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渴病是中國傳統醫學的病名,是指以多飲、多尿、多食及消瘦、疲乏、尿甜為主要特征的綜合病證。在病名方面,根據病機及癥狀的不同,消渴還有消癉、肺消、膈消、消中等。在病因方面,《內經》認為五臟不足、情志失調、過食肥甘是消渴的病因,強調了體質因素在消渴發病中的重要作用。《金匱要略》有專篇對消渴的證治進行闡述,立有白虎加人參湯、腎氣丸等有效方劑,至今為臨床醫家所推崇。消渴病是一種發病率高、病程長、并發癥多,嚴重危害人類健康的病證,近年來發病率更有增高的趨勢。中醫藥在改善癥狀、防治并發癥等方面均有較好的療效。現將治療消渴的獨特經驗淺述如下:一、陰陽并重論治消渴消渴之病機既往總認為是陰虛火旺,陰虛為本,燥熱為標。陰虛固然是消渴病的病機之一,然而執一端而論消渴,其失為泥。雖然本病臨床表現為口干、口渴、多飲等陰虛見癥,但是不容忽視的是消渴病人大多數還表現為倦怠乏力,神疲氣短,不耐勞作,虛胖體弱等正氣虛損的征象。病人多飲、多食,大量的飲食物雖然能被攝入,但是卻不能布散全身而被人體所充分利用,大量的精微物質隨尿液而排出體外,造成病人飲水雖多卻仍然口渴,飲食愈多而愈覺饑餓。從這些臨床征象分析,認為脾腎兩虛導致水液及水谷代謝失常是消渴發生的根本原因所在。《靈樞·經脈別論》篇說:“飲入于胃,游溢精氣,上輸于脾,脾氣散精,上歸于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水精四布,五經并行。”水液及水谷精微代謝依賴于肺、脾、腎的功能,肺、脾、腎等臟腑的功能減退,雖然多飲、多食,但水液及水谷精微不能正常布散、蒸騰于全身,全身的津液依然處于虧虛狀態,從而發生消渴之疾。所謂:“五臟皆柔弱者,善病消癉”(《靈樞·五變》),而功能減退的重要標志就是陽氣的虛衰。何況此病為一慢性過程,病變日久,陽氣虛損的表現就更加明顯。而五臟之中脾為后天之本,飲食自倍,脾胃乃傷;腎為先天之本,脾陽又根于腎陽,久病及腎,過勞傷腎。因此脾腎陽氣虧虛是病變根本,水液代謝失常是病變過程,陰液虧虛是病變結果。所謂治病必求于本,治療消渴除了滋陰之外,還應當辨證地應用黃芪等補氣健脾藥以及附子、肉桂、淫羊藿等溫陽益腎之品,以使陽復陰生,氣化得行,消渴向愈。二、活血化瘀貫穿始終消渴是一類慢性終身性疾病,病變日久而入絡,或由氣虛不能推動而致血瘀,或由陽虛寒凝而致血瘀,或由陰虛津虧而致血瘀。瘀血的形成既是一個病理產物,同時又是一個新的致病因素。痹阻心脈則出現胸痹、心悸等心系并發癥。痹阻腦脈則出現中風、眩暈等腦系并發癥。阻滯腎絡則出現水腫、關格等腎系并發癥。瘀阻目絡則出現目盲失明等目系并發癥。痹阻四肢脈絡則出現肢體麻木疼痛或肢端壞疽等四肢并發癥。可見瘀血是各種并發癥的共同病機。同時瘀血又可以加重消渴,如唐容川所論“氣為血阻,不得上升,水津因之不能隨氣上布”而成“瘀血發渴”。糖尿病除了血糖的升高,主要并發癥如眼底病變、腎臟病變及糖尿病足等,都是對微小血管的損害。中醫認為大血管、小血管屬脈絡范疇,所以,糖尿病的主要損害體現在脈絡上,而它對心腦大血管的損害多是間接的,而且只是損害大血管的原因之一。這樣,從發現糖尿病的那一天起,就會重視疾病對脈絡的損傷,著眼于防治因脈絡損傷而引發的并發癥,做到“有則治療,無則預防”。因此活血化瘀的方法應當貫穿于消渴治療之始終,特別是早期應用可以起到未病先防的良好作用。