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精品精选,精品九九视频,www久久只有这里有精品,亚洲熟女乱色综合一区
    分享

    《脈診》

     厚德載物乾 2019-03-30

    《脈診》鄧鐵濤 羅益寬著

    石氏中醫——石超奇復制整理

    脈診歷史悠久,公元前五世紀著名醫家扁鵲就擅于切脈,司馬遷《史記·扁鵲倉公列傳》:“今天下之言脈者,由扁鵲也”。《黃帝內經》,記載了診脈的三部九候等法。《難經》主張“獨取寸口”切脈。張仲景確立了脈證并重的原則,將脈象分為陰陽兩大類,《傷寒論·平脈法》云:“凡脈大、浮、數、動、滑,此名陽也。脈沉、澀、弱、弦、微,此名陰也。”對于平脈部位,采取寸口三部九候、人迎趺陽并重的方法,對雜病,特別是婦人病則急診少陰脈,對危重病證更必兼診,以判斷預后。王叔和所著《脈經》,推廣寸口切脈方法,確立了浮、芤、洪、滑、數、促、弦、沉、緊、伏、革、實、微、澀、細、軟、弱、虛、散、緩、遲、結、代、動二十四脈。宋·崔嘉彥的《脈訣》,以浮、沉、遲、數四脈為綱,將二十四脈分別隸屬其下,且補論革、牢二脈。施發著《察病指南》,創制脈圖三十三種,以圖示脈,便于理解。明·張景岳的《景岳全書·脈神章》,對脈神,正脈十六部,脈之常變,胃氣辨,脈之從舍、順逆等,論述很詳。李時珍《瀕湖脈學》,擷取明以前名家論脈之精華,載二十七脈,后附《四言舉要》,易于習誦。李士材《診家正眼》,增訂脈象為二十八種。

    此外,清·李延昰《脈訣匯辨》,張登《診宗三昧》,郭元峰《脈如》,周學海撰《脈義簡摩》和《脈簡補義》,吳昆《脈語》,黃宮繡《脈理求真》,周學霆《三指禪》,徐靈胎《洄溪脈學》等脈學專著,除談脈學理論外,還輔以臨證經驗互相印證。

    近年來,運用現代科學的技術和方法研究脈學原理和脈圖形成,已取得了進展。

    一、脈象形成的原理

    心主血脈,包括血和脈兩方面,脈為血之府,心臟有規律的搏動,推動血液在脈管內運行,脈管亦隨之產生有節律的搏動,因而形成脈搏,《醫學入門·臟腑》云:“人心動,則血行于諸經。”心臟有規律的搏動和血液在脈管內運行均由宗氣所推動,《素問·平人氣象論》說:“胃之大絡,名曰虛里,……出于左乳下,其動應手(手,原作衣,根據《甲乙經》改),脈宗氣也。”此說明宗氣有推動心臟搏動的功能,《靈樞·邪客》篇又說:“宗氣積于胸中,出于喉嚨,以貫心脈,……。”既說明宗氣所在部位,又指出了宗氣還有推動血液在脈管內運行的重要作用。血液循行脈管之中,流布全身,環周不息,除心臟的主導作用外,還必須有各臟器的協調配合;肺朝百脈,即是循行于全身的血脈,均匯聚于肺,且肺主氣,通過肺氣的敷布,血液才能布散全身,《類經·卷四》云:“經脈流動,必由于氣,氣主于肺,故為百脈之朝會”。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脾主統血,血液在脈管內循行不致溢出脈外,有賴脾氣的統攝,《血證論·臟腑病機論》云:“經云:脾統血,血之循行上下,全賴乎脾,脾陽虛則不能統血。”肝藏血,主疏泄以調節循環血量;腎藏精,精化氣,是人體陽氣的根本,各臟腑組織功能活動的原動力,且精可以化生血,是生成血液的物質基礎之一。故脈象的形成,是與臟腑氣血密切相關。《四言舉要》將其機理概括為:“脈乃血脈,氣血之先,血之隧道,氣息應焉!其象法地,血之府也,心之合也,皮之部也。資始于腎,資生于胃,陽中之陰,本乎營衛。營者陰血,衛者陽氣,營行脈中,衛行脈外。脈不自行,隨氣而至,氣動脈應,陰陽之義。氣如橐籥,血如波瀾,血脈氣息,上下循行。”

