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體結(jié)構(gòu)的形式美,是事物自身各種要素之間的互相關(guān)聯(lián)和相互作用,包括構(gòu)成事物要素的數(shù)量比例、排列次序和結(jié)合方式,往往具有對稱、協(xié)調(diào)、錯綜、有序、對立、統(tǒng)一等規(guī)律。字形的結(jié)構(gòu)同樣具備形式美的規(guī)律,字形的結(jié)構(gòu),又稱之為‘結(jié)體’、‘結(jié)字’、‘間架結(jié)構(gòu)’。字形的結(jié)構(gòu)規(guī)律,是字點畫之間的搭配、排列、組合成形式美的規(guī)律,具體有:點畫呼應是指字點畫之間互相聯(lián)系。‘起筆為呼,承筆為應’,‘形不貫而意貫’,這樣字才會生動活潑;向背分明若字有左右兩部分,要左顧右盼,互相之間氣勢要一貫。若兩邊相背的字,左右互背,要脈絡(luò)貫通;主次分明一個字,往往只有一筆到兩筆的筆畫是“主筆”,這一筆寫的好不好,關(guān)系到這個字寫得好不好;分部對比 一個字中的兩個或幾個部分的大小要形成對比;偏正對比字的偏正也要形成對比;疏密對比一個字中的不同部分要形成疏密的對比;重心平穩(wěn)善于把每個字的點畫線條組合置于不失重心的底線上,就能做到每個字重心平穩(wěn);穩(wěn)中求變在重心平穩(wěn)的基礎(chǔ)上還要做到參差有致,富于變化。要穩(wěn)中求變,靜中求動。了解了這些規(guī)律,對字的結(jié)構(gòu)問題更容易理解和掌握。●字形結(jié)構(gòu) 獨體字:獨體字要根據(jù)字本身的疏密、大小、長短、偏斜的特點來安排。筆畫疏的要飽滿;密的要勻稱;大的要精練;小的要豐滿。 上下結(jié)構(gòu):上下相等的,要有參差變化;上矮下高的,要覆蓋下方;上窄下寬的,要托住上方。 上中下結(jié)構(gòu):上中下比例相等的,橫向?qū)捳凶兓m當延伸主要部分;上面或下面是兩部分組成的,要把兩部分寫出有主有從。 左右結(jié)構(gòu):左右兩部分相等的,要有高矮、向背的變化;左右比例不等的,要追求相互呼應,盡量形成疏密對比。 全包圍結(jié)構(gòu):中間部分較大的,要寫的精致;中間部分較小的,要寫的厚重。 上三面包圍:左右兩邊要有向背之勢。 左三面和下三面包圍:左三面包圍的字,下面一橫要長使全字穩(wěn)定;下三面包圍的字,橫向要放寬,以顯得穩(wěn)定。 左上包圍:被包圍部分重心與上面結(jié)構(gòu)重心不在一條垂直線上,但全字要重心穩(wěn)定,左上和右下形成上覆下承關(guān)系。 左下包圍:多為帶‘之’的字,要注意寫的挺拔,但又不要太長。 右上包圍:被包圍部分的重心與上面的重心不在一條垂直線上,下面被包圍部分要注意適當向右橫移,上下形成相互的依存關(guān)系。 ●結(jié)構(gòu)法則 首點居正:第一筆是點,而且在字的最上邊,應寫在全字中心之上。 通變顧盼:一字之中,點筆當為至要,而兩點以上者要顧盼通變,各有形制,應首尾意連,彼此呼應。 點豎直對:一字之中,上有點下有豎者,當思是否直對,如直對,再思點筆位置。點豎直對,有在字之中間者,有在字之左右者。所謂直對,是為重心垂直相對,萬不可偏側(cè)。此法應先思后書,目測位置,手后隨之。 中直對正:一字之中,有上下兩中豎者,兩豎均應垂直對正,若能對正,則字身不倒。然而豎中有一豎堅挺垂直,以立其勢,而另一豎則略向左斜,以化其板。對正之法,是以重心為準,如兩筆僵直,神韻必失。 中直偏右:凡中直者,皆應垂直勁挺、管逐勢行。無論懸針垂露、有鉤無鉤,屈體彎身是為大忌。中直雖應垂直勁挺,但須稍有偏右,以化呆板,楷、行同此。 底豎斜位:凡豎在下方者,皆非全部居中,或偏于左,或側(cè)于右,側(cè)右者多,偏左者少。不居中者,當不可強為,強為居中字身必倒。底豎筆鋒所指,必有所向,察之要精,觀之務(wù)細,以全局定其位置,以字勢擇其形態(tài)。 橫筆等距:橫筆之間凡無點、撇、捺者,間距基本相等。 豎筆等距:豎筆之間凡無點、撇、捺者,間距基本相等,楷書即是,行書亦然。豎距雖然相等,但其寬窄當隨字形而定,不可一律。因字勢各異者,當有右傾左斜、陰陽粗細之別,或懸針,或垂露,遲速緩急,變化有致。 