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們越來越不讀書時,堅持讀書;在人們底線越拉越低時,滿眼善意;在人們日夜賽富拼爹時,愛惜垃圾;在人們競相逐利時,心有光明。 一個月來,沈巍,這位在魔都與垃圾為伍26年的流浪漢,觸動了很多人,包括我。但是,這兩天,事情起了變化,每天上百名抖音、快手主播圍住了他,堵得無法出門,他被一群莫名其妙的人包圍了。以下是在抖音中傳播的網絡圖片和視頻,我的同事墨白同學說:“現場比我們想象的要夸張得多”: 就是這么突然,沈巍成了“抖音一哥”,還被塞了一個“大師”的帽子。然而,這些直播或者拍攝視頻的人,并不是真的喜歡沈巍所喜歡的《尚書》《左傳》,并不是真的贊同沈巍所贊同的垃圾分類再利用理念,并不是真的追求沈巍所追求自由和真我。他們,只是來消費沈巍,只是因為每個有關沈巍的短視頻都會帶來大流量,都意味著利益,甚至有人宣稱,要用“流浪大師”視頻來賣創業課。 他們知道,充滿善意又微不足道的沈巍,可以任由他們擺布,任由他們開發。 他們追逐的只是流量,而不是合影中的沈巍。在這些流量網絡暴力面前,沈巍毫無抵抗能力,毫無反擊能力,他平靜十幾年的楊高南路流浪讀書生活不再平靜,無法入睡。他說,“走紅并不會改變我的命運”。他太善意了,走紅確實不會讓他處境變好,卻完全可以讓他處境更糟。比如,如今已經有很多心懷惡意的人盯上他所領取的兩千來塊長病假工資。如果被迫停發,沈先生要繼續這樣堅持可貴的小我,難度將增加很多。 沈巍已經在這里流浪一二十年,有關沈巍的內容,已經出現了好一段時間,但他真正熱起來,是最近這兩天,而且集中在直播平臺,所以,恐怕是各大平臺的流量機制出現了傾斜,各路網紅主播才紛涌而至。因此,昨天下午,我忍不住與抖音所屬公司的高層進行了溝通,建議對“流浪大師”內容進行降溫處理,特別是不要有意加大有關他的流量。這樣,那些追逐流量的主播們熱情就會慢慢淡下來,對沈先生是一個保護。他已經在那里安靜讀書一二十年了,這種小環境來之不易,最好不要這兩天就把它破壞了。 該公司負責人表示,考慮到不好的影響,會進一步冷處理,對相關視頻控熱。另據同行透露,直播平臺快手也開始降溫處理“流浪大師”相關內容。 所以,很好,這一波熱潮可以降溫然后結束了。請各路主播和媒體記者自行離去,不要再騷擾沈先生了,流量少了,不大劃得來了。 以下,我將向大家推薦兩篇文章。一篇是呦呦鹿鳴的后臺讀者”六叔的迷妹“寫的《讓人忍不住熱愛生活》,她在4年前就注意到了沈巍,但是從未打擾他。正是因為無數在楊高南路見過沈巍的人都不約而同地克制了自己的傳播,才讓他在那安靜讀了十幾年書。另一篇是我的同事墨白同學今天從現場回來寫的筆記《“吸血”網紅》。3月5日,我們就在“每天一千字”第17季中集體討論過沈先生,今天,墨白同學在現場始終保持觀察者的態度,并未打擾沈先生。 讓人忍不住熱愛生活 文/六叔的迷妹 四年前的時候,路過楊高南路地鐵站,注意到一位奇特的讀書人。 有天早上,陽光正好,我在等綠燈,看到他在讀書那一瞬間覺得特別受觸動,就隨手拍了一張。衣衫襤褸下的從容,優雅,自信。無所不在的閱讀,讓人心生敬意,忍不住熱愛生活。 那個時候也覺得大叔挺可憐的,也產生過資助之類的想法。后來多觀察他了幾次,注意到附近的小攤販找他幫忙寫字,做招牌,他的毛筆字確實挺漂亮的。小攤販業主的言語中,對他是十分敬重,而且關系特別近,經常互助的關系。也聽過小攤販業主講他的故事,也見過附近的居民,帶著自己的七八歲的小孩子給他送書,還說過陣子還要給他送哪些哪些書。小孩子也沒有絲毫畏懼他的樣子,感覺他們的關系因為書,無比和諧的。 大叔樂在其中的生活方式,何必要打擾人家呢。 