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之愛是一種需要努力、進化、被教育而完成的高級感情。 “一想到為人父母不用經過考試,就覺得真是太可怕了。” 日本作家伊坂幸太郎的一句話,就解釋了最近爆火的國產劇《都挺好》里所有的矛盾。 蘇明玉,是蘇家最小的女兒,上面有兩個哥哥,理應集萬千寵愛于一身,可偏偏遇上了一個重男輕女又強勢的母親,和一個膽小怕事只會挑撥的父親。 所以從小到大,她總是被忽視的那一個。被忽視到什么程度呢? 兩個哥哥的早飯永遠是火腿加雞蛋,她只有泡飯。吃飯的時候,母親也只給兩個哥哥夾雞腿。 這還不算,大哥想出國留學,家里沒錢,母親就賣房子,老二結婚,母親賣房子給他買婚房。 而明玉想要一本復習資料,母親都不愿意買,哪怕有優異的成績,卻只能被迫念省錢的師范。 誰愿意接受來自最親的家人如此的差別待遇呢?忍無可忍的質問,只換來母親這樣的回答: 童年的種種心理傷害,都轉化成她后來前進的動力,她憋著一股勁兒,發誓要出人頭地。 后來的她的確是成功了,但原生家庭給她留下的陰影,也讓她變得“不近人情”。 很多人在蘇明玉身上都或多或少看到自己的影子,甚至是發現自己的生活狀態、性格和種種人生選擇,都和童年的經歷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 就像《歡樂頌》里樊勝美說的那樣“一個人的原生家庭,就是一個人的宿命。” 從小父母的打擊教育、高壓政策、甚至是父母之間的感情不和,都為孩子人格的發育埋下了隱形的風險。 那種叫做“童年陰影”的東西,看不見摸不著,卻真真切切地影響了一個人的一生。 01 “包辦型父母” ——被偏愛的都有恃無恐 電視劇《都挺好》中,承包萬人槽點的無疑是郭京飛飾演的老二蘇明成。 當然,郭京飛的求生欲還是蠻強的,劇還沒開播,他就像是有了預期,在微博上提前主動認錯。果不其然,電視劇開播沒多久,蘇明成立馬成了人人喊打的“過街鼠”。 網友紛紛表示,這個“媽寶男”實在太氣人了! 而劇中的“媽寶男”蘇明成又是怎樣養成的呢? 蘇家的家境一般,可蘇明成屋里卻有一臺嶄新的電腦,而女兒蘇明玉參加中考的時候,母親連一本輔導教材都舍不得給她買。 但蘇明成好吃懶做,整天揩家里油,母親還樂呵呵資助2000塊讓他旅游。 成年后的蘇明成一直花錢如流水,蘇母就繼續“實力護短”:為了幫兒子買房娶媳婦,蘇母不惜賣掉老房子;兒子結婚之后,蘇母依舊毫無底線地接濟他生活費,還美名其曰“借”的,不過不需要還。 有網友給蘇明成算了一筆賬,這些年他啃的老加起來高達40萬,變成了十足的“吸血鬼”。 這還不算,關鍵是,他還從不覺得這有何不妥,反正“那是我媽給我的” “父母偏心那是他們的問題,與我何干?” 就是在這種過度保護下長大的蘇明成,走入社會后卻發現,工作只能靠自己,混了10年,他在單位始終只是個“小蘇”;看到明玉混得比自己好,能做的就只是咒罵明玉“有點臭錢就瞎嘚瑟” 。 實際上,被父母長期捧在手心里的他們,從未獨立過。一旦家人離去,才發現自己什么都不是,自卑心理如期而至。 但是由于這些人有恃無恐慣了,無法接受自卑,便把它轉移到別人身上,變本加厲傷害別人。 臨床心理學家Ellen Weber Libby說:
02 “討債型父母” ——辛苦養大的“韭菜”該收割了 前段時間皮克斯的短片《包寶寶》獲得了奧斯卡獎,影片就揭示了這樣一個問題,無數中國孩子都是在父母的“過度保護”下成長的。 而當父母的愛用力過猛,就會變成“暴力”:聽話才是乖寶寶,不聽話就把你吃掉。 雖然影片不到8分鐘,而且沒有一句臺詞,卻惹得一眾網友感動落淚。紛紛感嘆,戳中了很多中國式母愛的痛點。 影片故事從媽媽包包子開始。吃飯時,最后一個包子突然變成了包寶寶。 常常一個人在家的媽媽,驚喜過后,感到開心。日常開始陪著寶寶玩。給他喂食、帶他買菜逛街。 包寶寶慢慢長大,漸漸的,他開始想逃離媽媽,跟著小伙伴玩。 擔心的媽媽,一次次把他追了回來。 隨著時間流逝,他們開始出現了各種爭執,包子把媽媽拒之門外。 媽媽做好吃的示好,也得不到回應。 更“可怕”的是,包子要和女友離開這個家。