已經出現并發癥之后,活血化瘀之品更是必不可少,此類藥物對消渴的多種并發癥都具有良好的治療作用。三、降糖降脂同等重要臨床發現糖尿病患者還經常合并有高脂血癥,從而更加重了糖尿病并發癥的進展。現代研究表明糖尿病患者由于胰島素的絕對或相對缺乏,主要導致糖類、脂肪、蛋白質三大營養物質的代謝障礙,臨床不但表現血糖升高,同時血脂也容易增高。長期而持續的高血糖和高血脂本身對機體許多組織來說就是一種“中毒狀態”,血糖升高具有“糖毒性”,血脂增高同樣具有“脂毒性”,二者相合可以廣泛地引起全身微血管、大血管、肌肉、胰島β細胞等組織結構和功能方面的改變,導致一系列并發癥的產生,從而加重了糖尿病及其并發癥的進展。因此臨床治療本病應該降血糖和降血脂并重,國外有專家還建議將“糖尿病”改稱為“糖脂病”,可見對脂類代謝異常的重視程度。中藥降血脂具有很好的療效,在臨床上將具有調整血脂作用的中藥分為三大類:第一類為瀉下藥,如大黃、番瀉葉、蘆薈等;第二類為活血化瘀藥以及利濕化濁藥,如丹參、紅花、水蛭、茯苓、澤瀉、半夏、海藻等;第三類為補益精血藥,如黃精、熟地、首烏、靈芝等。瀉下藥屬于下法的范疇,與糖尿病陰陽兩虛或氣陰兩虛的病理本質不符,臨床很少采用。第二類藥尤其是第三類藥在辨證的基礎上經常選用,以使祛脂化瘀之法能夠貫穿始終,這也與西醫學降糖調脂并重的最新觀點殊途同歸。四、消渴論治特色用藥1活血化瘀貫穿始終論治消渴活血化瘀藥物更是必不可少之品,此類藥物對消渴的原發病變及多種并發癥都具有良好的治療作用。有關藥物的選擇總結出兩大類,一類是選用紅花、月季花等花類藥物,具有輕揚散漫、遍走全身之功,善入浮絡、孫絡而祛瘀;另一類是水蛭、地龍等蟲類藥物,取其蟲蟻搜剔、通絡追拔之性,善逐惡血、死血以生新。但是活血化瘀之法畢竟屬于正治八法中消法的范疇,久用或重用必有耗損正氣之虞,須在溫陽益氣、滋陰養血的基礎上辨證應用,方可充分地發揮作用。2辨病用藥擅用蠶類蠶類藥包括蠶繭、僵蠶、蠶沙等。蠶繭又名蠶衣,為蠶蛾科昆蟲家蠶蛾的繭殼,味甘,性溫而無毒。《本草綱目》記載“蠶繭,方書多用,而諸家本草并不言及,誠缺文也。”又記載“煮湯治消渴,古方甚稱之。丹溪朱氏言此物能瀉膀胱中相火,引清氣上朝于口,故能止渴也。”任繼學教授稱其為繅絲,臨證每喜用之以治消渴,或單用之煮水隨意飲之,或隨癥加入湯劑之中,療效頗佳。白僵蠶為蠶蛾科昆蟲家蠶蛾的幼蟲感染白僵菌而僵死的干燥全蟲,味辛咸,性平,無毒,原本用于祛風通絡、化痰散結,然據臨床報道,內服僵蠶具有較好的降糖功效,臨證觀察確有良效,因此,臨床每喜辨病用藥而精選蠶繭、僵蠶、蠶沙等蠶類藥。3巧用雞內金一舉三得消渴患者多見于富貴之人,如《素問·腹中論》所述“夫熱中,消中者,皆富貴人也。”過食膏粱厚味,膩脾滯胃而生積熱、郁熱。《素問·奇病論》曰“此人必數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內熱,甘者令人中滿,故其氣上溢,轉為消渴。治之以蘭,除陳氣也。”一是佩蘭之類只能夠芳香化濕濁,而雞內金消食積則可以消除中焦之積熱、郁熱而治消。二是患者雖然食欲旺盛而多食,但是攝入之水谷卻不能化為精微物質以營養周身。應用雞內金,首先可以促進脾胃的運化,使水谷能夠化為精微。三是方中運用了大量的補益滋膩之品,本身就不容易消化與吸收,配合雞內金又可以促進藥力的發揮。四是根據張錫純經驗,雞內金又可以協同活血化瘀藥消除經絡中之瘀滯。