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來聰明的人類發明了保護腳的鞋,直到現在,在所有動物中也只有人類穿鞋,其他動物都是“赤足”從古進化到今天,動物們依然生機勃勃。 跑步暢銷書《天生會跑步(Born to Run)》也通過一系列鮮活的故事詮釋了赤足跑的奧秘。 雖然科技已經讓現代跑鞋全副武裝,但復古、自然的潮流也讓我們更加懷念赤足運動,并且赤足運動所具有的自然、與大地保持充分接觸、感覺豐富的特點,也讓赤足跑步變得生動而又有趣。 跑鞋的主要功能是減震緩沖,它可以讓我們在騰空落地時免受地面過大的沖擊力。 但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也有觀點是這樣認為的:赤足能讓你的跑步更自然,因為我們的祖先在叢林間飛奔時,他們腳上并沒有鞋。 此外,既然鞋保護了腳,但人類為什么仍然有那么多膝踝損傷問題?是不是與跟穿鞋后導致了足踝肌肉退化有關? 為了重獲祖先的赤足跑步技能,一些輕量化跑鞋(例如nike free 系列),甚至模擬赤足行走的五趾鞋(vibram赤足跑鞋)也大受追捧。 我們是否需要進行赤腳跑訓練? 我們用客觀的實驗數據來說話 一、赤足跑與穿鞋跑對比實驗 實驗是在江蘇省運動訓練與康復重點實驗室進行,我們采用測力臺作為主要測試儀器,就是圖片中的銀色部分,測力臺是運動生物力學分析的基礎工具,精度非常之高,數據采集密度達到每秒1000次,完全不會漏掉著地瞬間的任何一個小細節。 我們還利用Gopro運動攝像機進行著地特寫拍攝,Gopro每秒240幀的拍攝速度可以精確捕捉著地瞬間畫面。 我們讓馬拉松全國冠軍王田,以6:00速度進行測試,6:00代表慢跑,王田以赤足和穿鞋兩種方式進行測試,分別以腳跟著地和腳掌落地的方式跑過測力臺。 二、赤足狀態下不同著地方式對比 1、赤足慢跑時,腳跟著地與前腳掌著地比較 下圖是6:00配速赤足跑,分別以腳跟及前腳掌落地時的地面反作用力曲線。 橫軸上的數字代表時間,單位是毫秒; 縱軸代表的就是地面反作用力,單位是牛頓。 結果顯示:當赤足慢跑腳跟著地時,在著地瞬間受到一個極大的地面反作用,專業術語稱之為瞬時峰值應力,而赤足前腳掌著地則沒有受到瞬時峰值應力作用。 因此我們可以認為:如果赤足慢跑采用腳跟著地,在著地瞬間,由于缺乏有效緩沖,人體將受到極大的地面反作用力。 而如果赤足慢跑采用的是前腳掌著地,由于足踝和小腿肌肉充分參與緩沖,因此人體并沒有在著地時受到瞬時峰值應力作用,并且地面反作用力緩慢上升至最大值,這提示地面反作用力得以有效緩沖。 更進一步理解,如果人類采用赤足跑步,為了避免著地時受到很大沖擊,會主動選擇前腳掌著地,而穿上跑鞋后,由于有了鞋的緩沖,所以著地沖擊得以減少,所以人類就會圖省事選擇腳跟著地,因為腳跟著地足踝負擔輕。 三、赤足與穿鞋跑步比較 1、腳跟著地時,穿鞋與赤足對比 穿鞋慢跑腳跟著地 赤足慢跑腳跟著地 下圖顯示了6:00配速下,穿鞋和赤足腳跟著地的地面反作用力變化趨勢。 顯而易見的是:赤足腳跟著地瞬間,人體受到一個極大的瞬時峰值應力作用,而穿鞋腳跟著地時,雖然也受到瞬時峰值應力作用,但相比赤足小得多。 這說明,跑鞋有效緩沖了跑者受到的地面沖擊力。 這也說明,所以人類在赤足跑步時,不會選擇腳跟著地。 2、前腳掌著地時,穿鞋與赤足對比 穿鞋慢跑前腳掌著地 赤足慢跑前腳掌著地 慢跑前腳掌著地,無論是否穿鞋都沒有出現腳跟著地那樣的瞬時峰值應力,而是曲線緩慢上升。 說明無論是穿鞋,還是赤足,前腳掌著地由于足踝和小腿參與緩沖,都有效減少了地面反作用力。 有意思的是:穿鞋和赤足受力曲線重合度還是非常高,這提示如果采用前腳掌著地,穿鞋并不比赤足更能獲得緩沖,也即當前腳掌著地時,赤足跑可以獲得與穿鞋跑近似的緩沖效果,赤足訓練是一種理想的訓練前腳掌跑法的訓練方式。 