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篇 胃部 一、胃的生理 原文:胃屬土,主容受,為水谷之海。 語釋:脾主運化,胃主受納,二者互為表里,同為氣血生化之源泉,故在五行分類中脾胃同屬土行。胃主容受,即是容納和接受之意。飲食入口,經過食管,容納于胃,所以胃被稱為“水谷之海”。水谷經胃的腐熟,變成具有營養、濡潤作用的精微物質,以化生氣血津液供給全身各臟腑組織器官的需要。 二、胃所主病證 原文:本?。阂醴次?,中滿腫脹,嘔吐瀉痢,霍亂腹痛,消中善饑,不消食,傷飲食,胃管當心痛,支兩肋。 語釋:噎,噎塞之意;膈為格拒。噎膈即食不得入或食入即吐。該證病位雖在食道,但屬胃氣所主,輕者痰氣交阻,或胃津虧虛,食道澀滯,使食物咽下不順發生噎;重者痰血凝結,則食入即吐,甚至水飲難以咽下。反胃,古代又名翻胃,即食入之后,停留胃中,朝食暮吐,或暮食朝吐,與噎膈不同,病機多屬脾胃虛寒,不能消化谷食,飲食停留,終至盡吐而出,正如《圣濟總錄·嘔吐門》云:“食久反出,是無火也?!笨傊?,噎膈與反胃均是胃失和降引起,但臨床表現則異。 胃氣以通降為順,并泄而不藏,實而不滿,只有虛實更替,才能生化不息。若胃功能失調,滿而不泄,濁氣停留,則脘腹脹悶,故《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云“濁氣在上,則生[月真]脹?!比粑笟馐в诤徒?,氣機上逆,則發生嘔吐。然嘔吐一證,有寒熱之異,凡食入口即吐,不得在胃中停留,是胃熱氣逆;若食入不化,良久乃吐,所謂食入反出,是胃寒氣冷也。 瀉,又稱泄瀉,是排便次數增多,糞便清稀,甚至如水樣而言。痢,宋以前書稱為滯下,金元時有疫痢之名。臨床以腹痛,里急后重,下痢赤白為主證。二者皆為脾胃運化失職,然疫痢多屬濕熱毒邪郁結大腸,故趙雙湖《醫學指歸》注“瀉痢,濕熱下行于腸”而泄瀉,有熱邪內陷胃腸,傳化失職,瀉下急迫,**灼熱者;又有脾胃虛弱或中焦虛寒,運化無權,水谷不化,清濁不分,而直下洞泄,完谷不化者。臨證應分別而觀。 霍亂乃脾胃運化機能失常,清濁之氣,相互干擾而致,正如《靈樞·經脈》篇云“足太陰厥氣上逆則霍亂”,其證候表現詳見脾部所主病證。 中消以多食易饑,形體消瘦為主證。多因胃火熾盛而致,胃熱則消谷善饑,火熱耗傷津血,肌肉失養,故形體消瘦。 胃主受納、腐熟水谷,本為消化食物之主體,故胃有“太倉”、“水谷之?!敝Q。其功能的強弱,又取決于胃氣的盛衰。若胃氣虛弱,受納食物及腐熟水谷的功能減退,輕者胃納不佳、飲食無味;甚則不思飲食及食入不化,故不消食乃胃府之本病。若飲食太過,胃之消容之功不能勝任,胃受其病,則為傷飲食也,正如《素問·痹論》所云“飲食自倍,腸胃乃傷”。 肝之經脈挾胃貫膈,布于兩脅。所以肝氣橫逆犯胃,氣機壅滯,則胃脘伴脅肋脹滿疼痛。