    【參考資料】

    (1)《素問·痿論》:“心主身之血脈。”

    (2)《靈樞·決氣》:“壅遏營氣,令無所避,是謂脈。”

    (3)《靈樞·經脈》:“手少陰氣絕,則脈不通,脈不通,則血不流……。”

    (4)《難經·八難》:“諸十二經脈者,皆系于生氣之原,所謂生氣之原者,謂十二經之根本也,謂腎間動氣也。”

    二、脈診的臨床意義

    脈象的形成,既然和臟腑氣血關系十分密切,那么,氣血臟腑發生病變,血脈運行受到影響,脈象就有變化,故通過診察脈象的變化,可以判斷疾病的病位、性質、邪正盛衰與推斷疾病的進退預后。

    (一)判斷疾病的病位、性質和邪正盛衰

    疾病的表現盡管極其復雜,但從病位的淺深來說,不在表便在里,而脈象的浮沉,常足以反映病位的淺深。脈浮,病位多在表;脈沉,病位多在里。疾病的性質可分寒證與熱證,脈象的遲數,可反映疾病的性質,如遲脈多主寒證,數脈多主熱證。《中藏經·脈要論第十》云:“氣血熱,則脈數;氣血寒,則脈遲。”邪正斗爭的消長,產生虛實的病理變化,而脈象的有力無力,能反映疾病的虛實證候,徐靈胎《洄溪脈學》說:“虛實之要,莫逃于脈。”脈虛弱無力,是正氣不足的虛證;脈實有力,是邪氣亢盛的實證。

    (二)推斷疾病的進退預后

    脈診對于推斷疾病的進退預后,有一定的臨床意義。如久病脈見緩和,是胃氣漸復,病退向愈之兆;久病氣虛,虛勞、失血,久泄久痢而見洪脈,則多屬邪盛正衰危候。外感熱病,熱勢漸退,脈象出現緩和,是將愈之候;若脈急疾,煩躁,則病進。又如戰汗,汗出脈靜,熱退身涼,為病退向愈;若脈急疾,煩躁為病進危候。正如《景岳全書·脈神章》,所說:“欲察病之進退兇吉者,但當以胃氣為主。察之之法,如今日尚和緩,明日更弦急,知邪氣之愈進,邪愈進,則病愈甚矣。今日之弦急,明日稍和緩,知胃氣之漸至,胃氣至,則病漸輕矣。即如頃刻之間,初急后緩者,胃氣之來也;初緩后急者,胃氣之去也。此察邪正進退之法也。”

    【參考資料】

    (1)《素問·脈要精微論》:“夫脈者血之府也,長則氣治,短則氣病,數則煩心,大則病進。……代則氣衰,細則氣少,澀則心痛。”

    (2)《靈樞·逆順》:“脈之盛衰者,所以候氣血之虛實,有余不足。”

    (3)《難經·九難》:“何以別知臟腑之病耶?然:數者腑也,遲者臟也。數則為熱,遲則為寒,諸陽為熱,諸陰為寒,故以別知臟腑之病也。”

    三、診脈的部位

    關于診脈的部位,有遍診法,三部診法和寸口診法。

    (一)遍診法

    遍診法見于《素問·三部九候論》,切脈的部位有頭(上)、手(中)、足(下)三部,每部又分天、人、地三候,三而三之,合而為九,故稱為三部九候法。上部天即兩額之動脈(太陽穴),屬足少陽經,以候頭角之氣;上部人即耳前之動脈(耳門穴),屬手少陽經,以候耳目之氣;上部地即兩頰之動脈(如巨髎穴),屬足陽明經,以候口齒之氣;中部天即寸口動脈,屬手太陰經,以候肺氣;中部人即神門穴處之動脈,屬手少陰經,以候心氣;中部地即合谷穴處之動脈,屬手陽明經,以候胸中之氣。下部天即股動脈(五里穴),或足大趾次趾間動脈(太沖穴),屬足厥陰經,以候肝氣;下部人即膝上八寸股內側之動脈(箕門穴),或足背動脈(沖陽穴),屬足太陰經,以候脾胃之氣;下部地即內踝后之動脈(太溪穴),屬足少陰經,以候腎氣(見圖)

