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先生是近代中國反帝反封建的先鋒人物,他以筆為武器,批判社會黑暗,喚醒民眾,被冠以“民族魂”的美譽。 不過就是這么一位為國為民的“戰士”,卻說出了一句令所有人都大吃一驚的話:漢字不滅,中華必亡。 此言一出確實是驚到了很多人,那么魯迅先生究竟為何會說出此等言論呢? 這番話是先生在1936年接受《救亡情報》記者采訪時發表的言論,后來被收進了《魯迅論語文改革》一書,原文開篇便是這八個字。 先生的論斷,當時在文壇引起了軒然大波,掀起了一股激烈的大討論與大辯論。 其實這并不是先生第一次發表這樣的看法了,此前他曾在《答曹聚仁先生信》中寫到:漢字和大眾化是勢不兩立的。 還有在《且介亭雜文》中,先生也說:漢字是中國勞苦大眾身上的一個結核,病菌都潛伏在里面,倘不首先除去它,結果只有自己死。 從這些先生的文章中都能看出,先生認為漢字確實是影響了中華民族的前進,那么先生到底為什么會做出這樣的論斷呢?這就要聯系當時的時代背景以及繁體漢字來說明了。 當時的社會背景是,列強入侵,國內軍閥混戰,民不聊生,中華民族處在生死存亡的關頭。以魯迅、陳獨秀為代表的的一批有著先進思想的知識分子掀起了新文化運動,支持新文化,要求摒棄傳統的糟粕,并且號召向西方學習先進的科學知識。 這些主張本沒有錯,可是在實施的時候卻過了頭,其中的激進派認為,既然要學習西方就要全盤西化,他們主張摒棄傳統文化,全面擁抱西方,首要的第一步就是文字。當時的西方使用的是拉丁文,而中國是方塊字,兩者完全是不同的體系,這就會妨礙中國學習西方的先進科學知識與思想,因而要廢除方塊漢字,改用拉丁文。 而除了廢除糟粕文化,學習西方的目的之外。廢除漢字的另一個原因是那時的漢字是繁體字,書寫起來太麻煩了。比如讓學生把“薑”(姜)、“鸞”(鸞)不偏不倚地寫進方格里,這基本是難為人,而這一點也是阻礙了民眾的文化學習,影響了民智的開啟。所以先生才會認為漢字其實阻礙了社會的進步,要求廢除。 當然幸虧先生們的設想沒有成功,后來我們也知道,新中國成立后,開展了覆蓋全國的掃盲運動,并且簡化漢字,這才有了如今的方便易學的簡體字,才推動了中華的進步。 如果當初先生們真的成功了,漢字被廢除了,改為了拉丁文,那如今的中國會是什么樣啊,估計會比韓國的情況還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