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3-24 12:58 作者:任思雨 傳說一千多年前被唐太宗殉葬的《蘭亭序》真跡出現了?! 近日,經過量子文物鑒定儀的檢測,“書圣”王羲之的《蘭亭序》“真跡”被發現了! 按理說,這應該是文物界以及書法史上一個激動人心的消息,卻遭到了很多網友diss。這是為什么? ![]() 來源:微信文章截圖 “真跡”是怎么鑒定出來的? 據文章描述,在一場“古書畫量子檢測研討會”上,一幅來自珠三角的藏家“祖傳書法”《蘭亭序》通過了量子科技的年代檢測。 ![]() 眾所周知,王羲之的代表作“天下第一行書”《蘭亭序》真跡早已流失,目前展示的多是名家臨摹本,比如故宮博物院的《王羲之行書蘭亭序》卷(傳唐褚遂良摹本)。 ![]() 來源:故宮博物院網站 那這幅《蘭亭序》的“真跡”長什么樣呢? ![]() 來源:微信文章截圖 值得一提的是,在它的卷尾,還有幾位大書法家的“親筆鑒定”。 柳公權:書圣真品,傳世寶藏——公權鑒定。 ![]() 來源:微信文章截圖 懷素:醉來信手兩三行,醉后卻書書不得——懷素鑒定。 ![]() 來源:微信文章截圖 米芾:芾多識前輩,唯不識公。臨紙想其風采——丙戌八月旦謹題。 ![]() 來源:微信文章截圖 文章稱,一家叫做北京天鑒量子科技公司現場為作品提供了量子檢測,結果顯示,這幅《蘭亭序》創作于公元367年,紙張生產年代為364年。 他們還分別給7位題跋者確認了各自的年代,發現書寫時間與其生卒年相符;傳承關系符合規律;紙張均在書寫之前制作……結論是:王羲之《蘭亭序》是真跡! ![]() 來源:文章截圖 研討會上也有人提出,《蘭亭序》的紙張是否還可以作一次碳14檢測? 最后得到了肯定的回答。 文章的結尾,“王羲之第55代后人、中國著名書法家、聯合國文化傳播大使”王文增先生感慨說:“我寫了一輩子書法,今天第一次見到祖先的書法真跡,幸運之至。” ![]() 有人問王先生,你能否給《蘭亭序》估個價? 他沉思片刻:“這幅字至少值5個億!” 這一發現公布以后,遭到了不少網友的質疑和吐槽。 有評論說,一本幾十年的書,即使保存得很好也會有紙張發黃的情況,這上千年的畫,為何看起來這么新? ![]() 來源:網友評論 有網友質疑米芾的題字:這句話原是歐陽修《集古錄跋》 里的題跋,怎么會在這里? ![]() 還有不少人已經開啟了接力賽。 ![]() “真跡”還不止一個? 有網友發現,就在《蘭亭序》“真跡”出現的當天,與會者們還鑒定了許多民間收藏的名人字畫,比如王珣、陸機、吳道子、黃庭堅、米芾、趙孟頫、董其昌,還有武則天、李世民、趙佶等等。 最后經過量子檢測,這些作品都是真的! ![]() 來源:微信文章截圖 在2018年底,他們還發現了王羲之另一幅書法《絲布帖》的“真跡”。作者說,證明中國古代造紙科技很發達,紙張保存千年以上是可以的,值得今人認真研究,填補世界造紙史的空白。 不僅王羲之,名醫華佗的書法“真跡”也出現了。 ![]() 來源:微信文章截圖 很多人好奇,鑒定出這么多文物“真跡”的量子文物鑒定儀到底長什么樣? 據《科技日報》2017年報道,量子文物鑒定儀只有手提密碼箱大小,一頭連儀器,一頭在古玩上,不管是陶器、瓷器、青銅器、玉器、字畫、家具……不管什么物件,只要放到儀器上兩三分鐘,電腦就能顯示具體年份。某公司的董事長號稱古畫的鑒定甚至可以精確到天。 ![]() 來源:微信文章截圖 2017年11月,量子文物鑒定儀的發明人楊建軍在新聞發布會上說,他們的科創團隊探索量子科技已經長達二十多年。在量子康復、量子中醫藥、量子農業等方面都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已經獲得了相關專利100多項。 