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陽明病 第二節陽明方證 十二、水邪實證 1、十棗湯 【組方】:芫花,甘遂,大戟,大棗十枚(先煮)。上三味等分,各別搗為散。以水一升半,先煮大棗肥大者十枚,取八合,去滓,內藥末。強人服一錢匕,羸人服半錢。溫服之,平旦服。若下少病不除者,明日更服,加半錢。得快下利后,糜粥自養。 【方解】:里熱、水飲實證。三物均屬下水峻藥,重用大棗制其猛烈,并兼養正,此用毒攻病的要法。 傷寒152:太陽中風,下利,嘔逆,表解者,乃可攻之。其人漐漐汗出,發作有時、頭痛、心下痞硬滿、引脅下痛、干嘔、短氣、汗出不惡寒者,此表解里未和也,十棗湯主之。 【注】:太陽中風,時汗出頭痛惡寒是有表證,兼有下利、嘔逆,先用桂枝或桂枝人參湯解表,不但表證解,即下利、嘔逆亦當治。「表解者,乃可攻之」,并不是說「下利嘔逆」用十棗湯「攻之」,而是太陽病除了上述證外還兼有十棗湯證。服桂枝湯后剩下十棗湯證了,「汗出不惡寒」是表解,「發作有時、頭痛(十棗湯證也有頭痛)、心下痞硬滿、引脅下痛、干嘔、短氣」,但沒有下利嘔逆了,這就是本條講的十棗湯證,為水飲盤據心胸不去,表雖解而里未和,水邪實之陽明病(有漐漐汗出的里熱),這是懸飲。與結胸的差別在于熱像不嚴重。所以利水就可以。十棗湯主之(胡老指出腹水也可以用)。 馮世倫先生將其歸于陽明,但其病位也涉及少陽脅下痛,而主證在陽明,所以有老師認為可以跨屬陽明、陽明少陽。 大戟、芫花、甘遂集瀉水之大成,一舉大小便齊下。大戟、芫花、甘遂都是下水的毒藥,,很峻烈,方子里加上十個大棗來制約它們,使它們只祛邪而不傷正,「保胃氣,存津液」,然后才能夠「陰陽自和」。這個方子不可加甘草、人參、黃芪。因為大戟、芫花、甘遂是三員猛將,用甘草、人參、黃芪一扯后腿,補而不能補,瀉而不能瀉。此外,如此峻烈的攻邪,只能在「表解」情況下才能用。大棗可多用,不限于10枚,用上半斤、一斤都行。可改湯劑,先煮大棗,芫花、甘遂、大戟,都用8-12克,煮后少少吃。 這個方對肝炎腹水、胸水使用都有效。 金匱·痰飲咳嗽病21:脈沉而弦者,懸飲內痛。 金匱·痰飲咳嗽病22:懸飲內痛。病懸飲者,十棗湯主之。 【注】:這兩條是一條,應當合起來。 先簡要敘述四飲。痰飲是在胃腸之間的飲。懸飲在肋下咳嗽就痛的飲。溢飲飲在四肢體表,該汗不能汗而有飲。支飲則咳逆波及到肺短氣吐沫。兩條合起來就是:「脈沉而弦者,懸飲內痛,十棗湯主之」。十棗湯主之。 上條152太陽病中風的過程當中,繼發了懸飲。 這條繼續,懸飲脈沉而弦,沉主水(里),弦又牽引肋下痛(少陽),還有牽引咳。這是個實證,十棗湯主之。 金匱·痰飲咳嗽病33:夫有支飲家,咳煩,胸中痛者,不卒死,至一百日,或一歲,宜十棗湯。 【注】:這條談支飲了。宿有支飲的患者,咳嗽胸中痛者(波及到肺),雖至百日或一歲若不卒死,即宜十棗湯主之。臨床常以本方治腹水、胸水屢驗,尤于胸水更有捷效。不過藥味用量和煎服法有所改變,即先煮大棗一斤,用大砂鍋煮爛去皮核,內芫花、甘遂、大戟各9克,上火再煮少時,去滓,每服一小匙,一日4-5次,得快下,停后服。病不除,明日再續服。此法穩妥,于人無傷。 2、己椒藶黃丸 【組方】:防己,椒目,葶藶熬,大黃各一兩。右四味,末之,蜜丸如梧子大。先食飲服一丸,日三服,稍增,口中有津液。渴者,加芒硝半兩。 【參考】:改湯劑,上四味各10克。 【方解】:里熱、痰飲致腹水證。三藥均屬驅飲逐水之品,伍以大黃,故治腹中有水飲、二便不利者。本方亦可作煎劑。 金匱·痰飲咳嗽病29:腹滿,口舌干燥,此腸間有水氣,己椒藶黃丸主之。 【注】:腹部滿,可虛可實,口舌干燥,或有熱或津液虛,單憑此兩點還不能判斷為腸間有水氣,當還有其他癥狀,比如小便不利,脈沉,等等水飲表現,這樣綜合起來判斷是腸間有水氣,此水氣是死水廢水,不能為身體利用以化生津液,此時當用己椒藶黃丸治療。這個治腹水。 防己、椒目、葶藶全是利尿之藥,與大黃配伍,水不僅從小便走,也從大便瀉下。也是大小便齊下。所以若大便干,這個方子也很好。大黃不僅利大便也利小便,所以服藥后尿特別黃。大黃重用走大便,輕用走小便,這是控制大黃量的竅門。無論什么腹水,都可以用這個組方。