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1042年,楚人首領熊繹受到周成王的分封,建立了楚國,從此開始了楚國八百年的歷史。而縱觀西周的歷史,歷代周天子幾乎從未征伐過分封的諸侯國。可周昭王為何要一而再,再而三的南下伐楚?甚至連周昭王本人,也在伐楚途中落水而死。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西周疆域圖 根據《左傳》的記載,楚國建國后不久,周王朝的使者便帶來了一道詔令:周成王要舉行諸侯會盟,楚子熊繹也在被邀請的諸侯之列。諸侯朝見天子,必須準備朝貢之禮。而此時的熊繹卻憂心忡忡。 楚國雖然被分封,卻只被封為子爵,土地只有五十里。這么小的版圖,當時分封的那個地方,在沒有得到開發之前又是相當貧瘠,熊繹的確拿不出像樣的東西進貢,所以他心懷忐忑。 周成王桐葉封弟 楚國早期的拮據,也可以從早期出土的《楚簡》中看出端倪。楚國建國之初,楚人好不容易建起一座祭祀的大堂,卻拿不出什么祭品。無奈之下只好跑到相鄰的鄀國偷了一頭小牛,在晚上偷偷進行祭祀。因為是偷來的祭品,不是什么光明正大的事,又怕牛主人發現,楚人便選擇晚上來進行祭祀。后來這個傳統也就保存了下來。 《楚簡》記載:“室既成,無以內之,乃竊鄀人之犝以祭,懼其主,夜而內戶。氐今曰夕,夕必夜”。 和中原諸國比起來,剛剛誕生的楚國,是名副其實的窮鄉僻壤。熊繹來到鎬京,朝見周成王,恭恭敬敬獻上了用來驅鬼的桃木弓,和用來敬神的茅草。獻上這樣貢品的熊繹,自然不會得到應有的禮遇。他和被認為是蠻夷的鮮卑首領一起被攔在大殿之外,周成王命他在殿外看守火堆。 看著燈火通明的大殿,聽者里面諸侯們的歡歌笑語,此時的熊繹真正的明白,雖然被封為子爵,但在周王朝眼中,自己仍然是一個蠻夷之君。勢弱位卑的他清楚地知道,自己不可能跟周王朝講價錢,更不可能跟周天子談條件。他對此完全逆來順受,而且表現的非常乖巧,非常臣服,這使得周成王對他很是滿意。于是每逢諸侯大會,熊繹都會受邀主持生火儀式。 周公輔成王 《史記》記載:“楚子熊繹與魯公伯禽、衛康叔子牟、晉侯燮、齊太公子呂伋俱事成王”。 熊繹雖然全心全意的服侍著周天子,卻始終得不到任何的賞賜。回想當年楚人先祖鬻熊,為了周王朝的建立獻出了自己的生命,但是在分封的時候,卻被周王朝忘在腦后。如今,熊繹是恪盡職守,忠心耿耿,卻仍然無法填平那道血緣的鴻溝。在血緣關系決定一切的周王朝,這個邊遠的“蠻夷”小國,不論如何的努力,注定也只能得到這樣的待遇。 楚國人回歸中原王朝的那份熱情,就這樣被周王朝的傲慢和冷漠澆滅了。熊繹死后,楚人不在積極的向周王朝進貢。然而,這一小小的疏忽,卻招致了周王朝的勃然大怒。 《詩經》記載:“蠢爾蠻荊,大邦為仇”。 小小蠻夷之國,居然敢不按時向中央王朝進貢,這被當成了叛逆之舉。 周昭王姬瑕 公元前985年,周昭王親自率領著旌旗獵獵的車馬,鎧甲鮮明的整齊六師,集中全國兵力,南下攻打楚國。當周朝大軍渡過漢水之后,遭到了楚軍游擊戰術的抵抗,主力避而不戰,小股部隊則不斷騷擾,導致周朝軍隊疲憊不堪。戰爭整整持續了八年,最終周朝軍隊無功而返。 周昭王伐楚 不久之后,周昭王再次派大將祭公,辛伯率軍伐楚。《竹書紀年》記載:“天大曀,雉兔皆震,喪六師于漢”。周朝軍隊渡過漢水時,結果突然遭到暴風天氣,導致周朝六師幾乎全軍覆沒。 公元前977年,不甘心失敗的周昭王,率領大軍第三次征伐楚國。部隊在渡過漢水時,浮橋卻突然斷開,周朝軍隊大多淹死。而昭王本人所乘的船只,坐到河中間又莫名其妙的解體了,周昭王最終落水而死。 原來是昭王所乘的船,被楚人做了手腳。楚人裝扮成船夫,用膠把木板臨時粘起來,偽造成船。船到達江心,經過水的浸泡之后,便散開了。 昭王落水 周昭王三次伐楚均以失敗告終,由此導致西周國力日益衰弱,對諸侯的控制力也已大不如前。雖然戰后,害怕被報復的楚人,被迫遷徙到更南的長江北岸。但楚軍在戰爭中,表現出的戰斗力卻令人吃驚。從此之后,楚國公然自立為王,開啟了與周朝分庭抗禮之路。 參考資料:《史記》《詩經》《竹書紀年》《左傳》《楚簡》 |
|
來自: 昵稱55301288 > 《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