然而臨床又有肝郁化火、橫逆犯胃,與寒邪內犯肝胃之不同,辨證時不可不查。因此,趙雙湖《醫學指歸》注釋時云:“此乃木克土,兼少陽病也”。 原文:標?。喊l熱蒸蒸,身前熱,身前寒,發狂譫語,咽痹,上齒痛,口眼斜,鼻痛鼽衄、赤齇。 語釋:足陽明胃經病,可見如下一些病證。 蒸蒸發熱乃足陽明胃經病的典型熱型,病由胃腸邪熱熾盛,熱自內向外蒸騰而致。仲景《傷寒論》中有太陽主皮毛,陽明主肌肉,少陽主腠理的論述,故病在太陽之表,系翕翕發熱;病在陽明之里,系蒸蒸發熱;病在少陽半表半里,系往來寒熱。此三者病位不同,熱型各異,不能同日而語。 足陽明經從缺盆下乳內廉,挾臍腹氣入街中,由股下足以入中趾,其經脈行于人身之前,故氣盛發熱以身前為甚,氣不足惡寒亦以身前為主。所以《內經·經脈篇》云“氣盛則身以前皆熱……氣不足則身以前皆寒栗”。 咽是食管之上端,屬胃系。喉是氣管之上端,屬肺系。咽、喉其部位有別,然古書二者常相混淆,同稱曰喉,即喉概咽。如《靈樞·經脈篇》在論述胃之經脈循行中云“其支者,從大迎前下人迎,循喉嚨,入缺盆也”,故有喉痹之記載,喉痹,又名喉閉,廣義為咽喉腫病的統稱。 《靈樞·經脈第十》云“胃,足陽明之脈……入上齒中,還出挾口環唇,下交承漿,卻循頤后下廉,出大迎,循頰車上耳前”,可見胃之經脈循行上下齒皆屬所過之處,故齒痛皆陽明胃經病也,不以上齒下齒而有別。潔古僅曰上齒痛,可能是傳抄之誤。 足陽明胃經挾口環唇,并旁行入目內眥,所以口眼斜為胃經病,《靈樞·經脈篇》亦有口一證。 鼽衄,鼻塞稱鼽,鼻出血稱衄。鼽衄是《靈樞·經脈篇》足陽明經所主病證之一,因該經起于鼻交頞中。然考鼻痛、赤齇二癥經脈篇則無。臨床鼻病多為肺、胃二經所主,大概此為潔古所補充。 三、胃病用藥 原文:胃實瀉之。 語釋:六腑以通降為順。胃實則中焦阻塞,上下不通,治療自當以瀉實為主。然胃實之因除潔古所云濕熱、飲食所致外,尚有痰飲、氣結等病因,因此宜分別治之。如病痰飲,當溫藥和之;病食積,當疏通消食;若濕阻氣滯,又當芳香化濕、佐以開泄行氣等。 原文:濕熱:大黃、芒硝。 語釋:胃本喜燥而惡濕,若濕熱盛于胃,必致中焦滯而不行,故脘腹痞悶,納谷欠佳,治宜芳香化濕、清熱燥濕、清熱利濕,佐以助運消導即可。如藿香、蔻仁、砂仁之類,皆為快胃醒脾之主藥;又有黃芩、黃連、梔子、茵陳等清熱燥濕、利濕之藥,均與濕熱阻滯中焦針鋒相對。然而潔古確用大黃、芒硝蕩滌攻逐之,似乎藥重病輕,銖兩不稱。眾所周知,硝、黃本為攻下腸中燥結之藥,非瀉胃家濕熱之品,《傷寒論》中雖有胃中有燥屎五六枚,用承氣湯攻下,但《靈樞·本輸篇》云“大腸小腸,皆屬胃”,仲景所云“胃中”實指腸中。因此,凡腸腑燥實,塞滯不通者,始有攻下之理,若胃實腸虛,《傷寒論》明確指出“陽明病,心下鞕滿者,不可攻下”,可見,濕熱在胃與燥實在腸雖均為實證,治法確不可混淆。 大黃,味苦性寒,入脾、胃、大腸等經。功擅瀉熱攻積,為治療熱結便秘之主藥,因其作用峻快,故有將軍之稱。