    (二)三部診法

    三部診法見于漢代張仲景所著的《傷寒雜病論》,三部,即人迎(頸側動脈),寸口,趺陽(足背動脈)。其中以寸口候十二經,以人迎、趺陽分候胃氣。亦有加上足少陰(太溪穴)以候腎者。

    以上兩種診脈的部位,后世已少采用(只在危急的病證及兩手無脈時,才察診人迎、趺陽、太溪,以確定胃腎之氣之存絕)。自晉以來,普遍選用的切脈部位是寸口。

    (三)寸口診法

    寸口診法始見于《內經》,主張獨取寸口是《難經》,它不但主張獨取寸口的方法,而且把古代的三部九候等遍診法給予新的解釋,使它成為獨取寸口的理論根據。但這一主張未能普遍推行,直至晉代王叔和所著的《脈經》,才普遍推廣了獨取寸口的診脈方法。

    寸口又稱脈口、氣口,其位置在腕后橈動脈所在部位。獨取寸口的理論依據是:寸口為手太陰肺經之動脈,為氣血會聚之處,而五臟六腑十二經脈氣血的運行皆起于肺而止于肺,故臟腑氣血之病變可反映于寸口。另外,手太陰肺經起于中焦,與脾經同屬太陰,與脾胃之氣相通,而脾胃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故臟腑氣血之盛衰都可反映于寸口,所以獨取寸口可以診察全身的病變。《難經·一難》云:“十二經皆有動脈,獨取寸口以決五臟六腑死生兇吉之法,何謂也?然:寸口者,脈之大會,手太陰之脈動也。”《素問·五臟別論》云:“氣口何以獨為五臟主?曰:胃者,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也,五味入口,藏于胃以養五臟氣,氣口亦太陰也,是以五臟六腑之氣味,皆出于胃,變見于氣口。”

    寸口分寸、關、尺三部,以高骨(橈骨莖突)為標志,其稍內方的部位為關,關前(腕端)為寸,關后為尺(肘端)。兩手各分寸、關、尺三部,共六部脈(見下圖)。《脈經·卷一》云:“從魚際至高骨,卻行一寸,其中名曰寸口,從寸至尺,名曰尺澤,故曰尺寸,寸后尺前,名曰關。”

    寸關尺三部可分浮、中、沉三候,是寸口診法的三部九候。《難經·十八難》云:“三部者,寸、關、尺也;九候者,浮、中、沉也。”這與遍診法的三部九候名同而實異了。但也有不分寸關尺,只分浮中沉,左診心肝腎,右診肺脾命門,以候各臟病的。這是因病劇證危,而求其本的一種方法。診老人、虛人、久病、產后,不能不知此法。《醫存·卷二》云:“又有不分寸、關、尺,但分浮、中、沉,左診心、肝、腎,右診肺、脾、命,專定各臟病者,此因病劇證危而求其本也。診老人、虛人、產后、久病,皆不可無此法。”

    寸關尺分候臟腑,導源于《內經》,雖然在《內經》沒有寸關尺的名稱和定位,但它對于氣口切脈以及所候臟腑,已有所記載,如《素問·脈要精微論》云:“尺內兩旁則季脅也。尺外以候腎,尺里以候腹;中附上,左外以候肝,內以候膈,右外以候胃,內以候脾;上附上,右外以候肺,內以候胸中,左外以候心,內以候膻中。前以候前,后以候后。上竟上者,胸喉中事也,下竟下者,少腹腰股膝脛足中事也。”此論實際上已具有寸、關、尺的意義,即:

