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冰劍穿心

在這個陽春三月,一位與美產生極大反差的流浪漢一夜之間刷爆抖音和朋友圈,成為當下最為流行的“流浪大師”。一位蓬頭垢面的人,思維敏捷,口吐蓮花,金句不斷。時而講述《詩經》《論語》;時而講述《三國》和《紅樓夢》,在眾人的圍觀下,論人生,談經濟儼然一副大師模樣。他為什么會走紅?是有人在后面操控還是無意走紅? 抑或僅僅因為它一直堅持的垃圾分類理念?
大街上的流浪漢隨處可見,收破爛,撿拾垃圾的人一直處于社會最底層。除了歷史劇中的王寶釧我們很難再找到一個“乞討者”進入大眾視野的典型案例。據紅星網記者調查,在上海街頭出現的流浪漢名叫沈巍平,是上海某單位的正式員工,因為“腦子有問題”而被勸退,至今已經在上海灘流浪26年。正如他自己所言,我已經流浪26年無人問津,現在突然成了網紅,我明白你們是為了錢,愛拍就拍吧。
其實“流浪大師”之所以成名,成為網紅大師源自于當下的網紅經濟。只要成為網紅,就可以產生流量,流量就是金幣。在一個全民媒體時代,只要有那么一點“一花獨秀”的味道,總有人會嗅到他的利用價值。全員化的傳播途徑為那些專事炒作的人提供了有力的工具,只要在一段時間內對同一個題材從不同角度進行狂轟濫炸,甚至通過必要的包裝即可演變成網紅。于是,媒體資本緊跟其后,與之相關的網絡運作開始助陣,一場從“流浪大師”到“流量大師”大戲就開始上演了,如同神話般的被吹捧到了塔尖,然而當事者卻成了游戲傀儡,自己完全失去了自由,正如沈大師所說:我連睡覺的自由都沒有了還談什么尊重?
從流落街頭到門庭若市,極大的反差是這個名叫沈巍如何也難以理解。雖然深讀孔子,甚至還有一點道家的深邃,但是面對網絡經濟他卻是一片空白。雖然流浪大師無須再撿拾垃圾,每日面對圍觀者他暢所欲言,高談闊論,看似在傳播什么,在教化什么?然而他的圍觀者其實關心的并不是這些,而是從他身上看到的一種文化消費需求。正如有位網友評論道:我們確實需要承認沈巍的走紅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他的自身原因,如外表與內涵的反差,帶有話題性的身世等。但我們同時不能忘了,這更離不開那些網絡推手和各懷鬼胎的“流量剝削者”們,此時他們真的是在關心大師嗎?難道沒有借機炒作之嫌嗎?這種以犧牲他人安寧,換區自身流量的利益的行為,與網絡流感有什么區別,我們對此需要警惕。
大家圍觀流浪大師,除了他的博學之外,也就是他當下的熱度,熱度可以產生流量,流量可以產生金幣。那些網絡追隨者一旦看到金幣的誘惑,哪里關心他的生活,他的處境?人們只看到他“閃光”的一面,誰也不在乎他身上散發出來的臭味道?美女可以貼身拍照,有人驅車幾百公里去見他,真的是關心?真的是噓寒問暖?其實拍照之后,大家都忙不迭的到網上發帖吸粉去了。眾人散卻之后,流浪大師面對的仍然是滿屋子破爛,到處散發著讓人掩鼻怪怪的氣息。
一旦熱度消失,流浪大師仍舊做他的流浪漢,網紅的桂冠自然會流轉到他人的頭上,那些追隨他的粉絲也會移情別戀,這場網絡游戲的結束預示這下一場網絡游戲的開始,這就是網紅的悲劇命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