除此,該品還能活血祛瘀,蕩滌痰飲等作用。 芒硝,《珍珠囊》云“芒硝其用有三:去實熱,一也,滌腸中宿垢,二也;破堅積熱塊,三也?!痹撈泛芮鍩?,咸能軟堅,辛苦通下,故主要用于熱與食結,或熱與水結,或熱與血結等各種熱實燥結之證。 原文:飲食,巴豆、神曲、山查、阿魏、硵砂、郁金、三棱、輕粉。 語釋飲食,是指飲食物停滯胃脘不能腐熟之證。潔古用藥如神曲、山查、郁金、阿魏等。 巴豆,辛熱有大毒,主攻堅破積,有斬關奪門之勇,非寒實結塞,不可輕用。尋常之食積,自有消導化滯之藥,一般不選該用,故趙雙湖《醫學指歸》注“去臟腑沉寒,下冷積”。 神曲,即由面粉和其他藥物混合后,經發酵而成。性味甘、辛、溫,歸脾、胃經。具有消食和胃之功,偏助淀粉性食物之消化,常與谷芽、麥芽等藥同用。 山查,即山楂。味酸而甘,微溫不熱,歸脾、胃、肝經。功擅助脾健胃,促進消化,為消油膩肉食積滯之要藥。故《本草綱目》云:“化飲食,消肉積,癥瘕,痰飲,痞滿吞酸,滯血痛脹?!?nbsp; 阿魏,為多年生草本,從阿魏根或根莖切開所得之橡膠樹脂即是該藥。有特異的臭氣,味苦而辛、性溫。古稱能消肉食積。多用丸劑,不入煎劑。 硵砂,為鹵化物類礦物硵砂的晶體。性味咸苦辛,溫,有毒,入肝、脾、胃經。有消積軟堅、破瘀散結之功,故王好古云:能“消肉積”。內服,入丸、散劑,用量1~3分?!短票静荨吩啤坝卸?,不宜多服”,《藥性論》云“畏漿水。忌羊血。能腐壞人腸胃”等?,F在臨床一般不用。 郁金,辛苦,寒,入肝、膽經。為行氣解郁,開泄胸脘之妙品。多用于肝胃氣滯,飲食不消,脘腹脅肋脹痛等證,古書還載破血逐瘀,但性質平和,并無耗傷氣血之弊。 三棱,別名荊三棱、京三棱,入肝、脾經。功擅破血祛瘀,又能行氣消積,常與莪術、青皮、麥芽等藥配伍,用于食積氣滯,脘腹脹滿者。 輕粉,為水銀、明礬、食鹽等用升華法制成的汞化合物,故別名汞粉,水銀粉。性味辛寒,燥烈有毒。外用能攻毒殺蟲,內服入丸劑能利水,但該品毒性強烈,內服不可過量,也不可持續服用,以防中毒。更非食積所宜。 胃家飲食停積,其病因不外氣機不利,或運化失健。臨床均以胃脘脹悶疼痛,納呆,噯氣吞酸為主要表現,治療以消食導滯為大法。若兼氣滯者,潔古則消導兼行氣,藥用郁金、三棱等疏通滯塞;若健運失職者,則消導佐以振動,藥用神曲、山楂、阿魏、硵砂等。作者認為如果再加白術、內金、麥芽等藥,借此會更達扶助脾胃,增強消谷導滯,去苑陳莝之功。 原文:胃虛補之。 語釋:虛是指正氣虛。胃府虛證,不外胃之陰陽不足。胃陽虛,輕者胃氣不振,納谷功能減弱;重者中焦猶如冰天雪窖,脾胃受納、健運之功失權,土薄陽氣不振,則表現寒濕內盛之象。胃陰虛,則胃陽偏亢,虛熱內生,臨床以津液不足為特點。然而潔古于“胃虛補之”條中,僅言寒濕、濕熱用藥,似以補胃陽虛為主體,未涉及胃之津液存亡。蓋胃中液汁,不僅灌溉四旁,同時有助飲食物的消化吸收,若胃液不足,則納谷銳減,同時臟腑血脈,四肢百骸均失濡養,因此諸虛叢生,無不由此。