    左寸:外以候心,內以候膻中。

    右寸:外以候肺,內以候胸中。

    左關:外以候肝,內以候膈。

    右關:外以候胃,內以候脾。

    左尺:外以候腎,內以候腹中。

    右尺:外以候腎,內以候腹中。

    后世對寸關尺分候臟腑,大致以《內經》為依據而略有不同。如《難經》以小腸,大腸配心,肺,以右腎為命門;《脈經》以三焦配右尺;張景岳則以膀胱,大腸配左尺,以三焦,命門,小腸配右尺;《醫宗金鑒·四診心法要訣》則以左寸候心、膻中,右寸候肺、胸。左關候肝、膽、膈,右關候脾胃。兩尺候兩腎,左尺配小腸、膀胱,右尺配大腸,又以三部分候三焦,并對《內經》之論提出訂正,附訂正《素問·脈要精微論》一則備考一文,注云:“內、外二字,前人有以尺部一脈,前半部脈,后半部脈為訓者;有以內側曰內,外側曰外為訓者,皆非也。蓋脈之形,渾然純一,并不兩條,亦不兩截。若以前半部、后半部為是,則視脈為兩截矣。若以尺內側、尺外側為是,則視脈為兩條矣。故知二說皆非也。熟玩通章經文,自知其為傳寫之訛。豈有獨于脾胃,則曰:右外以候胃,內以候脾者耶?蓋外以候腑,內以候臟,《內經》脈書,確然可考,故當以‘外以候胃,內以候脾’之句為正。其尺外之‘外’字,當是‘里’字,尺里之‘里’字,當是‘外’字。中附上,左右之‘內’、‘外’字,上附上,左右之‘內’、‘外’字,皆當改之。故不循舊圖所列,以符外候腑,內候臟之義也。前以候前,謂關之前寸也;后以候后,謂關之后尺也。上竟上者,謂上盡魚際也,下竟下者,謂下盡尺澤也。”

    現將寸口分配臟腑的幾種學說列表于下(見表8):

    以上所舉的幾家學說,其分歧點在于大小腸和三焦,而主要的分配五臟的觀點是一致的。目前關于寸關尺分配臟腑,多以下列為準。

    左寸:心與膻中;

    右寸:肺與胸中。

    左關:肝、膽與膈;

    右關:脾與胃。

    左尺:腎與小腹;

    右尺:腎與小腹。

    這種分配方法體現了上(寸部)以候上(身軀上部),下(尺部)以候下(身軀下部)的原則。

    但必須指出,寸關尺分配臟腑,其所候的是五臟六腑之氣,而不是臟腑之脈出于何部,正如李時珍的《脈訣考證·臟腑部位》所說:“兩手六部皆肺經之脈,特取此以候五臟六腑之氣耳,非五臟六腑所居之處也”。

    【參考資料】

    (1)《素問·三部九候論》:“故人有三部,部有三候,以決死生,以處百病,以調虛實,而除邪疾。帝曰,何謂三部?岐伯曰:有下部,有中部,有上部,部各有三候,三候者,有天有地有人也,必指而導之,乃以為真。上部天,兩額之動脈;上部地,兩頰之動脈;上部人,耳前之動脈。中部天,手太陰也;中部地,手陽明也;中部人,手少陰也。下部天,足厥陰也;下部地,足少陰也;下部人,足太陰也。故下部之天以候肝,地以候腎,人以候脾胃之氣。帝曰:中部之候奈何?岐伯曰:亦有天,亦有地,亦有人。天以候肺,地以候胸中之氣,人以候心。帝曰:上部以何候之?岐伯曰:亦有天,亦有地,亦有人。天以候頭角之氣,地以候口齒之氣,人以候耳目之氣。三部者,各有天,各有地,各有人。三而成天,三而成地,三而成人。三而三之,合則為九,九分為九野,九野為九臟。故神藏五,形藏四,合為九藏。五藏已敗,其色必夭,夭必死矣”。

    (2)《景岳全書·脈神章》:“氣口之義有三:手太陰肺經脈也,肺主諸氣,氣之盛衰見于此,故曰氣口;肺朝百脈,脈之大會聚于此,故曰脈口;脈出太淵,其長一寸九分,故曰寸口;其名雖三,而實則一耳。”

    (3)《脈確·脈原》:“氣口者,手太陰肺經之動脈,而五臟六腑之氣,于此候之者。

    蓋人以氣生,營衛之氣,先天也,水谷之氣,后天也,先天后天之氣,脈皆主之。故飲入于胃,其精氣,自脾歸肺。食入于胃,其精氣,自心歸肺,肺布飲食之精氣于諸臟腑,而后血氣充,營衛調。諸臟腑之氣,各隨其經,同營衛之氣,而呼吸朝之于肺。故手太陰肺經,乃諸臟腑之氣所聚也。圣人于氣口,候其盛衰,泄天地化育莫測之秘,豈不神乎。”

