫瘤等等。如果治療原發病后,血壓仍高者,可酌情采用降壓藥。 常用藥品: 治療高血壓的常用藥包括如下幾大類: (1)利尿劑,如氫氯噻嗪、呋塞米、螺內酯等。 (2)血管緊張素轉換酶(ACE)抑制劑,如貝那普利、卡托普利、依那普利等。 (3)血管緊張素II受體拮抗劑(ARBs),如氯沙坦、厄貝沙坦、纈沙坦、替米沙坦等。 (4)β-受體拮抗劑,如索他洛爾、阿替洛爾、美托洛爾、卡維地洛等。 (5)鈣通道阻滯劑,如尼群地平、硝苯地平、尼卡地平、氨氯地平、尼莫地平等。 (6)直接腎素抑制劑,如阿利吉侖。 此外還有其他藥物,如a-受體拮抗劑、血管擴張劑等。 高血壓的藥物治療通常需要持續終生,患者需要持續堅持健康生活方式,并嚴格按照醫生要求服用藥物,盡量避免漏服、不要擅自停藥。另外,還應遵醫囑規律復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