沒辦法的媽媽,用力阻止包子開門。最后,爭不過的媽媽,流著淚,一口將包子吃掉。 簡直童年陰影的動畫片,但是影片給出了一個美好結局。當夢醒后的媽媽,看到包子之后,也順利和解。 有人覺得這個動畫詭異嚇人,但這不恰好是不少家庭的真實寫照嗎? ▲《包寶寶》 豆瓣電影評論 而在現實生活中,大多數孩子,都或多或少經歷過和包子一樣被控制的階段。 不同的,可能只是時間長短,事件大小。 03 “散養教育” ——盡全力愛孩子,到時間就松手 當然,并非每個家長都是“有毒”的爸媽,大部分父母也不是存心做出一些舉動對孩子造成傷害。 但我們的很多技能、習慣和處事方式,都是從家長那里習得的,包括如何與人溝通、互動,處理我們的情緒和需求。 你初次為人父母,我初次為人子女,我們會有摩擦和隔閡、會意見相左、會忘了替對方考慮、會有短暫的分離,這些都沒關系,我們一起為了營造最好的親子關系,不斷改進、慢慢努力。 而最好的親子關系,應該是互相尊重、彼此獨立,就像杜江在《爸爸去哪兒》里送給嗯哼的那首詩一樣: 你不是我的希望,不是的,你是你自己的希望 我那些沒能實現的夢想,還是我的 與你無關,就讓它們與你無關吧 你何妨做一個全新的夢 那夢里,不必有我 然而我愛你,我的孩子 我愛你,僅此而已 一個爸爸對孩子最好的愛,就是好好疼愛孩子的媽媽;一個媽媽對孩子最好的愛,就是欣賞并推崇孩子的爸爸。 1.互相尊重的家庭才能給孩子最多的愛 尊重是最深層次的愛! 根據心理學家馬斯洛研究,當人的生理需求得到滿足,也就是吃飽穿暖之后,心里最大的渴望就是愛與歸屬感,它們像心靈的食物,若是得不到,會令人感到空虛沮喪。 孩子心里最大的渴望就是與爸媽連接的歸屬感,那是超越了一切事物的渴望,那么,孩子是透過什么方式與父母連接的呢? 如同前面提到的,就是做和父母相同的事,因為透過做相同的事,孩子可以感覺“我們是一起的”,這就是歸屬感的需求。 因此,我們要了解孩子深層的心理需求,也就是他必須與父母雙方都有所連接,這樣才能滿足心中的歸屬感需求。 2. 用贊美代替抱怨,營造良好的家庭氛圍 如果孩子對其中一方的連接有所缺乏,將會讓孩子感到空虛遺憾,而最令孩子難以忍受的是父母其中一方否定另一方、排除另一方,那就像自己內在的一半否定另一半一樣,結果必然造成孩子心理上的分裂。 例如,媽媽常說爸爸不好、不認同爸爸,孩子為了能和爸爸連接,會采取強烈的方式,也就是和爸爸做相同的事或發生相同的事。 但因為這不被媽媽允許,所以孩子表面上會聽媽媽,然而私底下會像爸爸,甚至在潛意識里跟隨著爸爸的命運而不自知。 當我們否定自己的先生/太太時,我們正在給孩子什么樣的信息呢?
這樣的孩子長大后肯定會出現這些行為:懶惰、不負責、愛嘮叨。 為什么?因為他心里強烈需要和他的父母連接,但有關他爸爸/媽媽的信息卻全是負面信息,他當然只能跟這些信息連接,做出相同的行為來滿足與爸媽連接的歸屬感。 有人說,我只放在心里沒說出來呀!不要自欺欺人了,孩子的感覺無比敏銳,就算表面上沒說,如果你心中有這些信息,一定會在無意識里顯露出來,而你的孩子一定會感受到。 當夫妻因為對方的行為而否定他/她身為父母的身份,孩子就會和被排除的一方做出相同的行為模式。簡單地說就是,當你越不尊重對方,孩子就會越像他/她。 那我們該怎么辦呢?既然與父母連接是孩子天生的心理需求,那就提供更多正面的信息來滿足孩子連接父母的需求。
不只是稱贊孩子,重點是稱贊孩子“像爸爸”“像媽媽”的地方,透過這種方式,孩子會朝好的信息方向與爸媽連接,心中對歸屬感的渴望也會得到滿足。 當孩子連接的渴望被允許了,就不會那么強烈地在暗地里連接那些被否認的缺點。 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 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最好的親子關系,是你給我恰到好處的愛、不費力的付出、得體的退出,而我回報你同等的感恩與尊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