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位思想行者,凱文·凱利被看作是網絡文化的發言人和觀察者,也有人稱之為“游俠”“互聯網預言帝”。 我在最近一段時間,雖然斷斷續續,但是認認真真地“啃”完了凱文·凱利的三部曲——《失控》《科技想要什么》《必然》。 在理解上,只知皮毛,不敢說讀懂,因為會惶恐,因為被凱文·凱利三部曲呈現的世界深深震撼: 他在《失控》中說:要用生物學而不是機械學的角度看待這個世界。人造與天生的聯姻帶來兩種趨勢:人造物越來越像個生命體,生命體變得越來越工程化。 他在《科技想要什么》中說:科技本身就是一個生命體,是目前已定義的生命形態之外的第七種存在。 而在《必然》這本書中,他介紹了未來30年的技術走向以及12種必然趨勢。也就是說,他預言了未來30年那些可能會出現的重大技術紅利和財富機會。 讀過之后,深以為然。 接下來,是我對《必然》中12種未來趨勢的感悟。請大家批評指正。
未來的科技會像生命一般進行無盡的演化升級。 中世紀式的千年不變將被頻繁的一年千變而替代,世界呈現得更為動態化。 在加速迭代中,我們永遠都是菜鳥身份,緊緊追隨科技趨勢,以免被無情淘汰。 眾愚成智,無數如同菜鳥的我們,借助科技展開互動協作,將會改變網絡空間乃至真實世界的進步和更新。 那時的偉大事物,一定遠遠超越現在。 對于個人而言,我覺得最大啟示就是: 找準方向,拋棄存量,勇于進化,加速演進,努力成為更好的自己。
世界正在知化。 無數電腦相連接,形成了覆蓋全球的超級組織,超級組織必然激發超級智慧。 人工智能是我們通往未來世界的門票。 顯而易見,各類人工智能已經初露端倪。我們不知道,人工智能究竟會來得有多快,究竟會帶來何種神奇。 可以肯定的是,人工智能是不同于我們大腦的另一種心智,甚至是智慧。 對于個人而言,我們要敞開心胸,接納人工智能,擁抱無限可能。 最主要的,是要學會同機器的協作。 畢竟,在未來生活,除了人與人之間的交往,還有人與機器的互動。
沒有一成不變了,一切都將流動起來。 曾經堅固的秩序必將瓦解,曾經固定的介質必然流動。 我們將面對如滔滔江水一般的信息流,我們自身也將活成流動的信息、事件。 從停滯到流動,從水面如鏡到奔流不息,我們終將匯入歷史的潮流,在常規的穩定之外探尋更多可能,在頻繁的變化、形態轉換中制造出東西來。 對于個人而言,最需要做的是:將生活從固態轉化成液態,流動起來。 去匯聚洶涌的信息流、文本流、視頻流,以流的方式思考、做事,以最靈活的狀態匯入時代潮流。
語言贊頌古老傳說,書籍帶來現代文明,屏幕引領未來發展。 屏幕必將崛起,我們會成為“屏幕之民”。 無數的屏幕,各種的屏幕,將出現在我們的生活里。 我們在看屏幕,屏幕也會在看我們。 終有一天,屏幕不再是屏幕,而是我們連接世界的窗口。 屏讀將讓我們讀取一切,而不再僅僅是曾經的文本。 屏讀會改變我們的思考方式,我們通過屏幕去認識這個世界,我們將離不開各種屏幕。 從石頭到紙張到屏幕,變化的只是載體,不變的是文明的發展。 屏幕上閃爍的,是文明之光。
曾經,“占有”意味著榮耀;未來,“使用”意味著王道。 再好的資源,光占有,用不好,也是白搭。 再沒有資源,會鏈接,能借力,自是高手。 世界處在減物質化的進程中,所以,如無必要,勿增實體; 人們有各種即時性的需求,所以,使用資源滿足剛需,是一件你好我好大家好的事兒; 去中心化,意味著扁平化,意味著更快的流動,需要我們去持續高效使用資源; 平臺協同,預示著全新的組織協作方式; 云端的發展,終將使萬物互聯,我不再是我,而是一個聚合的“我們”。 使用,將是資源的正確打開方式。
貿易時代,講究的是互通有無。分享時代,流行的是自主分享、眾愚成智、各取所需。 各種意想不到的內容,會被有創意有激情的人們分享出來,自下而上集聚成海量的信息流。 分享,將會是我們表達自我的主要方式,我們圍繞不同的分享內容,打造不同的空間、社群。 獨行快,眾行遠,借助分享,我們能做成更多讓人驚嘆的事,而且走向更美好的遠方。 如果你覺得現在每天分享的內容有點多,不好意思,你錯了。 這一切,才拉開序幕。
在信息資源豐富的世界中,唯有注意力才是最寶貴的。 注意力流向哪里,哪里就會有財富涌流。 對于個人而言,正如李笑來所說,注意力>時間>金錢。 正因為注意力每天定量且無法復制、無法保存。所 以,我們更應該把它用在最適宜的事情上。 就像把生命浪費在美好的事情上,我們應該把注意力投入到自我增值上。
增長源自于重混,創新意味著混搭。 圖片、音樂、視頻、文字,素材足夠多,融合的方式依然有待探索。 我們可以將這些內容打亂,再利用,重新排列,創造出新穎的內容。 越是有魅力有內涵的作品,就越是會被重混,越可能轉化成其他東西。
互動,是人類與技術之間的“雙人舞”。 虛擬現實、可穿戴設備,這些可互動的事物會引領未來的趨勢。 我們與設備互動,它們回應我們,互動的區域愈發接近我們的身體,最終,我們會欣然融入技術本身。 互動的程度會提升,并且會持續提升。 高互動性的社會中,將會是各種各樣可以互動的智能事物。 萬物有靈,萬物互動。 在未來,我們有形形色色的朋友,也有各種各樣的智能互動設備。
互聯網,是我們將自我量化的未來之網。 我們用各種測量感知方式,將各種自身相關的數據,上傳到網上,存儲到云端,生成一個數字化的自我。 以往無法測量的東西會被持續數據化,我們將逐漸適應數字化生存。 同時,每時每刻的追蹤,帶來的必然是無處不在的監督。 互相監督會成為常態,尊重信息的完整性會成為義務,隱私會被重新定義。
網絡搜索帶來了巨大便利,與此同時,答案變得更加廉價。 最重要的是,我們能不能提出好問題。 問題也是生產力,問題也是發展的契機。 一個好問題,意味著一個新的領域,意味著巨大的可能性。 問題促使社會發展,問題也推動個人成長。 不要沉迷于答案的海洋,我們需要在問題指引下去攀山越嶺。
曾經,有很多機遇擺在你的眼前,但是,你沒有珍惜,所以,你后悔莫及。 真的,沒必要,時光已逝,機不再來,過去的,就讓他過去吧。 對于機遇,不要執迷于過去,要放眼看看未來,你可以現在提前步入未來,身處趨勢之中。 你怕來不及?其實,當你覺得晚了的時候,恰恰是剛剛好的時候。 《必然》的12種趨勢,預示著一個萬物有靈且美的未來。 而現在,我們正站在開始的時刻。這一切,剛開始。
如果你錯過了《失控》的預言,不要灰心喪氣,因為你正好趕上了《必然》中預言的偉大未來的盛大開場,好戲剛剛上演。 你要做的,不只是一個吃瓜群眾,你可以欣然登場、積極參演,創造一個屬于你的角色,在未來的偉大時代。 因為,預言未來的最好方式,就是把未來創造出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