上收下展:上收而下展,下展而上收,凡上下結(jié)體之字必擇其一。上收者,陰柔華麗,涵蓄謙和,以避讓而留地步;下展者,陽剛豪放,行筆雄奇,以開張而壯豐滿。陰陽頓挫,妍美遒勁,錯落而生奇勢,以對應而求壯和。 上展下收:上展者,飄揚灑脫,以耀其精神;下收者,疑重穩(wěn)健,以標其端莊。行筆揮運,應先急后緩,當急不急是為澀滯,當緩不緩是為浮滑。 上正下斜:上正者,豎筆務(wù)須垂直;下斜者,重心則應不倒。上正者以平其勢,下斜者以化其板。凡上下結(jié)體之字,務(wù)須注意斜正,當斜則斜,當正則正。斜而不倒、正而不僵,正中求其動勢,斜中取其穩(wěn)健。 上斜下正:凡上下結(jié)體之字,上斜下正者居多。上以斜勢而呼于下,下以收縮而呈于讓。顧盼相應,神氣貫連。飄然飛動中求其肅穆,穩(wěn)重古樸中存于風神。稟陰陽于動靜,體物象而成形。 下方迎就:凡上有撇捺開張、寬博舒展之字者,下方宜上移迎就。上移則為抱緊,下墜必為脫節(jié)。上移者,鉤環(huán)盤紆,緊密而勢出;下墜者,中宮散渙,軟弱而緩滯。 左收右放:凡左右結(jié)體者,以左收右放者居多。一獨體字,如置于左部,其形必變,以收斂而讓于右,右部須稍加修飾,其形不變。 左斜右正:凡左右結(jié)構(gòu)者,以左斜右正者居多,左斜為呼,右正為應,有呼無應,字勢必殤,有應無呼,無源之水,均不能立。呼者多以左底右高,以斜而取勢,應者以平正而安神。呈左動而右穩(wěn),書呼疾而應遲。 對等平分:凡左右結(jié)構(gòu)字,有避讓迎就者,也有對等平分者。對等平分,是為高低對等、寬窄平分,不可一方過高、一方過小。雖有呼應,但各占一半,以求平實。 左右對稱:凡左有撇右有捺者均需應平穩(wěn)對稱,其高、低、長、短應識字形而定。撇筆未出,先思捺筆位置;捺筆輕重,當依撇筆長短。顧盼呼應,筆意相連。若撇捺不對稱,必重心不穩(wěn),其勢必敗。 主筆脊柱:字中必有一筆是主,余筆是賓,主不立,賓不隨,主不穩(wěn),賓不靠。主筆擔其脊梁,樹其重心;賓筆附其血肉,輔其裝飾。主賓相顧,四面停勻。然主筆者,不可長有余而短不足,強逾弩而乏于韌。 中宮收緊:一字之中必有中宮,中宮者,核心也,中宮收緊,余筆外拓,以字中為核心,分領(lǐng)縱展,神韻必生。 收縮縱展:此為常用之法,學書凡不可悖。收縮為其縱展,縱展反為收縮。一展一收,神采飛動,不展不收,緩弱呆板。但又不可肆意揮就,全無法度,以少知而炫奇,以意足而不顧顛錯。 牽絲粘連:使轉(zhuǎn)粘連,字之精神挽結(jié)所在,而行、草者尤甚。清蔣和《書法正宗》云:“字無一筆可以不用力,無一法可以不用力,即牽絲使轉(zhuǎn)亦皆有力,力注筆尖而以和平出之,如善舞竿者,神注竿頭,善用槍者,力在槍尖也。”筆畫是筋骨,牽絲為血脈,真行雖別,法度同一。 斜抱穿插:插兩部合一最忌遠離,遠則疏,離則散,尤兩部斜勢穿插者為甚。形雖斜而體勢不倒,貌雖偏而重心不移。雙肩合抱,互帶穿插,鱗羽錯落,呼應曲直。斜勢中應有一番韻律,合抱中更具幾分精神。 大小獨具:一幅書作中,無論楷、草、篆、隸,其字必有大小,筆畫多者字身宜大,筆畫小者字身宜小。大字不可令小,小字亦不可令大,應自然天成,各臻其妙,非人意所能為。 聯(lián)撇參差:一字多撇者,最忌排牙之狀、車軌之形。應發(fā)筆不同,指向不一,或縱或收,或輕或重。鱗羽參差,錯落有致。清馮武《書法正傳》中云:“一字之中,亦有重(chong)筆,不可不變。”書貴變不離其本,字尚新不悖其源。 三部呼應:凡三部者,應朝揖顧盼,避就相迎。如只書一部,絕不可成其獨字。行書急就,也不可雜亂無章。 鉤趯匕刃:包世臣曰:“鉤為趯者,如人之趯腳,其力初不在腳,猝然引起,而全力遂注腳尖,故鉤未斷不可作飄勢挫鋒,有失趯之義也。”楷法中,鉤身不宜長,猶如匕刃。古人云:“趯峻而勢生。” 圍而不堵:圍而不堵、守不宜困為“口”之常法。凡書大“口”,均不可堵塞過于嚴緊,過于嚴緊使人有呆板、滯悶之感,行書尤甚。 筆畫增減:古人多有精妙之法于異寫、帖寫中,筆畫增減意在求美,但沿習相傳已有公認,今不可亂造,亦不可類推。 |
|
來自: 靜里乾坤f1k68u > 《書法理論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