工作人員:專利下來以后再解釋 企查查顯示,北京天鑒量子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18年1月,注冊資本為1000萬,原名叫北京安享家科技有限公司。經營范圍包括技術開發、酒店管理、經濟貿易咨詢、水污染處理、保潔服務、接受金融機構委托從事金融信息技術外包、收藏品鑒定活動等等多個領域。 ![]() 來源:企查查網頁截圖 記者向這家北京天鑒量子科技有限公司致電,工作人員說,這部《蘭亭序》確實是由他們公司鑒定的,目前還在民間收藏家手中。 他解釋,公司業務原先屬于集團,但目前只負責文物的檢測和鑒定。這么多年連測試帶研發,粗略統計下來已檢測了約10萬多件。 被問及具體的工作原理,這名工作人員表示專利還在審查中,現在不能公布,對于網上的質疑,“我們暫時不方便發表評論,只能說等專利下來以后,我們會進行一個解釋”。 但他說,目前公司只是能通過儀器來測出來它的年代,至于它是不是真品還有待商榷。“我們現在也不敢完全百分之百的、肯定地這么講。如果說它的年代,我們認為它這個理論上應該是對的。”所謂“真跡”是民間藏家寫作時的個人觀點,不代表本公司觀點。 可是,如何能保證儀器檢測出來是準確的年代呢?這名工作人員回答:這就又涉及到一個技術原理的問題了,現在就不探討了。 在一篇文章里,楊建軍曾對量子鑒定文物的原理做過“通俗解讀”: “自然界的物質存在離不開時空條件,物質原狀態帶有時間信息能量,人類活動改變了物質原狀態,同時改變了物質時間信息能量,通過量子文物鑒定儀捕捉人類活動對物質原狀態時間信息能量的擾動,就是量子文物鑒定儀的工作原理。” ![]() 來源:視頻截圖 量子科技+文物鑒定,靠譜嗎? 近年來,我國在量子通信、量子計算等領域的研究和應用不斷取得重要進展。 ![]() 來源:視頻截圖 隨之而來,所謂“量子科技”的產品也開始出現在日常生活中,但因為科學原理不明確,常常遭到質疑。 ![]() ![]() ![]() 在書畫研究界,通常是如何鑒定作品真偽的呢? 故宮博物院研究員、著名書畫鑒定家徐邦達先生曾指出,鑒別古書畫要“目鑒”與“考訂”,目鑒是憑視覺來觀察識別作品的藝術特征,用比較的方法確定作品,考訂就是翻撿文獻資料,達到全面的認識。 《宋畫全集》歐美卷副主編、古代書畫研究專家劉九洲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學界鑒定字畫的方式主要經歷過三個階段: 古代因為能看到的真跡有限,所以多靠著錄、印章、題跋等外在的信息來判斷是不是真跡; 上世紀六十年代以后,靠作品的主要風格就可以來判斷; 到互聯網時代,海量的圖和真跡能在網上檢索到,這時就可以對藝術家按大致的年代和順序排列,分析到更具體的演變。 ![]() 《怎樣鑒定書畫》。 張珩 著 劉九洲說,一般來講,瓷器、青銅器、玉器會與年份的觀念結合地更緊密一點,但書畫一定要到人、流派。“它是誰畫的,或者說它屬于哪個流派,這是一個更加要緊的要素,就是當你找不到流派和找不到人的時候,定年份是沒有依據的。” 對于《蘭亭序》的事件,他表示這完全不入門也靠不到邊。記者在咨詢幾位歷史學者時,也收到了“以前沒聽過量子鑒定”、“這很搞笑”、“完全就是個笑料”的答復。 劉九洲說,“現在其實知識信息比較發達,真的落實到任何一件書畫,都可以找到相關的專家,是可以搞清楚的”。 ![]() 資料圖。 高倩云 攝 在檢測出王羲之《絲布貼》“真跡”的文章結尾,作者說,科學家楊建軍似乎打開了一個“潘多拉魔盒”,這個“魔盒”就是原來未知的中華文化的寶庫。 所以,當這個“潘多拉魔盒”打開,我們將會看到遍地的名人真跡嗎? 責編:任鑫恚 量子檢測下的“蘭亭序真跡”,你信嗎?