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精品精选,精品九九视频,www久久只有这里有精品,亚洲熟女乱色综合一区
    分享

    回歸經典 | 【素問05-4】論四時五臟陰陽

     田麗莉百和堂 2019-03-25

    經典丨醫案丨論著丨人文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回歸經典

    陰陽應象大論篇第五

    04

    論四時五臟陰陽

      本段運用陰陽五行學說的理論,把自然界有關事物和人體臟腑組織等,進行了有機的聯系,闡發了「四時五藏陰陽」的理論,也就是以五臟為主體的人與自然變化相適應的五個功能活動系統。

    <<  滑動查看下一張圖片  >>

    帝曰:余聞上古圣人,論理人形,列別臟腑,端絡經脈,會通六合,各從其經。氣穴所發,各有處名。谿谷屬骨,皆有所起。分部逆從,各有條理。四時陰陽,盡有經紀。外內之應,皆有表里。其信然乎?

    語譯 黃帝說:我聽說遠古時代對醫學有很高修養的人,他們研究人體的形態,辨別臓腑的位置;審察經脈的聯系,把十二經脈分為陰陽表里相合的六對,并分辨各條經脈的走行路線;各條經脈上的穴位,都有一定的名稱和部位;肌肉與骨骼相連接,也都有它們的起止部位;經絡系統中的皮部和浮絡,雖然有上下左右不同,但都條理分明;四時陰陽的變化,有它一定的規律;外界環境與人體內部的臓腑經絡,相互對應,也都有表里相合的關系。以上這些說法是否都是真的呢?

    歷代注釋

    王冰 六合,謂十二經脈之合也。《靈樞經》曰:太陰陽明為一合,少陰太陽為一合,厥陰少陽為一合,手足之脈各三,則為六合也。手厥陰則心包絡脈也。氣穴論曰:肉之大會為谷,肉之小會為谿。肉分之間,谿谷之會,以行榮衛,以會大氣。屬骨者,為骨相連屬處。表里者,諸陽經脈皆為表,諸陰經脈皆為里。

    馬蒔 帝問上古圣人,人有形體則論理之,如《靈樞》骨度、脈度等篇;人有臟腑則列別之,如《靈樞經》水、腸胃、海論等篇;人有經脈則端絡之,如《靈樞》經脈等篇;脈有六合則會通之,如《靈樞》經別篇。有六合使之各從其經。凡氣穴所發,各有其處,且有其名,如本經有氣穴論;凡豁谷屬骨,皆有所起,如本經有氣穴論、氣府論、骨空論等篇;分部逆從,各有條理,如本經有皮部論等篇;四時陰陽,盡有經紀,如本篇下節所云;外內之應,皆有表里,如本經血氣形志論,有太陰與陽明為表里之謂。

    張志聰 帝言人之臟腑形身,與天之四時陰陽外內相應,惟上古圣人,能論理人形,與天地參合,是以岐伯論天之五方、五氣,五色,五音,地之五行、五味,以應人之五體、五臟、五竅、五志也。六合,謂十二經脈之合也。足太陽與足少陰為一合,足少陽與足厥陰為二合,足陽明與足太陰為三合,手太陽與手少陰為四合,手少陽與手厥陰為五合,手陽明與手太陰為六合者,各從其經正而相通也。氣穴者,經氣所注之穴,有三百六十五穴,以應一歲,而各有定處,各有定名也。谿谷者,大小之分肉,連於骨而生起也。分部者,皮之分部也。皮部中之浮絡,分三陰三陽,有順有逆,各有條理也。言天地之四時陰陽,盡有經緯紀綱,應人形之外內,皆有表有里也。

    黃元御 六合,十二經脈之合,太陰陽明為一合,少陰太陽為一合,厥陰少陽為一合,手足十二經表里相合,是謂六合。氣穴,脈氣之孔穴。屬骨,骨節之連屬。分部,分野之部位。外內之應,皆有表里,陽外陰內,表里相應也。

    倪海廈 黃帝問說,我聽聞上古之圣人,其論人體之道理,明列出臟腑位置,校正了全身之經絡走向,使其與天地合為一體,五臟六腑各司其一定之功能,氣所至之處必列有名稱。所有全身大小之關節起伏必有一定。各司其職而不相違逆,有條有理。如同四季陰陽消長都有紀律一樣,人體之內外相應其關系密切不可分,其可信嗎?

    岐伯對曰:東方生風,風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肝主目,其在天為元,在人為道,在地為化。化生五味,道生智,元生神。神在天為風,在地為木,在體為筋,在臟為肝,在色為蒼,在音為角,在聲為呼,在變動為握,在竅為目,在味為酸,在志為怒。怒傷肝,悲勝怒,風傷筋,燥勝風,酸傷筋,辛勝酸。