4消谷善饑妙用補藥糖尿病患者大多數表現為食欲亢進而多食易饑,古人認為是由于胃火亢盛導致的消谷善饑,一般采用白虎湯清泄胃火。我認為中焦胃火亢盛固然可以引起消谷善饑,但是糖尿病患者,特別是病程較長者,臨床表現除了多食易饑、口渴喜飲而外,還常常伴有倦怠乏力、精力及記憶力減退等虛損狀態,臨床上大多數既無熱可清又無火可瀉。此時的食欲亢進主要是由于糖尿病患者精血虧虛于內,強迫病人多食以自救的一種臨床表現。治療上妙用熟地黃、黃精、靈芝等以補養精血而治療食欲亢進之本。另外此類藥性質呆滯、黏膩,服用之后容易產生飽脹感,能夠膩腸礙胃而影響食欲。這本來是此類藥物的不良反應,但恰恰是這種不良反應成了另一個治療作用,不但可以補精養血,還可以抑制亢盛的食欲。《神農本草經》記載這些藥物還具有“久服輕身延年”之功,現代藥理研究證明這些藥物具有良好的降低血糖,調整血脂的功效,可謂一舉而兩得。而其中尤喜用黃精,本品功能“補五勞七傷,益脾胃,潤心肺”(《日華子本草》);“補諸虛,填精髓”(《本草綱目》)。中藥學教材稱其功能“補脾氣,益脾陰,補腎益精”。雖然石斛、麥冬、山藥等藥均有補脾胃氣陰之效,然教材中論及專補脾陰者唯有黃精。近代藥理研究,黃精含黃精多糖、多種氨基酸、多種蒽醌類化合物等有效成分,對腎上腺素引起的血糖過高呈顯著抑制作用;有增加冠脈流量及降壓作用;并有降血脂及抗衰老作用。只是黃精性味濃厚滋膩,稍大劑量或稍長時間服用之后極易產生飽脹感,能夠膩腸礙胃而影響食欲,且有滑腸之弊。使用之時,頗多棘手。而于臨床多選其入藥,正是針對糖尿病每兼多食易饑的特點,妙用本品,將其主要的副作用變為又一項治療作用,可謂一舉數得。若病人便秘則更為適合;若病人便溏則加山藥固腸止瀉,入五味子斂陰止瀉。更何況黃精滑腸之性與其他瀉藥不同,對正氣多無損傷。五、博采眾長最重辨證古往今來,治消渴之方,豐富多彩,特別是近代許多著名醫家治療糖尿病更是積累了豐富的經驗,當吸取眾家之長,兼收并蓄,為我所用。如當代著名中醫學家任繼學教授經驗:血糖不下,生地黃可以用至百克以內;尿糖不下,知母可以用至百克以內;酮癥可以選加干姜等辛能勝酸之品。北京四大名醫之一施今墨先生經驗認為,黃芪配山藥、蒼術配玄參,一陰一陽,一脾一腎,可有降低血糖減除尿糖之功。我國著名中醫專家祝諶予教授經驗認為黃芪配生地黃可以降尿糖,蒼術配玄參可以降血糖,葛根配丹參生津止渴,化瘀生新,使氣血流暢,可以提高降糖效果。我國著名老中醫關幼波先生常以黃芪配淫羊藿、白芍配甘草、烏梅配葛根補腎益氣、生津斂陰而治療消渴。同時強調:眾多名家經驗足資我們取法和應用,但前提是必須在辨證論治的基礎上靈活運用。本著有是證則用是藥的原則,方可取得滿意的療效。若拘于某一方或某一藥,脫離了中醫的辨證論治,則療效就必然不會理想。六、創驗方“糖脂消”膠囊糖脂消膠囊是根據以上理論創制的治療糖尿病經驗方,功能益氣滋陰,生津止渴,祛脂化瘀。適用于糖尿病腎病、視網膜病變、末梢神經炎、周圍血管病等并發癥。方劑主要由黃芪、生地黃、熟地黃、天冬、麥冬、黃精、靈芝、僵蠶、蠶繭、紅花、水蛭、雞內金等藥物組成,用以治療消渴病,穩定期可以配合降糖西藥長期服用,或可以作為湯劑之后的善后調理,鞏固治療。此方消補兼施,溫滋并用,辨證與辨病相結合,充分反映出我治療消渴的一貫論點。近年來廣泛用于臨床,經過數萬例患者的臨床驗證,對糖尿病及其并發癥的防治屢獲良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