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這輩子會有兩個家,一個是父母給的家,一個是長大后結婚成立的家,往往我們會把第一個家說成是“原生家庭”。 你在原聲家庭中曾經經歷過的事情,有些你會記得,有些已經忘記,但是那些回憶不起來留存在你潛意識里的事情會影響你未來的生活。 你現在就是你孩子的原生家庭,你寫入孩子記憶的都是好事才會讓這個孩子健康成長。這就好比一臺電腦,顯示在桌面上的都是你能記清的東西,而電腦后臺運行的程序就是你的潛意識,在最關鍵事發生時,往往都是在受到后臺運行程序的影響。 新婚兩個人,從兩個原生家庭走出來組建了新家庭,會有很多的磨合,因為每個人都帶著原生家庭的“基因”。比如這個妻子家教很嚴格,物品使用后必須物歸原處,而丈夫卻是什么東西都愿意亂丟,這樣家庭小事就容易產生矛盾。這便是不同家庭帶來的不同習慣。 其實,兩個人很相愛,只是家庭模式不同,所處的經歷不同。當你沒有感受到愛的時候,并不是沒有愛圍繞在你身邊,也許是愛的表達方式不同。 一個品學兼優的女孩子,特別愿意找一個不如自己的男孩子交往,相處一段時間就會選擇分手。 回到她的童年,她的父母離婚了,媽媽為了養活她,要打幾份零工,她每次回到家都是自己,而餓了去廚房翻東西時,都找不到什么吃的。 這種孤獨凄涼的感覺就刻在了她幼小的心靈中,所以她下了個決定,絕對不讓人拋棄,找比自己優秀的就覺得自己配不上人家以后肯定會被拋棄。 這個決定的影響,也許在一段時間保護了她,只是后來,當生長環境發生變化時,在新的行為環境里反而變成了阻礙。 每一個人都要學習為自己的心境情緒負責,你沒有辦法讓風停止,但是你有能力拉動船帆,讓帆船到達目的地。 過去原生家庭你不需要負責任,但從今天開始你每做的一個決定都要為自己負責,請記得:你現在是子女的原生家庭,你在重新塑造一種文化。 而在一個家庭當中,一個爸爸對孩子最好的愛,就是好好疼愛孩子的媽媽; 一個媽媽對孩子最好的愛,就是欣賞并推崇孩子的爸爸。 可以在一起、也可以分開,但不能沒有根愛。 據馬斯洛需求理論,當人的生理需求得到滿足,也就是吃飽穿暖之后,心里最大的渴望就是愛與歸屬感。 而孩子與父母的鏈接來自于“共同做一件事”,只有和父母共同做事,孩子才會感覺我們是一起的,才能有歸屬感。 在孩子面前不要說爸爸的不好,或者媽媽的不好,孩子會強烈的和弱勢方取得鏈接,而命運不自覺的會導向弱勢的一方而不自知。孩子聽的多了,“你爸爸是懶惰、不負責的人,你以后不要像他一樣!”“你媽媽愛嘮叨,你以后不要像她一樣嘮叨!” 這樣孩子長大以后就容易出現:懶惰、愛嘮叨,為什么?因為他心里強烈需要和他的父母連接,但有關他爸爸媽媽的信息全是負面信息。 應該在孩子面前的表揚是“像爸爸”“像媽媽”:“孩子你真是像爸爸一樣負責任”,“你和你媽媽一樣善良有愛心”,“你做事的認真勁太像媽媽了”。 不只是稱贊孩子,重點是稱贊孩子“像爸爸”“像媽媽”。 通過這種方式孩子鏈接到的全是正面信息,心中對歸屬感也容易滿足。 父母的你,一定要記得:你現在就是你子女的原生家庭!你在重新創造一個文化,給孩子一個榜樣。過去不對的事情,不要持續下去;過去好的經驗,要把它傳承下去。 你會影響孩子未來的家庭幸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