    語譯 岐伯回答說:東方應春而生風,春風能促進草木生長,木氣能產生酸味,酸味能滋養肝臓,肝臓氣血營養筋脈,筋有柔韌能屈能伸的特點,與木氣相應,在五行關系中,木能生火,而心屬火,故說筋生心。肝與目有特殊的內在聯系,所以說肝主管目。這種陰陽五行變化的力量,既強大又微妙,可以產生一切事物,它在天為深遠無邊的宇宙,在人為認識事物的規律,在地為萬物的生化;生化然后能產生一切事物;認識了事物的規律,然后能生出智慧;深遠無邊的宇宙,是變化莫測的。變化在天便是六氣中的風,在地便是五行里的木,在人體便是五體中的筋,在內臓便是五臓中的肝,在顏色便是五色中的青,在音律便是五音中的角,在發聲便是五聲中的呼,在疾病癥狀便是抽搐痙攣,在孔竅便是五官中的目,在滋味便是五味中的酸,在情志便是五志中的怒。根據情志與五臓的相應關系及五行生克的道理,大怒傷肝,悲可以抑制怒;風邪易傷筋,燥氣能抑制風氣;酸味也能傷筋,辛味能制約酸味。

    歷代注釋

    王冰 陽氣上騰,散而為風。風者,天之號令。風為教始,故生自東方。風鼓木榮,則風生木。凡物之味酸者,皆木氣之所生。凡味之酸者,皆先生長於肝。肝生筋,肝之精氣生養筋也。木生火,然肝之木氣內養筋已乃生心也。主目者,目見日明,類齊同也。元謂天色高遠,尚未盛明。道謂道化,以道而化,人則歸從。化謂造化,庶類時育,皆造化者也。萬物生,五味具,皆變化為母而使生成也。智從正化而有,故曰道生智。元冥之內,神處其中,故曰元生神。夫飛揚鼓圻,風之用也,然發而周遠,無所不通,信乎神化而能爾。柔軟曲直,木之性也。在體為筋,束絡連綴而為力也。在臟為肝,其神魂也。道經義曰:魂居肝,魂靜則至道不亂。蒼謂薄青色,象木色也。角謂木音,調而直也。呼謂叫呼,亦謂之嘯。握所以牽就。目所以司見形色。酸可用收斂。怒所以禁非。雖志為怒,甚則自傷。悲則肺金并於肝木,故勝怒也。宣明五氣篇曰:精氣并於肺則悲,風勝則筋絡拘急。燥為金氣,故勝木。風酸傷筋,過節也。辛金味,故勝木酸。

    馬蒔 此五節,伯詳五臟之通於三才者而對之。見上古圣人所以如上節所云者,以其盡三才之道也。東方主春,陽氣上升,故東方生風。風鼓則木榮,故風生木。木之性曲直作酸,故木生酸。人身之肝屬木,木性屬酸,故酸生肝,諸筋者皆屬於肝,故肝生筋。木主生火,故筋生心。目者肝之竅,故肝主目。又嘗即天地人而統言之,不過一理焉耳。其在天也為元,元者冥漠之稱;其在人也為道,道者共由之理;其在地也為化,化者造物之能。惟地有是化,則品物形而五味生;惟人有是道,則大道彰而明智生;惟天有是元,則元工若而至神生,此可見三才惟一理也。又嘗即前所言者而極推之,其在天五氣為風,在地五形為木,在人五體為筋,在五臟為肝。在五色為蒼,在五音為角,在五聲為呼,在五變為握,在五竅為目,在五味為酸,在五志為怒,名雖萬殊,理無二致,皆屬之於木而已。然本臟之太過者,反有所傷,而惟本臟之所不勝者,為能制之也。故在志為怒,怒太過則傷肝,惟肺金主悲,為能勝怒;在天為風,風氣通於肝則傷筋,惟西方燥金,為能勝風;在味為酸,酸太遇則傷筋,惟西方味辛,為能勝酸。此皆金能克木,故制其所勝如此。

    張志聰 風乃東方春生之氣,故主生風。寅卯屬木,春氣之所生也。地之五行,生陰之五味,故木生酸。陰之所生,本在五味,故酸生肝。此言內之五臟,外之筋骨皮肉,皆收受四時五行之氣味而相生,故曰外內之應皆有表里也。肝之精氣生筋,筋之精氣生心,內之五臟,合五行之氣,而自相資生也。肝氣通於目,肝和則目能辨五色,故目為肝所主。又言在天之五方五氣,在人之五臟五體,在地之五味五行,皆陰陽變化之為用也。陰陽變化之道,其在天為元。元,幽遠也。元生神,神者陰陽不測之謂。是以在天為六氣,而在地為五行也。其在人為道。道者,陰陽五行不易之理也。道生智。智者,五臟之神志魂魄,因思慮而處物,是以人之五臟,生五神,化五志也。其在地為化。物生謂之化,化生萬物,而五味之美不可勝極也。 按天元紀論曰:陰陽不測謂之神。神在天為風,在地為木;在天為熱,在地為火;在天為濕,在地為土;在天為燥,在地為金;在天為寒,在地為水。故在天為氣,在地成形,形氣相感而化生萬物矣。此陰陽不測之變化,是以在天則為風、為熱、為濕、為燥、為寒,在地則為木、為火、為土、為金、為水,在體則為筋、為脈、為肉、為皮毛、為骨,在臟則為肝、為心、為脾、為肺、為腎,在聲則為呼、為笑、為歌、為哭、為呻,在變動則為握、為憂、為噦、為欬、為栗,在竅則為目、為舌、為口、為鼻、為耳,在色則為蒼黃赤白黑,在味則為酸苦甘辛咸,在音則為宮商角徵羽,在志則為喜怒憂思恐,此皆陰陽應象之神化也。蒼,薄青色,東方木色也。角為木音,和而長也。在志為怒,故發聲為呼,變動臟氣,變動於經俞也。握者拘急之象,筋之證也。目者,肝之官也。酸者,木之味也。肝者將軍之官,故其志在怒,用志太過,則反傷其體,故怒傷肝。悲為肺志,以情勝情也。風傷筋,是能生我者,亦所能害我也。燥屬西方之金氣,四時五行之氣,有相生而有相制也。酸傷筋,是能養我者,亦能傷我也。辛為金味,故能勝酸。金勝木也。