    四、診脈的方法和注意事項

    (一)時間

    診脈的時間最好是清晨,《素問·脈要精微論》指出:“診法常以平旦,陰氣未動,陽氣未散,飲食未進,經脈未盛,絡脈調勻,氣血未亂,故乃可診有過之脈。”因為清晨病人不受飲食、活動等各種因素的影響,體內外環境都比較安靜,氣血經脈處于少受干擾的狀態,故容易鑒別病脈。但也不是說其它時間不能診脈,汪機認為:“若遇有病,則隨時皆可以診,不必以平旦為拘也。”總的說來,診脈時要求有一個安靜的內外環境。診脈之前,先讓病人休息片刻,使氣血平靜,診室也要保持安靜,以避免外界環境的影響和病人情緒的波動,且有利于醫生體會脈象。在特殊的情況下應隨時隨地診察病人,又不必拘泥于這些條件。

    (二)體位

    要讓病人取坐位或正臥位,手臂平放和心臟近于同一水平,直腕仰掌,并在腕關節背墊上布枕,這樣可使氣血運行無阻,以反映機體的真正脈象。不正確的體位,如側臥手臂受壓,手臂或高或低等,均會影響氣血的運行而影響脈象。《醫存·卷三》云:“病人側臥,則在下之臂被壓,而脈不能行;若復其手,則腕扭而脈行不利;若身復則氣壓而脈困;若身動則氣擾而脈忙,故病者宜正坐或正臥,直腕仰掌,乃可診脈。”

    (三)指法

    醫生和病人側向坐,用左手按診病人的右手,用右手按診病人的左手。診脈下指時,首先用中指按在掌后高骨內側關脈位置,接著用食指按在關前的寸脈位置,無名指按在關后尺脈位置。位置取準之后,三指應呈弓形,指頭平齊,節節相對,以指腹按觸脈體,因用指腹感覺較為靈敏。布指的疏密要和病人的身長相適應,身高臂長者,布指宜疏,身矮臂短者,布指宜密,總以適度為宜。三指平布同時用力按脈,稱為總按;為了重點地體會某一部脈象,也可用一指單按其中一部脈象,如要重點體會寸脈時,微微提起中指和無名指,診關脈則微提食指和無名指,診尺脈則微提食指和中指。臨床上總按、單按常配合使用,這樣對比的診脈方法,頗為實用。單按分候寸口三部,以察病在何經何臟,總按以審五臟六腑的病變。

    診小兒脈可用“一指(拇指)定關法”,而不細分三部,因小兒寸口部短,不容三指定寸關尺,且易哭鬧,不合作。

    (四)舉按尋

    這是診脈時運用指力的輕重和挪移,以探索脈象的一種手法。持脈之要有三,就是舉、按、尋。用輕指力按在皮膚上叫舉,又叫浮取或輕取;用重指力按在筋骨間,叫按,又稱沉取或重取;指力不輕不重,還可亦輕亦重,以委曲求之叫尋。因此診脈必須注意舉、按、尋之間的脈象變化。此外,當三部脈有獨異時,還必須逐漸挪移指位,內外推尋。尋者尋找之意,不是中取之義。《診家樞要》云:“持脈之要有三:曰舉、按、尋。輕手循之曰舉,重手取之曰按,不輕不重,委曲求之曰尋。初持脈,輕手候之,脈見皮膚之間者,陽也,腑也,亦心肺之應也。重手得之,脈伏于肉下者,陰也,臟也,亦肝腎之應也。不輕不重,中而取之,其脈應于血肉之間者,陰陽相適,沖和之應,脾胃之候也。若浮中沉之不見,則委曲求之,若隱若見,則陰陽伏匿之脈也,三部皆然。”

    (五)平息

    一呼一吸稱一息,診脈時,醫生的呼吸要自然均勻,用一呼一吸的時間去計算病人脈搏的至數,如正常脈象及病理性脈象之遲、數、緩、疾等脈,均以息計。《診家樞要》云:“凡診脈之道,先須調平自己氣息,……一呼一吸之間,要以脈行四至為率,閏以太息,脈五至,其有太過不及則為病脈。”另外,還提出醫生診脈時,要虛心冷靜,思想集中,全神貫注地體會脈象,《素問·脈要精微論》云:“持脈有道,虛靜為保。”

    (六)五十動

    《靈樞·根結》篇云:“持其脈口,數其至也,五十動而不一代者,五臟皆受氣。”張仲景也十分重視候脈必滿五十動的說法,曾在《傷寒論》序言中批評那些倉卒持脈,隨便作出診斷的人說:“動數發息,不滿五十,短期未知決診,九候曾無仿佛,……夫欲視死別生,實為難矣。”可以看出,候脈必滿五十動,其意義有二:一為了解五十動中有無促、結、代脈,防止漏診,并可了解五臟的全部情況;二為說明診脈不能草率從事,必須以辨清脈象為目的。

