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部連續劇老中醫刷屏刷起來了,很多人都很感慨,我們可以從演員陳寶國演的主人翁翁泉海身上看到了醫者的崇高素養,中國傳統文化的繼承者。這里就讓我們想起學傳統文化有什么用?達者,兼濟天下;窮者,獨善其身。這里的窮者就像老中醫那樣,至少可以為自己的身體提供保障,有養生的意識。 現在很多人都很容易病,病了就立刻去醫院找醫生,這是挺方便的。但是有沒有想過古代的人病了,怎么辦?當然也是去大夫,那就沒那么方便了,那么怎么辦? 而且說起中醫,不少人對中醫有不同意見,信的人就很信,不信的人,怎么說都不信,而且說你迷信、封建,甚至各種吐槽。那為什么會這樣呢? 其實這里面隱含著中醫的由來以及的發展過程,只不過近百年來西醫的進來,快速達到治療的效果,讓我們都忘了最適合人類的醫術-中醫,那么今天就來聊聊中醫的歷史淵源?有沒有我們想象中那么難? ![]() 普賢國學堂 中醫承載著中國古代人民同疾病作斗爭的經驗和理論知識,是在古代樸素的唯物論和自發的辨證法思想指導下,通過長期醫療實踐逐步形成并發展成的醫學理論體系。 中醫學以陰陽五行作為理論基礎,將人體看成是氣、形、神的統一體,通過“望聞問切”四診合參的方法,探求病因、病性、病位、分析病機及人體內五臟六腑、經絡關節、氣血津液的變化、判斷邪正消長,進而得出病名,歸納出證型,以辨證論治原則,制定“汗、吐、下、和、溫、清、補、消”等治法,使用中藥、針灸、推拿、按摩、拔罐、氣功、食療等多種治療手段,使人體達到陰陽調和而康復。 中醫產生于原始社會,春秋戰國中醫理論已經基本形成,出現了解剖和醫學分科,已經采用“四診”,治療法有砭石、針刺、湯藥、艾灸、導引、布氣、祝由等。 西漢時期,開始用陰陽五行解釋人體生理,出現了“醫工”,金針,銅鑰匙等。 東漢出現了著名醫學家張仲景,他已經對“八綱”(陰陽、表里、虛實、寒熱)有所認識,總結了“八法”。華佗則以精通外科手術和麻醉名聞天下,還創立了健身體操“五禽戲”。 唐代孫思邈總結前人的理論并總結經驗,收集5000多個藥方,并采用辨證治療,因醫德最高,被人尊為“藥王”。 唐朝以后,中國醫學理論和著作大量外傳到高麗、日本、中亞、西亞等地。 兩宋時期,宋政府設立翰林醫學院,醫學分科接近完備,并且統一了中國針灸由于傳抄引起的穴位紊亂,出版《圖經》。 金元以降,中醫開始沒落。 明清以后,出現了溫病派時方派,逐步取代了經方派中醫。 在明朝后期成書的李時珍的《本草綱目》標志著中藥藥理學沒落。同一時期,蒙醫、藏醫受到中醫的影響。在朝鮮東醫學也得到了很大的發展,例如許浚撰寫了《東醫寶鑒》。 清朝末年,中國受西方列強侵略,國運衰弱。同時現代醫學(西醫)大量涌入,嚴重沖擊了中醫發展。中國出現許多人士主張醫學現代化,中醫學受到巨大的挑戰。人們開始使用西方醫學體系的思維模式加以檢視,中醫學陷入存與廢的爭論之中。同屬中國醫學體系的日本漢方醫學、韓國的韓醫學亦是如此。 民國時期還出現“廢止中醫”的夸張做法。而陳寶國演的連續劇老中醫就是記錄這個時期的故事。 在文化大革命期間,中醫作為“古為今用”的醫學實例得到中國共產黨政策上的支持而得以發展。 2018年10月1日,世界衛生組織首次將中醫納入其具有全球影響力的醫學綱要。 ![]() 普賢國學堂 中醫理論來源于對醫療經驗的總結及中國古代的陰陽五行思想。 中醫學這一獨特的理論體系有兩個基本特點,一是整體觀念,二是辨證論治。中醫的基礎理論是對人體生命活動和疾病變化規律的理論概括,它主要包括陰陽、五行、氣血津液、臟象、經絡、運氣等學說,以及病因、病機、診法、辨證、治則治法、預防、養生等內容。 運氣學說 運氣學說是根據天文歷法參數用來推算、預測來年的天象、氣候、疾病發生流行的規律,并提供預防、養生的方法。 五運包括木運、火運、土運、金運和水運,指自然界一年中春、夏、長夏、秋、冬的季候循環。 六氣則是一年四季中風、寒、暑、濕、燥、火六種氣候因子。 精氣學說 氣是天地萬物之間的中介,使之得以交感相應。氣的運動稱為“氣機”,有“升降出入”四種形式。 陰陽學說 陰陽學說是中國古代哲學范疇。陰陽是宇宙中相互關聯的事物或現象對立雙方屬性的概括。陰陽的交互作用包括:陰陽交感、對立制約、互根互用、消長平衡、相互轉化。 陰陽對立統一的相對平衡,是維持和保證人體正常活動的基礎;陰陽對立統一關系的失調和破壞,則會導致人體疾病的發生,影響生命的正常活動。 五行學說 五行學說是中國古代哲學的重要成就,五行學說 即是用木、火、土、金、水五個哲學范疇來概括客觀世界中的不同事物屬性,并用五行相生相克的動態模式來說明事物間的相互聯系和轉化規律。 