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宋朝的吃貨 第9期 ![]() 中國飲食博大精深,《漢書·酈食其傳》中已有“民以食為天”的名言,老子《道德經》第六十章中的“治大國若烹小鮮”,更以“吃”道出了治理天下的深刻哲理。 ![]() 三嘆愧無功 責輕仍飽食 榴殘續續紅 槐晚纖纖綠 南宋-陸游《午興》 ![]() 粥 中國人喝粥的歷史悠久。大概因為中國人口眾多,土地雖然肥沃卻不廣袤,人均土地有限。太平時節,風調雨順之日,勤勞的中國人溫飽不是大問題。但是一遇戰亂或天災,老百姓就容易遭受饑荒威脅。 粥的發明對中國人具有重要意義,它不知道救活了多少人。中國人也逐漸養成了愛喝粥的好傳統,喝出了花樣與文化。 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下這宋代的粥。 宋代的粥 在宋代,粥的種類繁多,官方編撰的《圣濟總錄》錄有113種粥,《太平圣惠方》收有129種粥。民間老百姓自發研制發明的粥更是難以統計。 吳自牧《夢粱錄》“天曉諸人出市”記載:“冬天賣五味肉粥、七寶素粥;夏月賣義粥、馓子、豆子粥。”明人朱廷煥采錄宋代諸書作的《增補武林舊事》記臨安售賣的名粥有“七寶素粥、五味粥、粟米粥、糖豆粥、糖粥、糕粥、馓子粥、菉豆粥、肉盒粥”等等。 臨安名粥 陸游的粥 頻喚老僧同夜粥, 間從鄰叟試秋茶。 南宋-陸游《述意》 眾所周知,陸游是宋代著名的愛國詩人。他一生屢遭排擠,仕途坎坷,晚年又隱居山林,生活拮據。但是,在那個兵荒馬亂的年代,他竟然活到83歲的高齡,而且耳不聾,眼不花,身體結實到70多歲的時候還能上山砍柴。如此健朗一定有他獨到的養生之法,讀一讀老人家的《食粥》詩便可知一二了:“世人個個學長年,不悟長年在目前,我得宛丘平易法,只將食粥致神仙。” 陸游喝的是什么粥呢?在稻米不多的古代,粥主要用粟、麥、豆為原料來熬制,故有粟粥、麥粥、豆粥之分。北方多食粟粥、麥粥,以陸游的處境,應該指的豆粥。 《山家清供》描述了豆粥的做法:“用沙瓶爛煮赤豆,候粥少沸,以豆投之同煮,既熟而食。” 豆粥在古時還是節令餐桌上的重要角色。如宋時《乾淳歲時記》說:“二十四日謂之交年,祀灶用花餳米餌,及作糖豆粥,謂之口數。”這里提到的口數粥,也見于《武林舊事》:“二十四日作糖豆粥,謂之口數。”人人都要吃上一口,甚至貓犬也不例外,所以有這“口數粥”的名目。口數粥也是赤小豆粥,同冬至粥一樣,也是為了防治瘟病,并非僅為食味。 臘八的粥 宋代最著名的粥當屬“臘八粥”,“臘八粥”在宋代又稱為“七寶五味粥”、“佛粥”、“僧粥”。 北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十二月”記載:“初八日,諸大寺作浴佛會,并送七寶五味粥與門徒,謂之‘臘八粥’。都人是日,各家亦以果子雜料煮粥而食也。” 南宋吳自牧《夢粱錄》“十二月”記載:“此月八日,寺院謂之‘臘八’。大剎寺等俱設五味粥,名曰‘臘八粥’。” 南宋周密《武林舊事》“歲晚節物”記載:“八日,則寺院及人家用胡桃、松子、乳蕈、柿、栗之類作粥,謂之‘臘八粥’。” 陸游詩曰:“乳烹佛粥遽如許,菜簇春盤行及時。”“今朝佛粥更相饋,更覺江村節物新。”佛粥就是指臘八粥。 趙萬年《臘八危家餉粥有感》詩曰:“襄陽城外漲胡塵,矢石叢中未死身。不為主人供粥餉,爭知臘八是今辰。” 這些記載無疑表明宋人在臘八這一天喝“臘八粥”是有傳統的,即使戰時被困圍,宋人依然要喝“臘八粥”。 目前,雖然宋代的多種粥與食粥文化已大多失傳,但宋人喝臘八粥的傳統一直延續到現在。在杭州,每年臘八節去各大寺院喝上一碗臘八粥,也已經成為了居住在此的人們的“保留節目”。 天冷,喝碗暖粥吧~ 來源:吳山管理處 編輯:陳志華 范雨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