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河南焦作的武陟縣,有這么一塊神奇的土地。在這里每年的農歷二月二開始車馬云集,方圓幾百里的善男信女們紛紛來到這里許愿上香祈求好運。廟會那幾天這里人頭攢動,鑼鼓喧天,龍飛鳳舞,香煙繚繞。
青龍宮,原名青龍祠。現在更多的人稱其為龍王廟。始建于明代永樂年間。清嘉慶十八年,因祈雨“應驗”,皇帝派豫北三府道臺莊振為使臣傳“圣旨”撥宮銀重修,更名為青龍宮。后經清道光、光緒年代幾次增修成為具有明清建筑風格的建筑群,至今保護完整。
幾年前又在青龍宮的山門前面新建了廣場,還又塑了龍王爺的金身像,看上去更氣派了。新建的石牌坊四柱三門,周身刻滿龍的圖案。
青龍宮歷經數多年的滄桑,經道光、光緒年間幾次增修,成為具有相當規模的明清建筑群。
山門,龍王廟的入口處,也是廟中倒座戲樓的背面。正中屋檐較高,兩側略低。為清嘉慶十八年由觀察使莊振請旨,帶官銀全力支助,在原青龍祠的舊址上重建。這里在2000年9月被河南省人民政府確定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山門背面,為倒座戲樓,上書“海市蜃樓”在春節期間,每天都會有附近十里八鄉的村民來這里進行民俗表演,有時候也會有劇團在這里唱戲。鑼鼓敲的震天響,夾雜著歡聲笑語好不熱鬧。
二道門過廳前立數座石碑。此為光緒二十一年之青龍宮新修后殿記,這幾座石碑現在也被很好的保護了起來。
普惠中州,為清光緒皇帝御筆之寶。同治六年,河北彰、衛、懷三府兼管河務兵備道世襲云騎尉長白綸恩敬題并書金字楹聯:“自古著神靈幾百年御災捍患,請天恤民二十五縣崇德報功”。仔細觀察此匾,發現“惠普中州”四字中,“惠”字少了一橫一點,成了畝下一心;普字中間成了草書水字,而且此匾不加邊修飾。其實,這兩個字并不是錯字,牌匾也并不是做工粗糙,光緒皇帝有自己的獨特的用意,“惠”字的寫法,代表皇帝心系天下田畝;“普”字的寫法,代表雨露對蒼生的救濟;無邊的匾額,代表龍王之恩浩大無邊。
玉皇閣。是清嘉慶十八年,由道臺莊振傳圣旨攜皇銀,令知縣孫肅元督工修建。上層為歇山式九脊頂,下層前出檐,面闊五間。東廂房,建于清光緒三十二年,內塑風伯、雷公、雪花姑娘三位尊神。西廂房,建于清光緒三十二年,內塑雨師、電母、推云童子三位尊神。
在玉皇閣門口左右兩側,有當時任候補知府武陟縣知事榮成孫叔謙寫楹聯云:“神靈變化作配詎在人間胡至今野嫗村翁竸傳異跡,云雨施行崇朝可遍天下原此后嵩封洛甸永庇宏庥”。上面這層的門頭上懸掛著“玉皇閣”匾額。
青龍宮源于一個動人的愛情故事:據清道光《武陟縣志》記載,青龍神在明永樂年間假身為貧少年,受雇于萬花高家,夜間現身澆灌田畝,高家以女妻之。白青龍歸隱云臺山青龍峽,高女亦逝,托夢與親人,凡遭遇旱災,前去求雨,有求必應。高家為龍王奶奶建冢,官府為龍王建龍王廟,香火旺盛。
青龍宮白青龍與民間女幸福結合的神奇傳說,人民對風調雨順的祈求,形成了青龍宮廟會。每年這里的二月二廟會規模最大,以青龍宮為中心,村內各條大街,村外空地,熙熙攘攘,人山人海,每年都超過十萬人次;民間信仰與社會企盼息息相關;文化活動與物資交流融為一體;官府重視,慷慨出資;會期長,正會五天;祭祀和文化娛樂融為一體;活躍城鄉物資交流,成為武陟第一、懷慶府著名的大廟會。