書法名師 2019-03-23 11:17:52 今日打開朋友圈看到一則推文:題為“價值5億的王羲之書法真跡《蘭亭序》驚現中國” 嚇得差點丟掉了手機 ![]() 帶著對“天下第一行書”的景仰和內心的緊張,我點開了鏈接...... ▼ ![]() ![]() ![]() 點開后發現 這幅《蘭亭序》竟然長這樣 ▼ ![]() ![]() ![]() ![]() ![]() ![]() ![]() 馮承素摹王羲之《蘭亭序》不禁懷疑是《蘭亭序》變了? 還是我以往的認知有誤差? 據說這幅“蘭亭序”是珠三角某藏家的祖傳寶貝,前段時間文保會、北京天鑒量子科技有限公司利用量子技術對這幅作品進行了年代檢驗,鑒定結果稱:這幅作品創作于367年是王羲之真跡。 “王羲之第55代傳人”王文增在檢測會上說:第一次見到祖先真跡,幸運之至。 量子檢測又為古書畫立功了 ![]() ![]() ![]() 北京天鑒量子科技有限公司鑒定登記卡,除了檢測“蘭亭序”外,這份鑒定報告,還對引首褚遂良題字卷尾唐代柳公權、懷素、宋代米芾、周必大、張縯、元代乃賢跋一一作出分析 首尾題跋的紙張制作年份均為643年。莫非裝幀時故意留有尾紙供后人作跋? 更讓人驚訝的是7位書家題跋年代的檢測結果確與其生活年代相符。 不妨來看看 ▼ ![]() 引首“褚遂良”所題“書圣筆痕”被認定為647年所書 ![]() 褚遂良《雁塔圣教序》的“書圣” ![]() (傳)褚遂良《陰符經》的“書圣”,這“褚遂良”一點也不褚遂良 ![]() ▲ 再看看“柳公權”,據說是850年所書。 為何從中讀出來魏碑的意味? ![]() ▲ “懷素”草書跋,795年所書。 按照懷素與柳公權的生卒年代的先后順序,懷素應在尾跋第一位,但為何到了第二? ![]() ▲“米芾”行書跋 1098年 ![]() ▲“周必大”行書跋 1196年 ![]() ▲“張縯”楷書跋 1201年 ![]() ▲“乃賢”行書跋 1339年 褚遂良、柳公權、懷素、米芾…...目測竟是同一個人模仿? 畫面全是戲,還是獨角戲啊! ![]() ![]() ![]() ![]() 新聞太過震撼,截至當前閱讀量已逼近100000+了。 書法權威界你可以不管不顧,但至少也要尊重下群眾智商吧? 看完文章,相信有些書友都快笑抽了! 這幅作為“天下第一行書”的真跡,有褚遂良、懷素、米芾、柳公權背書… 竟然就只賣5個億?太太太便宜了吧?至少能賣50塊啊! 早在2018年12月8日有長三角藏家拿來王羲之《絲布帖》,就被量子檢測鑒定為真跡 ▼ ![]() ![]() ![]() ![]() ![]() 這樣的“真跡”你敢收藏嗎? 關注頭條號:書法名師 在這里帶你領略不一樣的書法藝術!!! 估價5億王羲之真跡《蘭亭序》驚現!量子技術作證,懷素等人旁證陳天哲 2019-03-20 14:45:06 天哲按:這是我的微信朋友圈一位朋友發出來的:“太扯了,書法還沒入門的人寫的,從蘭亭序正文到歷代名家,褚,柳,懷素,米,等。看筆觸全是一個人的[捂臉][捂臉]筆鋒都不會用,全是直鋪平敘,如蚯蚓爬蟲裹足前行。還搬出量子技術”下面附全文! 天哲也詳細看了全文,確實搞笑!一本正經的搞笑,居然還有褚遂良、柳公權、懷素、米芾等人的鑒定!只可惜,這幾個人的書法怎么看怎么業余!量子技術的來頭不小,居然唬了一幫人! 原標題:王羲之書法真跡《蘭亭序》(史稱天下第一行書)驚現中國,估價5億,量子檢測儀為中華文化復興再立新功 ![]() 當世人的目光集中在臺北故宮顏真卿書法《祭侄文稿》(是否真跡不詳)赴日本展覽之際,一幅王羲之書法真跡《蘭亭序》在中國浮出水面。這是繼王羲之《絲布帖》草書真跡2018年12月8日橫空出世之后又一重大發現。 2019年3月2日,由文保會和北京天鑒量子科技有限公司主辦的中國古書畫量子檢測研討會在京成功舉行,數十件古代傳世書畫珍品薈萃一堂,最令與會人員震驚的是,一幅來自珠三角的藏家祖傳書法《蘭亭序》通過了量子科技的年代檢測。 《蘭亭序》乃中國書法之千古名篇,是書法史中行書的巔峰之作,被歷代書界奉為極品。