再接著不久,讀庫十周年,老六整理了瑪格南圖片社關于閱讀為主題紀實的照片,出了一本集子。 瑪格南圖片社圖片的沖撞力不亞于當時我第一次看到大叔的沖撞力。六叔心心念念這么多年,買下這些照片,整理出集,所傳達的理念和我當時所見的帶來的感受高度契合。 套用六叔的話,讀書是件孤獨事,光陰間亦有同好,真希望這本書能充滿全世界。希望這個世界也更善意一些,別去打擾別人的生活。人家安安靜靜看書這么多年,附近的人都沒去打擾人家,而是良好的共生關系,分享書籍,共享文化。 附上當年震懾我心靈的一張隨手抓拍(當年那個綠色柵欄還是矮的,沒過多久就換成很高的綠鐵網。大叔之前就把自己揀的垃圾放那里面): “吸血”網紅 文/墨白 他喜歡撿垃圾,如今卻被“垃圾”堵得無法出門 “大師在流浪,小丑在殿堂”,“流浪大師”“抖音一哥”沈巍有多火呢? 現場的一位抖音up主和我說,他就是早上隔著玻璃門,拍了一段不到15秒的小視頻,就獲得了上千的粉絲和2萬的紅心點贊;還有一位靠著抖音流量賣翡翠的人,買了最晚的航班從緬甸直奔上海,到了之后還后悔沒早來12小時,要是早來了,就能多拍幾段大師的視頻。 這就是我在沈巍先生活動區域看到的場面。上百個抖音和快手主播,宛如網紅主播大會的茶歇。 沈巍是誰?我們從已有的媒體、上海某區審計局的官方通告以及我們自己從沈巍鄰居的嘴中挖出了他的人生軌跡。 沈巍今年51或52歲,鄰居說是51歲,網上有媒體說是52歲,反正是1968或1967年生人,上海本科畢業,1986年進入上海某區審計局。 學審計、進入審計機構并不是沈巍的本心,更多的是因為父親的威懾和壓力。沈巍從小和外婆住在一起,和父親關系疏離。沈巍喜歡歷史、畫畫,上學的時候就喜歡看歷史方面的書,有時候靠著賣垃圾的錢,把歷史書籍買回來,等晚上父親上床睡覺了,拿出來在被窩里偷偷的看。 沈巍從小的生活就比較艱苦,在童年的時候就喜歡撿垃圾,橘子皮、廢報紙、碎玻璃等,都撿了去賣錢,經常因此被同學們嘲笑。到了審計局,經濟獨立了,習慣和觀念卻并未改變。 進了單位的第一天,他在單位衛生間的垃圾桶中發現了許多紙,覺得可惜,不該被浪費,就撿了回來。從此之后,但凡在單位發現一些垃圾,如廢報紙、打印廢掉的打印紙等,都會撿回來重新利用。 1993年,有人舉報沈巍在單位撿垃圾,領導找到外婆家里。沈巍說,他本想和領導解釋一下,但領導直接說,你收拾一下東西回家待崗。1995年,沈巍搬出家門,從此開始了流浪生活。 這段時間,沈巍幾乎失去了和家里的聯絡。2012年,沈巍的弟弟找到了他,說父親不行了,要不要去看一下。沈巍妥協了。他找了熟人,理了發,借了干凈的衣服,在上海長航醫院見到了父親。 雖然流浪,但每次參加活動都是整潔的,見父親更是如此。十年生死兩茫茫。看到兒子,父親終于流下了眼淚,緊握住兒子的手,說你本可以在學習上有一番成就的,全因為我……然后一直打自己耳光。沈巍也是泣不成聲。一聲“都過去了”,父子二人在最后的時光中完成了和解。 那天是中秋節,大家買了月餅分著吃了。但是,當時,瀕危的父親并不知道兒子已經流浪街頭多年。 他曾兩次被送入精神病院,一次是家人送的,一次是街道送的。沈巍喜歡撿垃圾,但不是為了賺錢,只是基于價值觀。他有著固定的長病假收入——不多,兩千來塊,但是對于沒有房租和餐飲消費的人來說,已經足夠了。沈巍自己說,他的錢大多都是用來買書,甚至還托人在網上買了一個500塊的手機。 這可能是他唯一的“現代化”工具了。通過手機他了解互聯網時代的許多資訊,對于公司管理、商業模式也能侃侃而談。 我從他的鄰居中得知,從2008年那一片建筑建好之后,沈巍就在那里活動,天橋洞、地鐵站都是他的棲身場所。