    黃元御 在天為風,在地為木,在人為肝,肝者,人之風木也。筋生心,木生火也。握,筋縮手卷也。悲勝怒,金克木也,燥勝風、辛勝酸亦同。

    倪海廈 歧伯回答道,春天時,風自東方來,此風能潤養草木使之發芽成長,其味為酸,如同人體內之肝臟代謝出的廢物味為酸一様,肝臟管筋,筋方化為心臟,其開竅于眼目,是目能視之源,其在天上為無窮無盡之界,在人為智慧之源,在地為生化萬物之工廠,其化生出食物之酸、苦、甘、辛、咸的五味。在道能生智,人精神之生如天之無窮無盡。肝之性在天上如風一樣,在地上如樹木一様,在身體中則為筋之連貫全身,在內臓即是肝,其外色為青,五音律中為角音發聲為噓聲,人手之能握為肝主,開竅在眼,代謝出之味為酸味,情志上是怒代表肝,故過怒必傷肝,唯悲能平怒。風太過必傷筋,如人體一樣受風太過必傷筋,唯燥能勝風止風。過酸之味傷筋,唯辛辣之味能制酸。

    南方生熱,熱生火,火生苦,苦生心,心生血,血生脾。心主舌,其在天為熱,在地為火,在體為脈,在臟為心,在色為赤,在音為徵,在聲為笑,在變動為憂,在竅為舌,在味為苦,在志為喜。喜傷心,恐勝喜,熱傷氣,寒勝熱,苦傷氣,咸勝苦。

    語譯 南方應夏,陽氣旺盛而生熱,熱盛生火,火氣能產生苦味,苦味能夠滋養心臓,心能生血,在五行關系中,火能生土,而脾屬土,所以說血生脾。心臓與舌有特殊的內在聯系,所以說心主管舌。這種陰陽五行變化的力量,既強大又微妙,可以產生一切事物,它在天便是六氣中的暑熱,在地便是五行里的火,在人體便是五體中的脈,在內臓便是五臓中的心,在顏色便是五色中的赤,在音律便是五音中的徵,在發聲便是五聲中的笑,在疾病癥狀便是憂心忡忡,在孔竅便是五官中的舌,在滋味便是五味中的苦,在情志便是五志中的喜。根據情志與五臓的相應關系及五行生克的道理,暴喜傷心,恐可以抑制喜;熱能傷氣,寒氣能抑制熱氣;苦味也能傷氣,咸味能制約苦味。

    歷代注釋

    王冰 陽氣炎燥,故生熱。鉆燧改火,惟熱是生,故熱生火。凡物之味苦者,皆火氣之所生,故火生苦。凡味之苦者,皆先生長於心,故苦生心。心生血者,心之精氣生養血也。內養血已,乃生脾土。心別是非,舌以言事,故主舌。在天為熱者,暄暑熾燠,熱之用也。在地為火者,炎上翕赩,火之性也。在體為脈者,通行榮衛,而養血也。其神心。道經義曰:神處心,神守則血氣流通。赤象火色,徵謂火音,和而美也。憂可以成務,楊上善云:心之憂在心變動,肺之憂在肺之志。是則肺主於秋,憂為正也。心主於夏,變而生憂也。舌所以司辨五味也,金匱真言論曰:南方赤色,入通於心,開竅於耳。尋其為竅,則舌義便乖,以其主味,故云舌也。苦可用燥泄,喜所以和樂。雖志為喜,甚則自傷。恐則腎水并於心火,故勝喜也。宣明五氣篇曰:精氣并於腎則恐,熱勝則喘息促急。寒為水氣,故勝火熱。苦傷氣,以火生也。咸水味,故勝火苦。林億曰:詳此篇論所傷之旨,其例有三:東方云,風傷筋,酸傷筋;中央云,濕傷肉,甘傷肉,是自傷者也。南方云,熱傷氣;北方云,寒傷血,咸傷血,是傷己所勝者也。西方云,熱傷皮毛,是被勝傷己。串傷皮毛,是自傷者也。凡此五方所傷,有此三例不同也。

    馬蒔 南方主夏,陽氣炎蒸,故生熱。熱極則生火,火性炎上,其味作苦,故火主苦。人心屬火,火性屬苦,故苦生心。諸血者皆屬於心,故心生血。脾屬土,火生土,故血生脾。舌為心之苗,故心主舌。此缺在天為元六句者,緣天地人之大義,盡於上節,余四節不必重言也。又嘗即前所言者而極推之,其在天五氣為熱,在地五行為火,在人五體為脈,在五臟為心,在五色為赤,在五音為徵,在五聲為笑,在五變為憂,在五竅為舌,在五味為苦,在五志為喜,名雖萬殊,理無二致,皆屬之於火而已。然本臟之太過者,反有所傷,而惟本臟之所不勝者為能制之也。故在志為喜,喜太過者則傷心,惟腎志為恐,為能勝喜。在天為熱,熱勝則傷氣,惟北方之寒,為能勝熱。在味為苦,苦太過則傷氣,惟北方之咸,為能勝苦。此皆水能克火,故制其所勝者如此。