然因種種歷史原因,自問世以來其真跡時顯時隱,真偽莫辨,行蹤難覓,因此臆說假設比比皆是。《蘭亭序》是王羲之書法作品中最著名的篇章,現今之前所公展之《蘭亭序》幾乎為唐代的名家臨摹本。王羲之代表作品有楷書《黃庭經》、草書《十七帖》、行書《姨母帖》、《快雪時晴帖》、《喪亂帖》、《蘭亭序》等。然其中,能美譽為“天下第一行書”的只有《蘭亭序》一本。 此版本《蘭亭序》大手卷橫800 厘米,縱65厘米,其中主體書法橫560厘米。46行282字。 ![]() 東晉王羲之“天下第一行書”《蘭亭序》原本墨跡全圖 《蘭亭序》譯文: 永和九年,正值癸丑,暮春三月上旬的巳日,我們在會稽郡山陰縣的蘭亭集會,舉行禊飲之事。此地德高望重者無不到會,老少濟濟一堂。蘭亭這地方有崇山峻嶺環抱,林木繁茂,竹篁幽密。又有清澈湍急的溪流,如同青羅帶一般映襯在左右,引溪水為曲水流觴,列坐其側,即使沒有管弦合奏的盛況,只是飲酒賦詩,也足以令人暢敘胸懷。這一天,晴明爽朗,和風習習,仰首可以觀覽浩大的宇宙,俯身可以考察眾多的物類,縱目游賞,胸襟大開,極盡耳目視聽的歡娛,真可以說是人生的一大樂事。 人們彼此親近交往,俯仰之間便度過了一生。有的人喜歡反躬內省,滿足于一室之內的晤談;有的人則寄托于外物,生活狂放不羈。雖然他們或內或外的取舍千差萬別,好靜好動的性格各不相同,但當他們遇到可喜的事情,得意于一時,感到欣然自足時,竟然都會忘記衰老即將要到來之事。等到對已獲取的東西發生厭倦,情事變遷,又不免會引發無限的感慨。以往所得到的歡欣,很快就成為歷史的陳跡,人們對此尚且不能不為之感念傷懷,更何況人的一生長短取決于造化,而終究要歸結于窮盡呢!古人說:"死生是件大事。"這怎么能不讓人痛心啊! 每當看到前人所發的感慨,其緣由竟像一張符契那樣一致,總難免要在前人的文章面前嗟嘆一番,不過心里卻弄不明白這是怎么回事。我當然知道把死和生混為一談是虛誕的,后人閱讀這些詩篇,恐怕也會由此引發同樣的感慨吧。 量子檢測結果: 1、王羲之《蘭亭序》書法作品創作于公元367年,紙張生產年代為364年; 2、唐朝政治家、書法家褚遂良《蘭亭序》首題“書圣筆痕---褚遂良” 紙張制作年為公元643年,題首跋時年為公元647年; 3、《蘭亭序》書法長卷尾跋第一位: 柳公權 題跋文:楷書字體:"書圣真品,傳世寶藏---- 公權鑒定” ,時年為公元850年;尾跋紙張制作年為公元643年(首跋和尾跋紙張檢測時代一致,可知結論:該書法長卷在643年即唐貞觀十七年裝裱) 4、《蘭亭序》書法長卷尾跋第二位: 懷素 題跋文:草書字體:“醉來信手兩三行醉后卻書書不得----懷素鑒定”,時年為公元795年; 5、《蘭亭序》書法長卷尾跋第三位: 米芾 題跋文:行書字體:“芾多識前輩,唯不識公。臨紙想其風采---丙戌八月旦謹題”---鈐印: “米芾”朱文方章。題尾跋時年為公元1098年 6、《蘭亭序》書法長卷尾跋第四位: 洪道(周必大) 題跋文:行書字體:"慶元兒二年十二月二十一日---洪道敬觀”題尾跋時年為公元1196年 7、《蘭亭序》書法長卷尾跋第五位: 張縯 題跋文:楷書字體:"三晉張縯季長莆----懿文堂識”,時年為公元1201年 8、《蘭亭序》書法長卷尾跋第六位: 迺賢 題跋文:行書字體:"松禪齋珍品寶藏-----乙酉仲夏迺賢鑒”,鈐印:朱文方章,時年為公元1339年 9、此貼上共蓋46枚印章,其中有:陸簡之,徐浩,宋徽宗“御書”葫蘆印,方章宋雙龍印,圓章雙龍印,文彥博,賈似道,九疊篆:內府圖書之印,南宋:真閣葫蘆章,緝熙殿寶方章,金代:明昌御覽,元代內府印:天歷之寶,明代內府印:武英殿寶,清代:宣文之寶,體元主人,雍正御覽之寶,乾隆御覽之寶,御書房鑑藏寶三希堂精鑑璽 宜子孫,太上皇帝 ,八徴皇帝之寶 ,乾隆寶翰 石渠寶笈,寶笈三編,古稀天子等等。