    如果第一個五十動仍辨不清楚,可延至第二個或第三個五十動。總之,作為診脈的時間,每次候脈以23分鐘為宜。

    【參考資料】

    (1)《難經·五難》:“脈有輕重,何謂也?然:初持脈,如三菽之重,與皮毛相得者,肺部也。如六菽之重,與血脈相得者,心部也。如九菽之重,與肌肉相得者,脾部也。如十二菽之重,與筋平者,肝部也。按之至骨,舉指來疾者,腎部也,故曰輕重也。”

    (2)《重訂診家直訣》:“診脈之指法,見于經論者,曰舉、曰按、曰尋、曰推、曰初持、曰久按、曰單持、曰總按。無求子消息七法:曰上竟、下竟,曰內推、外推,曰浮按、中按、沉按。更有側指法、挽指法、輾轉指法、俯仰指法;舉而復按,按而復舉,是操縱指法。若是者,皆有舊論可考也。至于私心所創獲,與得之益友所訓示者,則又有移指法、直壓指法。……指法即由此而辨,曰舉按以診高深也;曰上下以診長短也;曰尋推以診廣狹厚薄曲直也;曰初持久按,以診遲數滑澀止代也;曰單持總按,以診去來斷續也。病者氣口處骨肉不平,須用側指法;病者不能平臂而側置,須用挽指法。俯仰者,三指輕重相畸也;輾轉者,一指左右相傾也;操縱者,舉按迭用,以察根氣之強弱,《難經》所謂按之軟,舉指來疾者此也。惟三指總按,攔度三關,三指縫中各有其隙,若三部脈形不同,如寸澀尺滑,前小后大,即無由得其接續之真跡。昔有同學示移指法,如先診三關,再略退半部,以食指加于寸關之交,中指加于關尺之交,終以有隙而其真不見。后乃自創一指直壓之法,以食指直壓三關,而真象迸露矣。小兒脈位狹小,以食指攔度脈上,而輾轉以診之。”

    (3)《診家樞要》:“察脈須識上下來去至止六字,不明此六字,則陰陽虛實不別也。上者為陽,來者為陽,至者為陽;下者為陰,去者為陰,止者為陰也。上者,自尺部上于寸口,陽生于陰也;下者,自寸口下于尺部,陰生于陽也;來者,自骨肉之分而出于皮膚之際,氣之升也,去者,自皮膚之際而還于骨肉之分,氣之降也。應曰至,息曰止也。”

    石氏中醫——石超奇整理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絡存儲空間,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容中的聯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

      主站蜘蛛池模板: 日韩国产中文字幕精品| 重口SM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国产精品视频中文字幕| 久久久久成人片免费观看蜜芽| 国产欧美日韩VA另类在线播放 | 播放灌醉水嫩大学生国内精品| 在线涩涩免费观看国产精品 |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天海翼 | 国产精品麻豆成人AV电影艾秋| 性一交一乱一伦一| 青青青青久久精品国产| 亚洲夂夂婷婷色拍ww47| 午夜毛片精彩毛片| 日日碰狠狠添天天爽五月婷| 国产裸体美女视频全黄| 中文字幕日韩有码国产| 亚洲国产成人无码AV在线影院L| 中文字幕亚洲精品人妻| 色偷偷888欧美精品久久久| 丁香五月婷激情综合第九色| 久久狠狠高潮亚洲精品| 欧美高清狂热视频60一70| 公喝错春药让我高潮| 国产福利高颜值在线观看| 午夜福利精品国产二区| 内射口爆少妇麻豆| 99RE6热在线精品视频观看| 国产精品无码无需播放器| 狠狠色丁香婷婷综合潮喷| 天天做天天爱夜夜爽导航| 男人的天堂av社区在线| 亚洲乱码日产精品一二三| 国产999久久高清免费观看| 中文国产成人精品久久不卡| 亚洲AV无码成H人动漫无遮挡| 好男人社区在线观看免费视频| 激情综合色综合啪啪开心| 熟睡人妻被讨厌的公侵犯| 午夜性爽视频男人的天堂| 国产熟睡乱子伦视频在线播放 | 美女自卫慰黄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