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是現代中國的民族魂,他的精神深刻的影響著很多中國人,而他也被稱為是20世紀世界文化巨人之人。他與同時期的杰出的思想家和文化家一樣,在關注民族的同時,也在關注著人類共同面臨的問題,并做出了自己獨特的貢獻。然而魯迅先生卻曾經說過“漢字不滅,中國必亡”的話,那么他究竟對漢字有何偏見呢? ![]() “漢字不滅,中華必亡”是魯迅先生曾經說過的一句話,這在《病中答救亡情報訪員》中也有所記載。魯迅先生之所以說這句話,是因為他認為漢字比較艱澀難懂,使得中國大多數人民與文化隔離,在他眼中方塊字是愚民政策的利器,是中國勞苦大眾身上的一個結核,很多細菌和病菌都潛伏在其中,倘若不去除,那么只有滅亡。 ![]() 漢字的筆畫結構比較多,寫起來也比較困難,當年那種風起云涌的時代,還沒有衍生出拼音來輔助大家學習漢字。所以當時很多人在面對筆畫繁多的漢字,有一種無從下手的感覺,不知從何學起,造成了文化普率的極低。并且窮苦人家孩子為了生活還得奔波,哪還有時間去學習漢字,因此魯迅先生認為漢字難學,民眾很難變得聰明起來,這樣下去中華民族將面臨“危機”。 ![]() 而在當時有這種意識的并不只有魯迅先生一人,很多知識分子都有這個意識,主要是時代背景所致。當時的中國正處于水深火熱之中,于是人們強烈的民族危機感比較突出,這也是另一種意義上的愛國意識。這也是為何魯迅在深知學習中華漢字之艱難后,提倡學習“白話文”的原因之一。 ![]() 對于魯迅的話,我們也應該客觀理性的理解,或許聽起來有些偏激,似乎對中華漢字有些偏見,實則不然。實際上是魯迅先生對于漢字有種恨鐵不成鋼的意思,希望有一種比較簡單易學的文字,好讓中華民族人民在很快的掌握文化和知識,從此告別愚昧,走向繁榮昌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