作者認為,補胃虛不提補胃中津液,乃為潔古闡發不足之處。 原文:濕熱:蒼術、白術、半夏、茯苓、橘皮、生姜。 語釋:胃中積濕蘊熱,是為邪實。治宜清、宜宣、宜利等法,不可補之。潔古用二術、半夏、茯苓、陳皮、生姜等藥,皆溫燥健脾祛濕之良材,實針對胃氣虛弱,土薄不能勝濕而設。若胃中陽虛較甚,還需加溫補之品,故濕熱證既不宜用該藥,又不能列入補虛條中。 蒼術,芳香燥烈,有較強的燥濕醒脾健胃作用,凡脾胃清陽無權,濕滯不行,致脘腹脹滿,食欲不振,倦怠無力者,均以該品為主藥。如著名良方平胃散,即以本藥為君配厚樸、陳皮、甘草而成。 白術,苦甘溫,入脾、胃經。功擅補氣健脾,燥濕利水。故《別錄》云:“消痰水,除皮間水結腫,暖胃消谷嗜食”。 半夏,見脾部本濕除之燥中宮條下。 茯苓,為健脾利水滲濕主要藥,其特點利水而不傷氣。凡脾胃虛,水濕停聚,不論濕熱還是寒濕,均可與有關藥物配伍使用。 橘皮,別名陳皮。該品氣香性溫,擅理氣調中、燥濕化痰。多用于脾胃氣滯及濕濁中阻之證。 生姜,性味辛溫,入肺脾經,除具有溫胃止嘔,用于胃寒嘔吐外,還能發汗解表。故《別錄》云“主傷寒頭痛鼻塞,咳逆上氣,止嘔吐”。 原文:寒濕:干姜、附子、草果、官桂、丁香、肉豆蔻、人參、黃芪。 語釋:脾胃陽虛,中土不溫,勢必寒濕不化,草木不生。治宜溫中培土健胃化濕,使寒去濕除。潔古常用藥如干姜、附子、草果、官桂等。 干姜,性味辛溫,入脾胃等經。具有溫陽散寒,燥脾濕,除胃冷之功,多用于脾胃陽虛,寒濕內盛之證。正如《本草求真》所載“干姜大熱無毒,守而不走,凡胃中虛冷,元陽欲絕,合以附子同投,則能回立效”。此外,該品還有溫肺化飲,止汗、止血等功。 附子,辛熱,有毒。為鎮水勝寒濕之第一猛將,凡脾腎虛寒,陽衰寒濕內盛或水邪橫溢,非此藥莫制,故潔古云:“附子以白術為佐,乃除寒濕之圣藥?!?nbsp; 草果,辛香濃烈,功擅健脾溫胃、燥濕散寒。常用于寒濕阻滯中焦,脘腹脹滿、疼痛,舌苔濁膩者。正如《本草綱目》引李杲云:“溫脾胃,止嘔吐,治脾寒濕、寒痰”。 官桂,即肉桂的粗枝條或幼樹干皮。性味辛甘而熱。功擅補元陽,暖脾胃,主治命門火衰,肢冷脈微、脘腹冷痛、寒濕痹痛等證。其作用較肉桂弱,故用量可適當增加。 丁香,性味辛溫,歸脾、胃、腎經。其功能溫中散寒,善于降逆,為治療胃寒嘔吐、呃逆之主藥。此外,還能溫腎助陽,用于腎陽不足之陽萎、腳弱者,故趙雙湖《醫學指歸》云:“溫胃補腎”。 肉豆蔻,即肉果,別名玉果。性味辛溫而澀,具有溫中行氣,澀腸之功,常用于脾胃虛寒,久瀉不止等證。故《本草綱目》云:“暖脾胃,固大腸”。 人參,味甘微苦,微溫,入脾、肺經。功擅大補元氣,補脾益肺。常用于氣虛欲脫、脾氣不足及肺氣虧虛之人。氣屬陽,氣虛則陽微,陽微則寒濕不化。取人參大補元氣、奮振機能,則寒濕化矣。 黃芪,非溫里去寒濕之藥,但能補氣升陽,滋養脾胃。