五行學說中以五臟配五行即:肝與木、心與火、脾與土、金與肺、水與腎。五臟與五行相生相克應保持相對平衡和穩定,和諧相處。如果五臟與五行發生失調,出現太過、不及或反侮,也會致疾病的發生,這對于推斷疾病的好轉和惡變,治療方法,提供了充足依據。 中醫主要運用五行學說闡述五臟六腑間的功能聯系以及臟腑失衡時疾病發生的機理,也用以指導臟腑疾病的治療。 氣血津液 氣血津液都是機體腑臟、經絡等組織器官進行生理活動所需要的能量,而氣血津液又依賴于腑臟、經絡等組織器官正常的生理活動。 氣是構成人體和維護人體生命活動的最基本物質,在生理上具有推動、溫煦、防御、固攝、氣化等功能。 血是構成人體和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具有很高的營養和滋潤作用。 津液是指各腑臟組織器官的內在體液及正常分泌物,是機體一切正常水液的總稱。 臟腑學說 臟腑學說主要是研究五臟(心、肝、脾、肺、腎)、六腑(小腸、大腸、胃、膀胱、膽、三焦)和奇恒之腑(腦、髓、骨、脈、膽、女子胞)的生理功能和病理變化。 經絡學說 經絡學說是研究人體經絡的生理功能、病理變化與臟腑相互關系密切的學說。人體內運行氣血的通道,起溝通內外,網絡全身的作用。在病理情況下,經絡系統功能發生變化,會呈現相應的癥狀和體征,通過這些表現,可以診斷體內臟腑疾病。 元氣學說 中醫認為,元氣為先天之精所化生,是人體最基本最重要的氣,由先天之腎所藏,后天脾胃來濡養,借三焦和經絡流行分布并彌散全身。 ![]() 普賢國學堂 現在很多人得病了,大部分都是選擇西醫,覺得西醫有用,而不會去看中醫,有些壓根不知道有中醫這回事,這是一種文化的悲哀。大多數人的病痛了,只要治到不通就覺得這個不錯,不會看得那么長遠,而中醫的調理的時間相對來說比較長,而且也不一定有效,所以難免有些人就會覺得中醫沒有什么用,會有應該廢除之類的說法。 我們最喜愛的節目國學堂的主持人梁冬,他也是在中醫,而且也不敢大力推廣中醫,因為中醫的治療的效果是比較長的,不像中醫一刀下去那么快就效,怕因為看中醫而耽誤最佳的治療時期。但是他卻一直致力在研究中醫,因為他覺得中醫是最好能體現中國傳統文化的方式。 下面是梁冬對話臺灣吳清忠,從養生的角度去了解自己身體。 歷代名醫: 戰國時扁鵲,通曉內、外、婦、兒、針灸各科。精於切脈、望色、聽聲、問診,尤擅長於推究病源。 東漢末華佗,熟練的掌握養生方藥、針炙和手術等治療。首創藥物全麻術,被尊奉為外科之鼻祖。創立的《五禽戲》養生功,流傳至今。 東漢醫圣末張仲景,他寫《傷寒雜病論》是我國第一部臨床治療學方面的巨著, 魏晉皇甫謐,中年刻苦鉆研醫學,編著的《針灸甲乙經》總結了晉以前的針灸學成就,是針灸學的經典著作。 唐代藥王孫思邈,曾治愈唐太宗皇太后頭痛病,宮廷要留他做御醫,他謊稱采“長生不老藥”獻給皇上,偷跑了。監視他的人謊報采藥時摔死,太宗封他為藥王。。所著《千金要方》、《千金翼方》等內容豐富,涉及面廣,豐富了中國醫學寶庫。 宋代宋慈,被稱為“法醫學之父”,著有《洗冤集錄》。西方普遍認為正是宋慈于公元1235年開創了“法醫鑒定學”。 北宋錢乙,兒科之祖。著《小兒藥證直訣》,以臟腑病理學說立論,根據其虛實寒熱而立法處方,比較系統地作出了辨證論治的范例。 元醫朱丹溪,被稱為“養陰學派”的鼻祖對火癥的治療有精辟的論述在熟性病的治療方面有重要的指導價植。 明朝藥圣李時珍,結合自身經驗和調查研究,窮搜博采,歷三十年,三次易稿而成《本草綱目》,為我國醫學史上一大巨著。 屠呦呦,女,漢族,中共黨員,諾貝爾醫學獎獲得者、藥學家。青蒿素研究成果獲拉斯克臨床醫學獎。獲獎理由是“因為發現青蒿素一種用于治療瘧疾的藥物,挽救了全球特別是發展中國家的數百萬人的生命” 中醫學不單純是一門醫學,它博大精深,廣涉旁通,“上極天文,下窮地紀,中悉人事,大而陰陽變化,小而草木昆蟲、音律象數之肇端,臟腑經絡之曲折”(明代張介賓《類經·序》),三教九流,無所不包容涵蓋,可謂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縮影。而對于現代青年來說,有關傳統文化的知識掌握不多,很有必要進行這方面的教育,就在普賢國學堂里就提供了很多關于中國傳統文化知識。 普賢國學堂認為中醫最重要的是要從醫德方面來培養人才。其次是要學醫道,也就是這些根本性的理念,再其次才是學醫術。我們必須把這幾個層次分清楚,這樣我們的中醫才能自強,才能影響世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