    張志聰 南方主夏令,故生熱。夫火生熱,今以在天之熱而生火,正陰陽不測之變化。炎上作苦,火生苦味也。苦,心之味也,味為陰,臟亦陰,故味生臟。血乃中焦之汁,奉心神而化赤,故血者神氣也。血生脾,乃由本臟之所生,而生及相生之臟。心氣通於舌,心和則能知五味,故舌乃心之主。風寒暑濕燥火,天之陰陽也,水火土金水火,地之陰陽也。人有五臟,化五氣以生喜怒悲憂恐,人之陰陽也。在天成象,在地成形,人則參天兩地者也。先言體而後言臟者,人稟天地之生氣,自外而內也。赤,南方之火色。徵為火音,和而美也。心志喜,故發聲為笑。心獨無俞,故變動在志。心氣并於肺則憂。舌者,心之官也。苦,火之味也。心中和樂則喜,過於喜則心志自傷。恐為腎志,水勝火也。熱則氣泄,故熱傷氣。寒勝熱者,有亢害則有承制,陰陽五行之自然也。苦乃火味,故亦傷氣,咸為水味,故勝苦。

    黃元御 在天為熱,在地為火,在人為心,心者,人之君火也。血生脾,火生土也。恐勝喜,水克火也,寒勝熱、咸勝苦亦同。

    倪海廈 夏日來臨,熱自南方來,熱產生火,萬物過火之后味必苦,心即由苦味化生出來的,心臟主血之動能,血液循環流暢則生出脾贓,人的舌為心臓之表征。自然界中為熱象主心,在地下即為地火,在人體中即為血脈,在內臟則屬心臟,其色正赤紅,五音律中發征音,即呵聲,表現人體上為笑聲,精神上為憂慮,開竅在舌,味道極苦,情志上為喜悅。過喜則傷及心臓,唯恐懼能壓制過喜。過熱氣傷,唯寒能制熱。過苦易傷氣,唯咸味能制苦。

    中央生濕,濕生土,土生甘,甘生脾,脾生肉,肉生肺,脾生口。其在天為濕,在地為土,在體為肉,在臟為脾,在色為黃,在音為宮,在聲為歌,在變動為噦,在竅為口,在味為甘,在志為思。思傷脾,怒勝思,濕傷肉,風勝濕,甘傷肉,酸勝甘。

    語譯 中央應長夏而生濕,濕能生土,土氣能產生甘味,甘味能夠滋養脾臓,脾臓能使肌肉生長發達,在五行關系中,土能生金,而肺屬金,所以說肉生肺。脾臓與口有特殊的內在聯系,所以說脾主管口。這種陰陽五行變化的力量,既強大又微妙,可以產生一切事物,它在天便是六氣中的濕,在地便是五行里的土,在人體便是五體中的肉,在內臓便是五臓中的脾,在顏色便是五色中的黃,在音律便是五音中的宮,在發聲便是五聲中的歌,在疾病癥狀便是干噦,在孔竅便是五官中的口,在滋味便是五味中的甘,在情志便是五志中的思。根據情志與五臓的相應關系及五行生克的道理,思慮過度傷脾,怒可以抑制思;濕氣能傷肌肉,風氣能抑制濕氣;甘味也能傷肌肉,酸味能制約甘味。

    歷代注釋

    王冰 陽氣盛薄,陰氣固升,升薄相合,故生濕也。《易》義曰:陽上薄陰,陰能固之,然後蒸而為雨,明濕生於固,陰之氣也。土濕則固,明濕生也。楊上善云:四陽二陰,合而為濕,蒸腐萬物成土也。土生甘,謂凡物之味甘者,皆土氣之所生。甘生脾,謂凡味之甘者,皆先生長於脾。脾生肉,脾之精氣生養肉也。內養肉已,乃生肺金。脾受水谷,口納五味,故主口。在天為濕,霧露云雨,濕之用也。在地為土,安靜稼穡,土之用也。在體為肉,復裹筋骨,充其形也。在臟為脾,其神意也。道經義曰:意托脾,意寧則志無散越。黃象土色,宮謂土音,大而和也。噦謂噦噫,胃寒所生。楊上善云:噦,氣忤也。口所以司納水谷,甘可用寬緩也。思所以知遠也。雖志為思,甚則自傷,怒則不思,勝可知矣。脾主肉而惡濕,故濕勝則肉傷。風為木氣,故勝土。濕甘傷肉,亦過節也。酸木味,故勝土甘。