正因為這個組方特別實用,可以改丸為湯,諸藥各10g,大黃酌量。若燥結厲害,大黃用10g,輕者6g。方子說明中「口中有津液,渴者加芒硝半兩」是后人添的蛇足。 二便不利的腹水證,如腹滿、腸鳴、便干者,有用本方的機會。本方與大柴胡湯合方治肝硬化腹水有捷效。 聯系一下,己椒藶黃丸治水熱結于下焦,通利水道利大小便。防己黃芪湯治風水在表,逐皮間風水。大陷胸湯水熱互結在上焦且以熱為主。豬苓湯水熱互結在下焦,但熱癥比已椒藶黃丸更甚。 3、葶藶大棗瀉肺湯 【組方】:葶藶熬令黃色,搗丸如彈丸大,大棗十二枚。右先以水三升,煮棗取二升,去棗,內葶藶,煮取一升,頓服。 【方解】:里熱、水飲證。葶藶,味辛寒,主癥瘕積聚結氣,飲食寒熱,破堅逐邪,通利水道,清熱下水消痰。服用棗湯是因毒藥攻病、勿使傷正的配伍。見于咳喘、吐黃濃痰偏實熱證者,如胸膜炎等癥。 金匱·肺痿肺癰咳嗽上氣11:肺癰,喘不得臥,葶藶大棗瀉肺湯主之。 金匱·肺痿肺癰咳嗽上氣15:肺癰胸滿脹,一身面目浮腫,鼻塞清涕出,不聞香臭酸辛,咳逆上氣,喘鳴迫塞,葶藶大棗瀉肺湯主之。 【注】:肺癰,喘的厲害,「不得臥」是指程度,粘痰雍盛。條文中的「肺癰」,是指肺癰也好,不是肺癰也好,乃膿尚未成,但也為熱實證,葶藶大棗瀉肺湯主之。 葶藶大棗瀉肺湯祛痰為主。葶藶不但能夠下痰,還能治咳嗽。葶藶不像甘遂大戟芫花有毒,但也是峻下藥,用的時候要配大棗。不僅肺癰,其它的咳逆上氣在痰粘壅盛而不得臥時,就能用葶藶大棗瀉肺湯。吐膿的時候,這個方子就不要用了,而用桔梗湯,桔梗就是北方咸菜中的「狗寶」。 從金匱·肺痿肺癰咳嗽上氣15「鼻塞清涕出」、「咳逆上氣」看出,應該也有點表證。我們很容易忽略表證,尤其是當癥狀不甚明顯時。表證應該是傷寒體系最重視的。表是人體最廣闊的部位,也是祛邪最首要最便捷的途徑。所以像這個方證,把它定位陽明,卻應當同時注意它有利解表,有點「橫跨陽明和陽明太陽、以陽明為主」的意思。葶藶性味辛苦寒,其辛多少有點利于解表。再如「太陽中熱,汗出惡寒身熱而渴,白虎加人參湯主之」,也有表證在,但方子乍看沒有解表藥,細看才知石膏辛寒,就能解表。本草稱石膏主治中風寒熱,名醫別錄稱其解肌發汗,即是明證。 金匱·痰飲咳嗽27、支飲不得息,葶藶大棗瀉肺湯主之。 【注】:支飲,痰飲壓迫肺,呼吸困難,這有點急迫。可和小半夏湯對比。小半夏湯主要是治嘔,雖然心下也有支飲。見金匱·痰飲咳嗽28:「嘔家本渴,渴者為欲解,今反不渴,心下有支飲故也,小半夏湯主之。」這條就不能用小半夏湯,這條急迫,水飲上沖,得用葶藶大棗瀉肺湯主之。葶藶走上,治所謂「肺水」,對上氣、祛痰、止咳都很有效。葶藶大棗瀉肺湯也是針對水邪實證的下法,故屬陽明,但也涉及表的方面。葶藶苦辛,苦能降逆,辛能解表。 4、牡蠣澤瀉散 【組方】:牡蠣(熬),澤瀉,蜀漆(暖水洗,去腥),葶藶子(熬),商陸根(熬),海藻(洗,去咸),栝樓根各等分。上七味,異搗,下篩為散,更于臼中治之,白飲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小便利,止后服。 【方解】:里熱、水氣證。牡蠣栝蔞潤燥止渴,余皆逐水利尿之品,故此治水腫、渴而小便不利者。本方證主:浮腫、小便不利而口渴者。本方可見于腎小球腎炎、腎盂腎炎、急性膀胱炎、黏液性水腫、肝硬化腹水、胸膜炎、腹膜炎、心源性水腫等。 傷寒395:大病瘥后,從腰以下有水氣者,牡蠣澤瀉散主之。 【注】:大病瘥后,由于代謝沒有恢復,吸收不好或者小便排泄不夠,有停飲,造成腰以下有水氣浮腫。腰以上腫當發汗,腰以下腫當利小便。本條牡蠣澤瀉散是利尿。從組方看還應有熱、有渴,用了瓜蔞、牡蠣,潤燥止渴。其他四味藥都祛水利尿,澤瀉,蜀漆,葶藶子,海藻,商陸根都祛水,因此亦應有小便不利。 方中蜀漆為常山之苗,可用常山代替,胡老說商陸有毒,可用木防己代替。 橫向比較一下。五苓散也利尿,也治療渴,但有水飲氣上沖(頭暈,心悸),有脈浮、微熱等癥狀,治療里有停水、表熱不解者;而牡蠣澤瀉散沒有表證。豬苓湯也利尿,但沒有腰以下水氣的腫,主要用于小便不利而有發炎(泌尿系感染)者。防己茯苓湯治療皮水四肢腫,有氣上沖導致四肢聶聶動表也虛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