凡中氣下陷或脾肺氣虛者,本品則為補氣要藥,臨床常隨不同的補氣藥作相應配伍。除此,還能固表止汗,托毒生肌,利水退腫,故《本經》云“主癰疽久敗瘡,排膿止痛……補虛”等。 原文:本熱寒之。 語釋:胃府本熱,不外虛實二型。胃中實熱,證見胃脘灼痛,口渴喜冷飲,嘈雜易饑,舌紅苔黃等證,治宜清胃瀉火,如黃芩、黃連、石膏等苦寒折其熱勢;胃中虛熱,以口干舌燥,煩熱不安,舌紅而干,脈細數為主證,宜石斛、生地、知母等清熱益陰。然而觀潔古本文僅選石膏、黃連、地黃、犀角四味藥,推測此乃舉例而言,目的使學者能觸類旁通,舉一反三,以此說明清胃藥不僅此四味藥也。 原文:降火:石膏、地黃、犀角、黃連。 語釋:胃是消化食物之主宰,無火則何以腐熟水谷,但是胃火太熾,反使胃功能亢進,甚則消耗津液,致胃陰虛損,治療急宜瀉胃降火,以達清熱保津之目的。潔古常用藥如石膏、地黃、犀角、黃連等。 石膏,辛甘,大寒。歸肺、胃經。有較強的清熱瀉火作用。如古今醫家推崇備至的白虎湯,即以石膏為主藥,直清陽明胃家實熱。故《別錄》云:“細察今之石膏味甘而淡,言其辛者,謂其能解肌熱;言其大寒,謂療大熱之證,非此莫屬;言其微寒者,謂清大熱非重用本品不可。”所謂要言不煩。 地黃,為甘、苦、寒,潤燥多脂之品。功擅清熱涼血和養陰,雖非瀉胃火之專藥,但其性甘寒有余,臨床胃中實熱或胃陰不足時,常用本品瀉熱滋陰。如后世清胃散、益胃湯均以該品為主藥。 犀角,苦咸寒。入心、肝、胃經。為清火之上將,能解大熱大毒,此外還有涼血止血,清心安神之功。故《本草綱目》云“瀉肝涼心,清胃解毒”。 黃連,大苦大寒,是清熱燥濕之主藥,同時兼能厚腸胃,多用于腸胃濕熱所致腹瀉、痢疾等。此外,還以瀉心火見長,但燥火太盛,津液已耗者,則應禁用。 原文:標熱解之。 語釋:陽明熱證,仲景悉設白虎等方,專施清泄,并不投疏散解肌之藥。潔古標熱解肌之品,如升麻、葛根、豆豉等,作者認為是否針對陽明中風證而言,因《傷寒論》221條“陽明病,脈浮而緊……梔子豉湯主之”即是陽明中風化燥,又與太陽表證毫無相干,治宜清里透表,藥用辛涼清解。 原文:解?。荷?、葛根、豆豉。 語釋:清解陽明肌表之邪,潔古常用藥如升麻、葛根等品。 升麻,辛甘、微寒,為足陽明經藥,功擅發表、清熱解毒。凡外感風熱表證及陽明熱邪所致頭痛、牙齦腫痛、口舌生瘡等,皆用本品配以清熱涼血之藥。此外,還能升提脾胃之氣,中氣下陷者,乃可用之。 葛根,《別錄》云“療傷寒中風頭痛,解肌發表,出汗,開腠理”。若配伍解肌清熱之品,可用于風熱外感兼陽明內熱之證。但本品有升舉陽氣之功,若單純陽明熱盛者,又當禁用。 豆豉,即大豆煮熟罨釀而成,質地疏松,可宣泄中上二焦之郁滯,為治熱郁胸膈之良藥,并能宣散表邪,治療外感風寒及風熱證。故《醫學指歸》云“發汗解肌,調中下氣”,是陽明和中解外之專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