    馬蒔 中央主長夏,長夏者,六月建未之月也。四陽盡見,二陰已生,陽上薄陰,陰能固之,蒸而為雨,其濕遂生。濕氣熏蒸,濁者下凝,故濕生土。土氣沖和,故土生甘。五臟唯脾屬土,甘味主之,故甘生脾。脾之所屬者肉,故脾生肉。肺屬金,土生金,故肉生肺。脾化水谷,口實納之,則口為脾竅,故脾主口。又即前所言者而極推之,其在天五氣為濕,在地五行為土,在人五體為肉,在五臟為脾,在五色為黃,在五音為宮,在五聲為歌,在五變為噦,在五竅為口,在五味為甘,在五志為思,名雖萬殊,理無二致,皆屬之於土而已。然本臟之太過者,反有所傷,而唯本臟之所不勝者為能制之也。故在志為思,思太過者則傷脾,惟肝木主怒,為能勝思。在天為濕,濕太過者則傷肉,惟東方之風,為能勝濕。在味為甘,甘太過者則傷肉,唯木味之酸,為能勝甘。此皆木能克土,故制其所勝者如此。

    張志聰 中央主土而灌溉四旁,故生濕。濕生土者,在天為氣,在地成形,以氣而生形也。土主稼穡,稼穡作甘,地食人以五味,甘先入脾,故主生脾。脾之精氣,主生肌肉,肉生肺,謂五行之相生者,以所生之氣而相生也。脾氣通於口,脾和則能知谷味,故脾主口。人之形身臟腑,由五行五氣而生,五氣五行又歸於神化。黃,中央土色也。宮為土音,大而和也。脾志思,思而得之,則發聲為歌。氣逆於肺胃之間,則為噦。胃之上,肺之下,脾之分也,故脾氣變動則為噦。脾者主為衛,使之迎糧,故脾竅在口。甘,土之味也,因志而存變謂之思。脾主運用,故所志在思。思傷脾者,五臟化五氣,以生五志,用志則傷氣,氣傷則臟傷。怒為肝志,故能勝思。脾主肉而惡濕,故濕勝則傷肉。風乃木氣,故勝土濕。甘傷肉,味傷形也。酸乃木味,故勝土之甘。

    黃元御 在天為濕,在地為土,在人為脾,脾者,人之濕土也。肉生肺,土生金也。怒勝思,木克土也,風勝濕、酸勝甘亦同。

    倪海廈 四季交替時產生的空擋,吾人名之中央地帶,其為濕之起源,濕能潤土使土能生出甘味之食物,甘味食物能助長脾臟,脾強肉生,肉壯后則肺臟乃能收藏脾之津液。脾主口中之濕,在自然界中為濕氣,在地與土合為濕土,在人體中為肉,在內臓中為脾,其色黃,其在五音律中為宮音,發為呼,人能歌主脾。有變化則生噦逆之癥,開竅在人口,味道極甘甜,情志表現為思念。人一旦思念太過必傷脾臟,唯怒能壓制思太過。濕太過則肌肉受損,唯風能使濕散。食過甜亦傷肌肉,唯酸味能抑制甘甜之味。

    西方生燥,燥生金,金生辛,辛生肺,肺生皮毛,皮毛生腎,肺主鼻。其在天為燥,在地為金,在體為皮毛,在臟為肺,在色為白,在音為商,在聲為哭,在變動為欬,在竅為鼻,在味為辛,在志為憂。憂傷肺,喜勝憂,熱傷皮毛,寒勝熱,辛傷皮毛,苦勝辛。

    語譯 西方應秋而生燥,燥能生金,金氣能產生辛味,辛味能夠滋養肺臓,肺臓能使皮膚和毛發健康,在五行關系中,金能生水,而腎屬水,所以說皮毛生腎。肺臓與鼻有特殊的內在聯系,所以說肺主管鼻。這種陰陽五行變化的力量,既強大又微妙,可以產生一切事物,它在天便是六氣中的燥,在地便是五行里的金,在人體便是五體中的皮毛,在內臓便是五臓中的肺,在顏色便是五色中的白,在音律便是五音中的商,在發聲便是五聲中的哭,在疾病癥狀便是咳嗽,在孔竅便是五官中的鼻,在滋味便是五味中的辛,在情志便是五志中的憂。根據情志與五臓的相應關系及五行生克的道理,過憂傷肺,喜可以抑制憂;熱氣能傷皮毛,寒氣能抑制熱氣;辛味也能傷皮毛,苦味能制約辛味。

    歷代注釋

    王冰 天氣急切,故生燥金,燥有聲則生金。物之味辛者,皆金氣之所生,而味之辛者,皆先生長於肺,故曰金生辛,辛生肺也。肺之精氣,生養皮毛,養皮毛已,乃生腎水。肺藏氣,鼻通息,故主鼻。在天為燥,輕急勁強,燥之用也。堅勁從革,金之性也。在體為皮毛,包藏膚腠,捍其邪也。在臟為肺,其神魄也。魄在肺,魄安則德修壽延。白象金色。商謂金聲,輕而勁也。欬所以利咽喉,鼻所以司呼吸,辛可用散潤。憂,深慮也。雖在志為憂,過則損也。喜則心火并於肺金,故勝憂。熱從火生,能耗津液,故傷皮毛。寒勝熱,陰制陽也。辛傷皮毛,過而招損。苦為火味,故勝金辛。