大家仔細看一下,曲線的最左端,也就是著地剛開始的時候,穿鞋跑的曲線上升斜率還要陡于赤足,甚至說明,赤足反而更有利于調動足底肌肉參與緩沖。 有了鞋的包裹,反而不太有利于前腳掌落地時的緩沖。 四、實驗結論 通過此次實驗,我們能夠得出的關于赤足跑與穿鞋跑的主要結論如下: 1、 兩者在最大地面反作用力上幾乎沒有差別。 2、 赤足跑時,如果是腳跟落地,人體將受到極大的瞬時峰值應力,這對于人體事實上是極為有害的,所以赤足跑步時,人類趨利避害不會選擇腳跟落地。 3、 前腳掌跑法時,赤足跑和穿鞋跑受力幾乎一模一樣,換句話說,對于前腳掌跑法而言,穿鞋并不比赤足更有優勢,赤足是一種很好的形成前腳掌著地的訓練手段。 五、用赤足跑訓練效率更高的前腳掌跑法 研究顯示:大部分大眾跑者采用腳跟著地,而馬拉松運動員多數采用前腳掌著地。 這僅僅是因為馬拉松運動員比普通跑者跑得快嗎? 這樣的解釋并不全面,也并未觸及問題的本質。 準確來說,跑得越快,著地部位更加靠前,但馬拉松運動員采用前腳掌著地絕不僅僅是因為跑得快,根本原因是前腳掌著地是一種更有效率、更為先進的跑法。 為什么這么說? 正如前文實驗所示: 圖1的曲線描繪出了腳后跟著地跑者,從腳后跟著地至腳掌離開面過程中地面反作用力的變化,很明顯看到在著地初期,出現一個陡增的地面反作用力峰值,該力不僅很大,產生速度也很快。 也就是說,如果采用腳跟直接著地,這樣就無法利用腳踝的運動來進行有效的緩沖,在著地一瞬間,意味著腳跟上方的膝關節會受到一個很大且快速產生的作用力。 這僅僅是一次著地帶來的效應,跑步時成千上萬次的著地作用力不斷累積,勢必使得膝關節承受很大壓力,這是為什么膝傷成為大眾跑者頭號傷痛的重要誘因之一。 圖1 腳跟著地時受力分析 圖2顯示:當采用前腳掌著地時,第一個地面反作用力峰值消失了,原因是我們轉變著地方式,通過足弓、跟腱和小腿肌肉代替腳跟吸收了沖擊力。 同時,我們也需要注意到斜線上升變得緩和了,這也表明地面反作用力被有效緩沖。 圖2 前腳掌著地受力分析 從上述分析可以看出,腳跟著地容易因為缺乏緩沖,使得人體尤其是膝關節受到較大地面反作用力,長此以往,作用力不斷累積疊加,勢必增加膝蓋發生損傷的概率。 而前腳掌著地有利于增加緩沖,從而大大降低膝傷發生。 但緩沖靠的是什么?靠的是肌肉控制,什么肌肉? 這里當然就是足踝小腿肌肉了。前腳掌著地對于足踝肌肉有著比較高的要求,不經過一定的訓練或者足踝缺乏力量是很難達到的,盲目地模仿前腳掌著地技術反而容易引發足底筋膜炎、小腿脛骨應力綜合征、跟腱炎等損傷。 換句話說,更有效率的著地方式需要匹配更強的肌肉能力。而赤足跑就可以很好地訓練的足踝肌肉,赤足跑時,自然會前腳掌著地,從而很好地訓練你的足踝力量。 六、即使不為前腳掌跑法,赤足跑也是訓練足踝力量的最佳方式之一 正因為有了鞋的保護,所以足踝力量的相對退化是難以避免的,而訓練足踝小腿力量,你不一定非要做專門的足踝力量訓練,赤足跑這樣一種連續自然的運動方式,就是訓練足踝力量的最佳方式。 通過赤足跑,不僅訓練了足踝內外翻的穩定性,也能有效提升著地緩沖、扒地蹬伸能力,并且赤足跑時,可以給予足底充分的本體感受刺激,這種刺激對于提升本體感覺,增加足踝穩定性是至關重要的; 所以如果你希望自然的訓練你的足踝力量,你不妨試試赤足訓練,或者穿五指跑鞋進行訓練。 這樣的訓練可以讓你沉睡多時的足底肌肉充分激活和動員,當然赤足跑訓練時間不宜過程。 七、總結 對于大眾跑者而言:赤足跑不太適合作為日常主要跑步方式,而是更適合作為一種專門的訓練手段,用來增強足底本體感覺,提升腳踝足底周圍肌肉力量,也更有利于形成前腳掌著地技術。 這種鮮活有趣的訓練,你不妨試試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