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件讓人一見傾心的玉雕作品,除了其天然的質地和色澤誘人之外,其經過玉雕師反復推敲琢磨注入心血呈現出的雕工也功不可沒,雕工作為評價一件玉雕作品好差的因素之一,若是連玉雕四大流派都不甚了解,如此玩玉者恐怕道行尚淺,仍需努力提升玩玉的境界。 在四大玉雕流派劃分之前,我國古代玉雕界只劃分為南工與北工,南工重雕刻,講究做工細膩精致及工巧,為了做成精品不惜耗費玉料,且更有時代感,而北工則少用刀工,講究節省玉料,風格豪放精獷,偏向古樸典雅。 到了當代,玉雕技術經過不斷地探索和發展,逐漸形成了北派、海派、揚派、南派四大玉雕流派,四大玉雕流派風格各具特色,在不同玉雕題材上各有所長,故了解玉雕四大流派對于選購稱心的玉器大有所用。 “北派玉雕”指京、津、遼寧一帶玉雕工藝大師形成的雕琢風格,其中以“京派玉雕”為北派玉雕的代表。京派玉雕受皇家文化的傳統影響,以宮廷風格為主,散發著大氣、華貴、雄渾、穩重的氣息,擅長雕琢人物群像、立體圓雕花卉、佛道、仕女和薄胎工藝等,雕刻手法多以圓雕和浮雕為主,且玉雕師多以量料取材,因材施藝等制作來發揮出其優勢,其中尤以俏色見長。 其代表大師以北京的“四怪一魔”最為杰出。“四怪一魔”分別是以組琢人物群像和薄胎工藝著稱的潘秉衡,以立體圓琢花卉稱奇的劉德瀛,以圓琢佛神、仕女像出名的何榮,以“花片”類玉件清雅秀氣而為人推崇的王樹森和“鳥兒張”張云和。 “海派玉雕”指以體現上海地域文化特色和藝術風格的玉雕藝術流派,其形成得益于上海這個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19世紀初,上海作為重要的貿易海口,其周邊地區的玉器制品均通過上海口岸向外輸出,從而導致大量蘇州、揚州等地區的雕刻藝人大量涌入,他們結合上海的特定文化,融合創新,逐漸形成了新的玉雕風格。 海派以仿青銅器的器皿之精致、人物動物造型之生動傳神為特色,雕琢細膩,造型嚴謹,莊重古雅。代表人物“爐瓶王”孫天儀、周壽海,“三絕”魏正榮,“南玉一怪”劉級松等人的玉雕,他們的作品是海內外藝術愛好者、收藏家眾口交譽的珍品。 “揚派”指以蘇州、揚州兩地形成的獨特玉雕工藝形成的玉雕藝術流派,講究章法,工藝精湛,造型古雅秀麗,其中尤以山子雕最具特色。 蘇州作為全國聞名的玉雕中心,其玉雕工藝講究“空、飄、細”等藝術特色,即造型空靈,線條婉約流暢,而琢磨工藝則要求細膩,多雕琢花、鳥、蟲、魚等小型吊墜、擺件等,其俏色巧雕更令人拍案叫絕。代表人物有明代全才玉雕大師陸子岡,其影響之深遠,至今玉石界都有如“陸子岡杯”的權威玉石文化節,深受業內外人士關注。 揚州雖不產玉,但當時水路交通十分發達,再加之逐漸形成的市民文化為玉雕的發展創造了便利條件。到了明清之際,揚州玉雕盛名天下,就連京城造辦處無法雕琢的玉器都能完成,故有“天下玉,揚州工”之說。揚州玉雕以巨型玉山子為代表,工藝講究章法,表現出精致、大氣的獨特工藝。如今清宮舊藏的十件大型玉山,多半出于揚州,如中外聞名之《大禹治水圖玉山》。 《大禹治水圖玉山》 “南派”玉雕以廣州、四會、揭陽、佛山等地為代表,由于長期受竹木牙雕工藝和東南亞文化的影響,南派玉雕擅長于鏤空雕、鏈雕以及多層玉球(源于牙雕)等復雜繁瑣的雕琢技藝,玉雕獨樹一幟,造型豐滿,呼應傳神,工藝玲瓏,形成“南派”藝術風格。 此外,南派玉雕原料多用緬甸翡翠,清代時,翡翠還是比較小眾的玉石,較少人關注,而南派開先河精雕翡翠,得到了慈禧的贊賞,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翡翠在國人心中的地位,開創了百年來崇綠逐翠的文化心理。 玉雕四大流派雖在雕刻題材上各有所長,但隨著時代的發展,各大流派相互學習,相互借鑒,呈現出一種相互交融的盛況,在發揮自己所長之余,加入其他流派特色,不再局限于特定的題材、風格,不斷地豐富玉雕技藝,促進玉器行業的向前發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