    馬蒔 西方主秋,秋氣急切,故西方生燥金。燥則有聲,故燥生金。金之性從革作辛,凡物之味辛者,皆金氣之所生,故金生辛。人之五臟,惟肺屬金,故辛生肺。肺主身之皮毛,故肺生皮毛。腎主水,金實生之,故皮毛生腎。肺主氣,鼻通氣,故肺主鼻。又嘗即前所言者而極推之,其在天五氣為燥,在地五行為金,在人五體為皮毛,在五臟為肺,在五色為白,在五音為商,在五變為欬,在五竅為鼻,在五味為辛,在五志為憂,名雖萬殊,理無二致,皆屬之於金而已。然本臟之太過者,反有所傷,而惟本臟之所不勝者,為能勝之也。故在志為憂,憂之過者則傷肺,惟心火之喜,為能勝憂在天為燥,燥之過者則熱,熱傷皮毛,惟北方之寒,為能勝熱。在味為辛,辛之過者,則傷皮毛,惟火味之苦,為能勝辛。此皆火能克金,故制其所勝者如此。

    張志聰 西方主秋金之令,故其氣生燥。燥生金,因氣而生形。金生辛,因形而成味,辛生肺,因味而生臟。肺生皮毛,因臟而生形也。肺氣主於皮毛,因金氣而生腎。肺氣通於鼻,肺和則鼻能知香臭,故肺主開竅在鼻。在天為氣,在地成形,此為燥為金之有異也。形氣相感而化生萬物,人為萬物之靈,在體為皮毛,在臟為肺者,感天地之形氣而化生也。白,肺金之色也。商,西方之音,輕而勁也。肺志在悲,故發聲為哭。臟氣變動,則及於喉而為欬,鼻者肺之竅,辛者金之味也。精氣并於肺則憂,過則損也。喜則氣散,故能勝憂郁。秋令燥熱,反傷皮毛,嚴肅之令復,則炎爍之氣消,故寒勝熱。氣主皮毛,辛散氣,故傷皮毛。火味勝金,故苦勝辛。

    黃元御 在天為燥,在地為金,在人為肺,肺者,人之燥金也。皮毛生腎,金生水也。喜勝悲,火克金也,熱勝燥、苦勝辛亦同。

    倪海廈 秋天為燥季來自西方,因燥而終得生金氣之肅殺,強硬之金屬必來自極燥,此燥金甚辛辣,辛味而生出肺臓,肺生乃皮毛附之亦生,形雖不同,功能卻同,皮毛生而腎臓亦出焉。肺管鼻,在自然界中為燥氣,在地內為金屬,在體外為皮毛,在內臓為肺,其色本白,五音律中為商音,即呬聲,人之哭為肺主,生變之時必生咳嗽,開竅在鼻,味為辛辣,情志上為憂郁,過憂之人肺傷,唯喜能勝憂,過熱則傷及皮毛,唯寒能制熱。過辛味亦傷皮毛,唯苦味能制辛味。

    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咸,咸生腎,腎生骨髓,髓生肝,腎主耳。其在天為寒,在地為水,在體為骨,在臟為腎,在色為黑,在音為羽,在聲為呻,在變動為栗,在竅為耳,在味為咸,在志為恐。恐傷腎,思勝恐,寒傷血,燥勝寒,咸傷血,甘勝咸。

    語譯 北方應冬而生寒,寒能生水,水氣能產生咸味,咸味能夠滋養腎臓,腎臓能使骨髓充滿,在五行關系中,水能生木,而肝屬木,所以說髓生肝。腎臓與耳有特殊的內在聯系,所以說腎主管耳。這種陰陽五行變化的力量,既強大又微妙,可以產生一切事物,它在天便是六氣中的寒,在地便是五行里的水,在人體便是五體中的骨,在內臓便是五臓中的腎,在顏色便是五色中的黑,在音律便是五音中的羽,在發聲便是五聲中的呻,在疾病癥狀便是戰栗顫抖,在孔竅便是五官中的耳,在滋味便是五味中的咸,在情志便是五志中的恐。根據情志與五臓的相應關系及五行生克的道理,過度恐懼傷腎,思慮可以抑制恐懼;寒氣能傷血,燥氣能抑制寒氣;咸味也能傷血,甘味能制約咸味。

    歷代注釋

    王冰 陰氣凝冽,故生寒。寒氣盛凝,變為水。物之味咸者,皆水氣之所生,凡味之咸者,皆生長於腎,故曰水生咸,咸生腎。腎之精氣,生養骨髓,養骨髓已,乃生肝木。腎屬北方,位居幽暗,聲入故主耳。在天為寒,凝清慘冽,寒之用也。在地為水,清潔潤下,水之用也。在體為骨,端直貞干,以立身也。在臟為腎,其神志也。腎藏志,志營則骨髓滿實。黑象水色,羽謂水音,沉而深也。呻,吟聲也。栗,謂戰栗,甚寒大恐而悉有之。耳,所以司聽五音。咸可用柔軟。恐所以懼惡,恐而不已,則內感於腎,故傷腎也。《靈樞經》曰:恐懼而不解,則傷精,明感腎也。思深慮遠,則見事源,故勝恐,寒則血凝,傷可知也。燥從熱生,故勝寒也。食咸而渴則傷血。甘土味,故勝水咸。

