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醫藥大學教授 主任醫師 李劉坤 袁某某,男,48歲,河北邯鄲來京務工,2013年12月18日初診。患慢性反流性胃炎及食管炎多年,一年來加重,西藥治療效果不佳,故來求中醫診治。刻診患者泛酸燒心較甚,胃脹噯氣,晨起時胃脘作痛,痛甚則滿頭汗出,心煩急躁,舌淡紅而胖,有齒痕,苔白膩,脈弦滑。顯系濕熱中阻,肝胃不和所致,治擬清化濕熱,疏調肝胃。并宜注意飲食起居,調節精神情緒。處方:旋覆花(包)10 g, 郁金15 g, 姜半夏15 g, 青陳皮各15 g, 煅瓦楞(先煎)30 g, 海螵蛸(先煎)15 g, 枳實15 g, 厚樸15 g, 川楝子15 g, 元胡15 g, 黃連10 g, 吳芋4 g, 黨參30 g, 炒蒼術30 g, 生龍牡(先煎)各30 g, 白芍15 g, 炙甘草6 g。14劑,每日1劑,水煎,早晚食后分服。 二診:2014年5月25日。服上藥后,胃脹胃痛等癥消失,近半年未作。但近日又反酸燒心,空腹尤甚,胃脹噯氣,胃脘時痛,舌淡紅胖,苔白,脈弦滑。仍清化濕熱,疏調肝胃。旋覆花(包)10 g, 郁金15 g, 川楝子15 g, 元胡15 g, 茯苓15 g, 清半夏15 g, 青陳皮各15 g, 枳實20 g, 厚樸15 g, 煅瓦楞(先煎)30 g, 海螵蛸(先煎)30 g, 白芍15 g, 木香15 g, 佛手15 g, 生龍牡(先煎)各30 g, 炒蒼術30 g。7劑,每日1劑,水煎,早晚食后分服。 三診:2014年11月30日。回邯鄲連服前藥一個月,胃痛等癥消失,又來京打工,數月來身體狀況良好。但近來食后胃脘脹滿,偶有燒心噯氣,舌淡紅胖,苔白,脈弦滑。治擬理氣降逆,疏調肝胃。旋覆花(包)10 g, 炒蒼術30 g, 青陳皮各15 g, 枳實30 g, 厚樸15 g, 木香15 g, 郁金15 g, 烏藥15 g, 黨參30 g, 茯苓15 g, 煅瓦楞(先煎)30 g, 川楝子10 g, 清半夏15 g, 砂仁(后下)10 g, 白蔻仁(后下)10 g。14劑,每日1劑,水煎,早晚食后分服。藥后諸癥消失。后注意飲食起居及精神調養,久未復發。 按:該患者由外地來京務工,長期飲食起居失常,精神壓力較大,致濕熱中阻,肝木乘土,胃病常犯。治療不僅注重用藥物清化濕熱,疏調肝胃,且囑其注意飲食起居,調節精神情緒。如此藥食配合,身心并治,故屢治屢驗,效如桴鼓。 2017.7.20 |
|
來自: 學中醫書館 > 《185.中醫臨床的經驗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