玉皇閣門前的大香爐終日里香煙繚繞,附近的信眾們經常來此上香許愿。焦作市的旅游勝地青龍峽與青龍宮本為一家,有著一脈相通的聯系。據說萬花村的人上青龍峽是不用買門票的,不知道是不是真的。
據廟內明朝嘉靖六年(1527年)石碣“高氏家傳遺言記”記載:青龍峽為明永樂年間萬花莊高白寧陪給龍母的嫁妝地,“陪嫁莊”村由此而得名。青龍峽中的青龍洞是青龍王龍母夫婦歸天常居之處。因此,想游青龍峽先觀青龍宮,這樣我們既看到了龍文化的內涵,又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景。
這里是龍王廟內的后寢宮,在清光緒二十一年,知縣孫叔謙隨同觀察使明公祈雨“應驗”后,勸官民募資修建。它是龍王爺和龍王奶奶的的場所。
據說龍王爺只有在每年當中的某段時間才會回到廟中,由于公務太忙,也大都是來去匆匆。
下面這座大殿是龍圣宮,龍圣宮。1994年建,根據“五龍王戰旱魔”的神話傳說,宮內塑“督龍王白青龍和四海龍王”圣像。
龍圣宮和前面的后寢宮這兩塊牌匾均由書法家唐玉潤所題。
青龍宮內精美的建筑構件,隨著歲月的流逝,很多地方的油漆已經脫落,更顯滄桑。
金色的琉璃瓦屋頂上,當中兩頭神獸馱著葫蘆,屋脊上雕刻著兩條金龍。頗有皇家氣派。
青龍宮占地面積50多畝,古建房屋百余間,主要建筑有龍鳳亭、主門廈古戲樓、東西門、拜殿、東西官廳、玉皇閣、東西廂、誠心橋、后寢宮、龍圣宮、后大殿等。主要神像有玉皇大帝、王母娘娘、青龍王、龍母、東海龍王、西海龍王、南海龍王、北海龍王、風伯、雨師、雷公、電母、雪花公主、推云童子、關公、木鯨神等。2008年農歷九月十三日,由所長毛文路暨文管所全體人員新建拜殿三間,自上梁之日,永保百姓平安。
穿過拜殿就到了青宮龍最后面的一座大殿“老祖三清殿”。
七踩斗栱中間,懸匾“老祖三清殿”。三清殿內金壁輝煌,到處都是精美的彩塑和彩繪。精美的彩塑都是由各種神話故事所組成,栩栩如生。
清道光版的《武陟縣志》卷十九《古跡》篇記載;“青龍王廟在縣治東北路萬花莊。舊傳青龍神于明永樂時,假身為貧少年,傭力于本莊高氏家,白晝刻木為'鯨',夜則灌園田,稼茂異常,高氏瞰其蹤跡,見云霧中有一龍在井上,尤是大奇,妻之以女,其后,忽見夢于高氏曰:'吾以有異汝,若逢旱時,赴青龍洞求雨必應'。尺醒則神已化去,其妻亦逝。所遺即牒文木鯨也,自是有禱必應,建祠記之"。又有碑文記載:"龍王顯世于明初永樂年間。每逢亢旱祈雨輒應,以是創建廟宇"。增建青龍宮之神記碑文載:"青龍宮為嘉慶朝前政莊君鼎建"。
道光二十五年碑文載:”嘉慶年間邑侯聞其異,因匾所舉曰'青龍宮“。玉皇閣上層中間脊檁下知縣孫肅元手書:”大清嘉慶十八年歲癸酉四月上浣吉知武陟事仁和孫肅元率同闔紳耆士民創建,自立之后永保風調雨順,平安大吉“。玉皇閣底層檐下又懸”圣旨“牌。光緒皇帝御筆之寶"惠普中州"一式兩面,一面懸掛青龍宮,另一面懸掛于太行山青龍峽的龍神祠。慈禧太后御筆"靈濟東都"匾一面(現已遺失)。
在青龍宮山門前的廣場上。立有兩座六角攢尖碑亭,也稱為龍鳳亭。為現代重修青龍宮碑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