    馬蒔 北方主冬,冬時陰氣凝冽,故北方生寒。寒則水氣濡潤,故寒生水。水性潤下作咸,凡物之味咸者,皆水氣之所生,故水生咸。腎主水,咸性屬水,故咸生腎。腎主身之骨髓,故腎生骨髓。肝主木,水生之,故髓生肝。腎屬北方,位居幽隱,聲入則通,故腎主耳。又嘗即前所言者而極推之,其在天五氣為寒,在地五行為水,在人五體為骨,在五臟為腎,在五色為黑,在五音為羽,在五聲為呻,在五變為栗,在五竅為耳,在五味為咸,為五志為恐,名雖萬殊,理無二致,皆屬之於水而已。然本臟之太過者,反有所傷,而唯本臟之所不勝者為能制之也。故在志為恐,恐之過者則傷腎,惟脾土之思為能勝恐:在天為寒,寒之過者則傷血,惟燥從熱生者為能勝寒;在味為咸,咸之過者則傷血,惟五味之甘為能勝咸。此皆土能克水,故制其所勝者如此。

    張志聰 北方主水,故生寒也。寒生水者,形生氣而氣生形也。水味咸,故咸生於水,而味之咸者主生養腎,腎之精氣,生長骨髓,腎之精髓,復生肝木,言五臟之相生由天之五氣,地之五味之所生也。腎氣通於耳,腎和則耳能聞五音,故腎氣所主在耳。五方生五氣,五氣生五行,五行生五味,五味生五體五臟者,言人本天地之形氣而生成也。其在天為寒,在地為水,在體為骨,在臟為腎者,言天地人之成象成形,皆本於陰陽不測之變化也。為黑為羽者,色聲有陰陽也。呻者,伸也。腎氣在下,故聲欲太息而伸出之。栗,戰栗貌,寒水之氣變也。腎開竅於耳,咸水之味也。腎藏志,而為作強之官,故慮事而時懷惕厲,恐懼而不解則傷精。思慮深則處事精詳,故勝恐。寒甚則血凝泣,故傷血。燥主秋熱之令,故能勝寒。咸走血,過食咸則傷血矣。甘為土味,故能勝咸。王子芳問曰:風傷筋,濕傷肉,以本氣而傷本體也。在心則曰熱傷氣,在腎則曰寒傷血者,何也?曰:氣為陽,血為陰;火為陽,水為陰。心主火而為熱,腎主水而為寒,是以熱傷氣而寒傷血者,同氣相感也。下文曰:陰陽者,血氣之男女也。水火者,陰陽之徵兆也。心腎為水火陰陽之主宰,故所論雖與別臟不同,而亦是本氣自傷之意也。莫子晉問曰:五方注釋,曷多不同?曰:陰陽之道,變化無窮,是以五方之經文,亦少有差別,愚故引經注經,各盡其義,學者引而伸之,總不外乎陰陽之大道也。

    黃元御 在天為寒,在地為水,在人為腎,腎者,人之寒水也。髓生肝,水生木也。思勝恐,土克水也,濕勝寒、甘勝咸亦同。

    倪海廈 冬季時寒冷由北方南下,故寒生在北方,寒氣帶來水,水中含咸,此咸乃生出腎臟,腎臟生出骨髓,骨髓乃化生出肝臓,腎管耳竅。在自然界中為寒,在地下為水,在體內為骨骼,內臟即為腎。其色為黑,五音律中為羽音,即吹聲,發出口中為呻吟,有變化時為戰栗,開竅在耳,味道為咸味,情志上為恐懼,過度恐懼必傷及腎臓,唯思念可戰勝恐懼。寒過盛則血必傷,唯燥能勝寒。過食咸味亦傷血,唯甘能制咸。

    故曰:天地者,萬物之上下也;陰陽者,血氣之男女也;左右者,陰陽之道路也;水火者,陰陽之徵兆也;陰陽者,萬物之能始也。故曰:陰在內,陽之守也;陽在外,陰之使也。

    語譯 所以說:天在上為陽,地在下為陰,而萬事萬物便產生在天地之間;氣屬陽,血屬陰,氣與血都是由于陰與陽相互作用而生成的;東南為左,西北為右,左與右是陰陽上升與下降的道路;陰陽無形,水為陰,為陰之征,火為陽,為陽之兆,故水火為陰陽之見端。總之,陰陽的變化,是一切事物生成的根本。陰陽兩者既相互對立,又相互為用,陰氣靜而居內,為陽氣所鎮守;陽氣動而居外,為陰氣所役使。

    歷代注釋

    王冰 觀其復載,而萬物之上下可見矣。夫陰主血,陽主氣;陰主女,陽主男。故曰:陰陽者血氣之男女。陰陽間氣,左右循環,故左右為陰陽之道路。使觀水火之氣,則陰陽徵兆可知矣。萬物之能始,謂能為變化生成之元始也。陰靜,故為陽之鎮守;陽動,故為陰之役使。