選三方不同朝代的印璽進行量子檢測,年份數據各不同,同時檢測印泥的化學成分亦各不相同。 10、裝裱時間為643年(即唐代貞觀十七年)。以上檢測結果告訴我們,八位作者書寫時間與其生卒年相符;傳承關系符合規律;紙張均在書寫之前制作;鈐印是不同年代蓋上,以及裝裱時間等,所有的證據形成一個完整的證據鏈。結論是:王羲之《蘭亭序》是真跡! 需要說明的是,尾跋第一位柳公權和第二位懷素的題跋時間順序出現倒置,懷素早出生于柳公權40年,懷素題跋時間為795年,而柳公權題跋時間850年,理應懷素的跋文應該在尾跋的第一位置,但是本作的相反順序,又有其合理的原因:懷素位出家之佛家弟子,屬于僧人職業,因不在宮廷供職,其自感地位不高,故此鑒賞頭牌位置有意識的空了出來,期待地位和德行更高之輩,在頭牌位置留下痕跡,自己特意留在了第二位,此乃懷素的謙卑之心和德讓之行,無比崇高的精神世界,不愧為得到高僧方有此胸懷和境界。這正是此況最為合情合理的天意布置。 研討會上也有人提出,《蘭亭序》的紙張是否還可以作一次碳14檢測,回答是肯定的。碳14檢測雖有誤差,不能精確到年,但能有個大概的參數,也是一項證明,不過這一工作最好以后由國家機構去做。 ![]() ![]() ![]() 王羲之一生究竟書寫了多少幅《蘭亭序》已不得而知,但此幅并非是“永和九年”所書,而是永和九年之后14年,即公元367年所書大字本,并在末尾段刪除了42字。下圖是唐代摹本,此版真跡在何處不詳。 東晉王羲之--“天下第一行書”《蘭亭序》唐代摹本樣 歷代帝王將相,文人墨客,書畫鑒賞大家,對《蘭亭序》書法藝術造詣評價頗多: 早在南朝梁蕭衍《古今書人評優劣評》:“王羲之書字勢雄逸,如龍跳天門,虎臥鳳闕,故歷代寶之,永以為訓。” 大唐太宗贊嘆它“點曳之工,裁成之妙”;時評其書“筆勢精妙,蕭散樸拙。 北宋米芾評《蘭亭序》道“右軍字體,古法一變。其雄秀之氣,出于天然,故古今以為師法”。而黃庭堅稱揚說:“《蘭亭序》草,王右軍平生得意書也,反復觀之,略無一字一筆,不可人意。” 明代董其昌在《畫禪室隨筆》中寫道:“右軍《蘭亭敘》,章法為古今第一,其字皆映帶而生,或小或大,隨手所如,皆入法則,所以為神品也。” 解縉在《春雨雜述》中說:“右軍之敘蘭亭,字既盡美,尤善布置,所謂增一分太長,虧一分太短。” 王羲之在書學史上有至高無上的地位。唐、宋、元、明、清諸朝學書人,無不尊晉宗“二王”。歷代書家都推“書圣”王羲之的《蘭亭序》為“天下第一行書”乃實名所歸。 研討會上書圣王羲之第55代后人、中國著名書法家、聯合國文化傳播大使王文增先生品鑒了這副“天下第一行書”,目睹了量子檢測的全過程。他感慨地說:“我寫了一輩子書法,今天第一次見到祖先的書法真跡,幸運之至。至于此幅行書《蘭亭序》的藝術價值,歷代帝王將相、文人墨客都有極高評價,我今天再來指點就有不知量力之嫌。但必須要說的是,如果不是量子檢測儀'慧眼識珠’,中國古書畫的命運令人堪憂,若干年后都將化為塵土。量子檢測儀為中華文化復興立下了汗馬功勞。” 會上有人問王先生,你能否給《蘭亭序》估個價?王文增沉思片刻說,這幅字至少值5個億!因為它放任何一個博物館都是鎮館之寶,又是名人之作,書法史上還有誰比王羲之名氣更大?《蘭亭序》又被世人譽稱“天下第一行書”,世上有幾件書法能做到家喻戶曉?王羲之書法存世量能有多少?畢竟是近1700年前的珍品,是一個文化時代的象征。繼王羲之草書《絲布帖》真跡被量子檢測儀證明后,這是第二幅王羲之書法真跡面世,當然以后還有可能出現,但只是鳳毛麟角。前些年齊白石一幅畫拍賣了4億多,齊白石一生作畫數萬幅。歐美拍賣一幅近現代油畫少則幾千萬美金,多則數億美金。如此對比,《蘭亭序》價值5個億都估低了。這還是賣給中國人的價格,外國人給多少錢都不能賣。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