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9-03-25 文:李鑠來源:臨床與咨詢心理實驗室(ID:gh_53bec4ab4d74)咨詢關系在心理咨詢中的作用不言而喻。以往研究一致發現,與理論流派或咨詢技巧相比,咨詢關系是預測心理咨詢效果的一個主要指標。
提到咨詢關系,首先想到的可能是精神分析的移情和反移情,或者人本主義的真誠、無條件積極關注和共情。相對而言,認知行為療法(CBT)卻容易給人造成一種誤解,即治療過程是嚴肅而機械的,咨詢師更多地對來訪者“說教”,不像前兩種非指導性的治療取向那樣注重咨詢關系。 雖然艾利斯的理性情緒療法(REBT)視治療為一個教育的過程——咨詢師更像是一名教師,而來訪者是學生——但是貝克的認知療法(CT)則更強調治療關系的作用,而且認為治療關系的質量是認知療法的根本所在。 實際上,與其他理論流派的咨詢師一樣,CBT的咨詢師非常重視與來訪者的關系,甚至有的咨詢師認為CBT應該比其他流派更重視關系,因為他們需要在短期內建立關系,并利用這個關系完成治療。如果咨詢師沒有與來訪者發展良好的合作關系,很難想象來訪者會積極主動地學習和運用認知和行為策略來自我發現和促進改變。
那么,CBT咨詢師是如何與來訪者發展咨詢關系的呢? 展示良好的咨詢技能并建立合作
與其他所有流派一樣,CBT咨詢師不斷地通過共情以及恰當的言語和非言語行為,向來訪者表明咨詢師的專注投入和理解。咨詢師友善而體貼地向來訪者傳達以下信息:
我關心并且重視你,想要了解你正在經歷的事情并幫助你。 我們是一個團隊,為了解決問題而朝著共同的目標努力,你不是孤單的一個人。 我有信心我們可以合作得很好,我對我們治療的結果充滿希望。 與來訪者分享概念化和咨詢計劃 CBT咨詢師需要不斷地與來訪者分享對他/她的概念化,并詢問他們是否真實準確,比如問“我說的對嗎?”,如果錯了就需要不斷修正,而不是由咨詢師直接給出結論。來訪者是他們自身問題的專家,咨詢師運用專業知識對來訪者形成的假設需要來訪者的檢驗,這樣才能用準確的概念化來指導咨詢過程。
與來訪者一起做決定 CBT咨詢師會在整個咨詢過程中與來訪者一起做決定,比如會談的頻率、時長、每次會談討論的問題、咨詢的目標和計劃等等。介紹認知和行為干預的基本原理時也需要征求來訪者的同意,比如“我們在開始的時候采用漸進練習的辦法,然后根據你的進展情況判斷是否加快練習的進程,你覺得可以嗎?”咨詢師與來訪者作為一個整體團隊在一起前進。 向來訪者尋求反饋 咨詢師需要經常尋求來訪者的反饋。反饋的內容包括來訪者在會談中的情緒反應及負性思維,比如“你看起來很心煩,能告訴我你剛剛在想什么嗎?”此外,在來訪者提供反饋之后,咨詢師及時地給予正強化非常重要,鼓勵來訪者積極參與到探索和改變的過程中。 即便咨詢關系已經很牢固了,咨詢師仍需要詢問來訪者對會談有什么想法,有哪些信息需要補充,有什么地方咨詢師的理解有誤,哪些問題下次會談需要重點討論等等。不要小看這些問題的重要性,這會讓來訪者感覺自己受到了尊重,可以顯著地鞏固咨詢關系。當然,咨詢師提問的前提是必須真正地關心來訪者,而不是完成某種任務或流程。
家庭作業中的合作 家庭作業是CBT中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不過,CBT中的家庭作業與學校老師給學生布置作業大不相同,首先家庭作業的設計就需要來訪者與咨詢師共同協作。如果家庭作業只是咨詢師單方面布置給來訪者,可能就不適合來訪者的需要。 如果在會談中探討自己的家庭作業,并且有機會探討在完成作業時遇到的困難,那么來訪者完成作業的積極性就會比較高,從而達到通過練習鞏固所學的目的。畢竟,CBT的目的在于是教會來訪者成為自己的咨詢師,以便在將來遇到問題時使用咨詢中學習到的技能去應對。 總的來說,CBT咨詢師需要投入足夠的時間來發展咨詢關系,從而促使來訪者與咨詢師作為一個團隊高效地合作。咨詢師如同一名引路人,與來訪者一同踏過認知偏差與情緒困擾的迷途,并為來訪者備好行囊,讓他/她有能力繼續獨自前行。 作者簡介:臨床與咨詢心理實驗室,ID:gh_53bec4ab4d74,北師大心理學部王建平實驗室出品,了解認知行為療法、青少年焦慮、失獨等話題的一扇窗口。責任編輯:Spencer 周芝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