收容站曾經多次找到沈巍,但是沈巍都拒絕了。 沈巍喜歡讀書。四書五經、四大名著不在話下,更多冷門經典也信手拈來。他喜歡和別人交流,邏輯清晰,說話非常有條理,知識儲備豐富程度遠超普通人。 他的身份證丟了好多年,沒法辦理電話卡,手機只能就近蹭旁邊的門店。熟悉沈巍的人,會明顯感覺到他對社會無害,而且有著濃重公益心,最重要的是,有趣。身處陋巷,心向光明,透著溫和的力量。 可是,我們給他的是什么? 我看到的是,我們把他當成了賺錢道具,制造了大量的信息垃圾,同時打擾了他的生活,使得他不能安心讀書,不能撿垃圾。 在現場,我看到了來自快手、抖音等平臺的網紅主播,人數過百,用著各種手段蹭沈巍的熱點,丑態百出,不堪入目。 沈巍在一個正在裝修的門店里面,據說正在接受某媒體的采訪。在外邊,十幾個網紅主播透著玻璃窗門錄視頻和直播,宛如蒼蠅,尋找著雞蛋殼的縫。有兩位男主播在做一些拙劣的表演: 有主播操著跑掉的唱腔和不標準的普通話對著粉絲唱歌: 有這樣穿著搶眼服裝直播的: 玻璃門開啟時,網紅們一擁而上: 旁邊快餐店已經坐不下了,雜糧煎餅小哥又從家里把家伙什拖了出來,重新開工。據說,旁邊格林豪泰快捷賓館已有人長期駐扎,房價漲了。 但是和下面的這幾位相比,上面的還是太初級了: 一位自稱從山西來的人,號稱要弘揚“大師”的理念,貫徹垃圾分類,保護地球生態,引來了一大群網紅主播爭相合影。 不大一會兒,又不知從哪里掏出一本《三國演義》,靠著樹看了起來。書是嶄新的,衣服是新的,大衣上的口子也是新劃的,這一次似乎沒人理他了,過了一會兒,他就走開了,我再也找不到他。或許,這就是傳說中的“三分鐘熱度”吧。 有位女主播從隔壁超市中要來一個廢棄的包裝箱,在紙板上像“大師”示愛。下面的一眾網紅也配合起哄,問為什么要嫁給大師。女主播說因為大師有才華、善良、所有女人都會喜歡。聲嘶力竭。即便,沈巍早就說過,自己絕對不是什么“大師”: 一位曾經多次出現在視頻中一直“含情脈脈”看著“大師”的女性也出現了,面容姣好,人已中年,被眾人呼作“師娘”。她自己也并不拒絕,坦然接受: 諸多怪象,令人無語。 沈巍為什么火了?因為談吐和身份之間的巨大落差。 廣大群眾向來喜歡“高手在民間”的論調,有掃地僧情結,沈巍的出現,擊中了大眾這種心理,提供了情緒宣泄點。比如,現代社會的人才體系怎么了?竟讓這樣一位“大師”去流浪,竟允許小丑坐上殿堂?真是豈有此理。 按我們看,沈巍是一個非常正常、率真、醇善的人。沈巍從來不認為自己是什么大師,甚至不覺得自己讀的書多,“我是愛讀書,這是事實,我讀了一些書,這也是事實,但這不等于我有文化”。他只是覺得別人讀書太少了。所謂“大師”,都是旁人強加在他頭上。這是一種侮辱,對沈巍的侮辱,對“大師”的侮辱。 沈巍的鄰居說,沈巍性格非常隨和,極少與人發生矛盾,垃圾桶之外的東西從來不拿,哪怕是鄰居丟在門口的鞋盒,也覺得那可能是鄰居的有用之物,從來不碰。 沈巍喜歡讀書,喜歡垃圾分類。因此,他拋棄了所有不相干因素,一頭扎了進去,專注于讀書,專注于撿垃圾。這個世界上,沈巍可能是最幸福的人。當人們按照自己的喜好,給沈巍附加上各種意識形態時,不會去關心,沈巍他只是讀書,只是喜歡撿垃圾而已。 他甩了所謂“理想主義者”十條街,他打臉了那些追求“詩意與遠方”的人,他揭開了偽善者身上“皇帝的新衣”。在他面前,人們葉公好龍的姿態顯露無疑,丑態百出,群魔亂舞。 他喜歡撿垃圾,現在卻被”垃圾“堵得無法出門。這可能是我見過最惡劣的群體消費事件了。不管沈巍接下來遭遇什么,我都希望他能堅持本心,在這條路走下去。 身處陋巷,內心光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