    馬蒔 夫由上文四時五方之所生所屬所傷所勝者之類觀之,亦不外乎天地陰陽五行之妙而已,故此節首以故曰承之。上下者,每歲司天為天,在泉為地,而為萬物之上下也。萬物生於陽,成於陰,而自人言之,血為陰,氣為陽。故男為陽,而不專有氣且有血,陽中有陰也;女為陰,而不專有血且有氣,陰中有陽也。則陰陽在人,即有血有氣之男女也,而萬物可類推矣。言水火之寒熱,彰信陰陽之先兆也。又言陰陽者,萬物之所以成其始也,而能成其終也可推矣。夫天地陰陽之妙如此,自人身而言之,有陰氣焉,乃所謂營氣也;有陽氣焉,乃所謂衛氣也。營氣者由中焦之氣,陽中有陰者,隨上焦之氣,以降於下焦而生此陰氣,故謂之曰營氣。《靈樞》營衛生會篇所謂營氣出於中焦,又曰清者為營是也。然陰性精專,必隨宗氣以同行於經隧之中,故曰陰在內,所以為陽之守也。陽氣者,由下焦之氣,陰中有陽者,隨中焦之氣,以升於上焦而生此陽氣,故謂之曰衛氣。《靈樞》營衛生會篇所謂衛氣出於下焦,又曰濁者為衛是也。然陽性慓悍,不隨宗氣行,而自行於各經皮膚分肉之間,故曰陽在外,所以為陰之使也。其升降之妙,無非天地陰陽之理,故人身陰陽之氣,其符合者如此。

    張志聰 天覆於上,地載於下,天地位而萬物化生於其間也。陰陽之道,其在人則為男為女,在體則為氣為血,在天地六合東南為左,西北為右。陰陽二氣,於上下四旁,晝夜環轉,而人之陰陽,亦同天地之氣,晝夜循環,故左右為陰陽之道路。天一生水,地二生火。火為陽,水為陰。水火有形,故為陰陽之徵兆。乾知大始,坤以簡能,而生萬物,故曰萬物之能始也。陰靜於內,陽動於外,陰陽動靜而萬物化生。上文論天地陰陽之氣,運用於上下四旁,此復言陰陽之氣,又有外內之所主也。在天地,則天包乎地之外;其在人,則陽為陰之衛也。

    黃元御 天在上,地在下,萬物在中,是萬物之上下也。物秉陰陽,而化形神,是萬物之能始也,才能所始。陽盛則化火,陰盛則化水,是水火為陰陽之征兆也。陽升于左,陰降于右,是左右為陰陽之道路也。男子為陽,女子為陰,是陰陽即血氣之男女也。蓋天之六氣在上,地之五行在下,人居天地之中,稟天氣而生六腑,稟地氣而生五臟。其陽上陰下,火降水升,亦與天地同體,是天地之陰陽,即血氣之男女,無有二也。

    倪海廈 所以說天地之道,即是萬物上下交流循環之道理也。所謂「陰陽」者,如男女之不同性也。左右之分乃陰陽流通之道路也。所謂「水火」者,意指陰陽外顯之表象也。因此陰陽消長之定律,亦即為萬物消長動能之始也。故有言,陰能停留體內生長循環,乃因外有陽之固守也,而陽能隨心所欲的在外固守,也因為有陰之在內控制,提供其源源不斷之能源也。

    小結

      「四時五臟陰陽」的理論,是「藏象學說」的中心內容。它充分體現出人體內部五臟之間的相互資生,相互制約的關系,以及人與自然環境之間密切聯系的整體觀念。五臟功能活動系統的劃分,主要是與人體適應自然變化這一認識分不開的。這是古人長期通過對「象」的觀察而總結出來的,也就是所以名「藏象」的原因。藏象學中的五臟外應五時,內系六腑、五體、五官、五志等功能活動系統,指出了人的生命活動,是受者自然環境等因素影響的,當然這些因素僅是人體生命活動的外因,而在生命內部必然有一種適應的活動功能。文中「陰在內,陽之守也;陽在外,陰之使也」的論述,不僅運用了陰陽學說對人體的生命活動規律進行了概括,而且這種陰陽互根的理論,對病理的分析和臨床實踐,都有著重要的意義。

    予人玫瑰

    手有余香

    歡迎分享

    注明出處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絡存儲空間,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容中的聯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熟女乱色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AV福利天堂在线观看| 日本精品不卡一二三区| 国色天香成人一区二区| 免费人成视频在线观看网站| 亚洲成AV人片不卡无码手机版| 午夜福利片1000无码免费| 又爽又黄又无遮挡的视频| 少妇xxxxx性开放| 亚洲欧美中文日韩V日本| 国产精品白丝喷水在线观看 | 国产乱女乱子视频在线播放 | 制服 丝袜 亚洲 中文 综合| 美日韩在线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亚洲另类 丝袜综合网| 亚洲av免费成人在线| 国产真实伦在线观看视频| 一区二区中文字幕av| 国产精品麻豆成人AV电影艾秋| 美女无遮挡免费视频网站| 亚洲伊人久久综合影院| 日韩中文字幕亚洲精品| 国产欧美久久一区二区三区| 午夜福利在线观看6080| 少妇扒开毛茸茸的B自慰| 日本成熟少妇激情视频免费看| 人妻少妇无码精品专区| 亚洲午夜无码久久久久蜜臀AV| 丰满少妇高潮无套内谢| 国产美女裸体无遮挡免费视频| 人妻丝袜AV中文系列先锋影音| 午夜美女裸体福利视频| 综合图区亚洲欧美另类图片| 亚洲人成网站77777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白丝喷水在线观看 | 久久SE精品一区精品二区| 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精品青草漫画 | 国产精品一区在线蜜臀| 最新国产精品久久精品| AV在线亚洲欧洲日产一区二区| 国产成人8X人网站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