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饅頭 · 主播 | 如初 十點讀書原創 昨天刷資訊,看到一條新聞: 一個帶著孩子在等公交的媽媽,孩子已經上公交了而自己還在站臺饒有興趣地刷手機,孩子一個人坐了一站又一站仍然看不到媽媽,心里急得厲害。 幸好在司機和民警的幫助下,孩子才聯系上了這位“熊媽媽”。網友紛紛在評論區留言:恐怕手機才是親生的。 在搜索引擎中輸入“玩手機丟孩子”等關鍵字,出來的類似新聞舉不勝舉,感覺全國各地的父母,在手機面前,都變成了“繼任爸媽”,對孩子置若罔聞。 不得不承認,手機正在成為父母和孩子之間的“第四者”。 在綜藝節目《少年說2》里,有個孩子站在臺上說:“小時候,我覺得,手機才是爸爸媽媽的孩子。因為在他想跟爸媽說說話,走一走的時候,他們都在看手機。” 而自己哭鬧時,爸媽總是拿出手機來穩住他,更加堅定了他的認知:爸媽的孩子是手機,而他自己是手機的孩子。 最后他帶著哭腔說:我拜托你們放下手機,多陪陪我。說完臺下的孩子都在偷偷抹眼淚。 手機原本只是一個通訊工具,但隨著電子時代的推進,它更像是人與人之間的一道屏障,在父母和孩子間這道屏障尤其“厚重”:
前幾天有個短視頻很火,一個大概2歲左右的女娃給姥姥打電話說:你再給我生一個媽媽吧,這個媽媽老玩手機,也不理我。 看,父母因為手機對孩子的冷淡,他們都看在眼里,記在心里。 在一本關于如果高效陪伴的書中,有句話說:對孩子而言,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莫過于她坐在你身旁,你卻在玩手機。“假裝在陪伴”可能會比缺席帶來的問題更嚴重,因為你的行為在告訴孩子,你并沒有那么重要。 孩子雖然暫時對世界的認知不太健全,但他們小小的心靈對陪伴感幾乎有天生的敏感度,在他們很小幾乎是嬰幼兒時期時,如果媽媽陪伴在身邊,他們會睡得更加安穩。 等長大一點,就更加能感受到什么時候爸媽是在心無旁騖地陪著自己,而什么時候只是在心猿意馬地“看著”自己。 過年回家去一個朋友家做客,朋友家有一個兩歲的寶寶,話題一來二去就聊到了孩子身上。 朋友特別自豪地說:“我兒子特別聰明,這么小,都能自己用手機給自己放動畫片了。從輸入密碼開鎖,到找到視頻app,到調到少兒專區,一路毫無障礙。一教就會,比他爺爺奶奶吸收能力還強。” 說完還孩子給我演示了一遍,果然如朋友所說,已經是手機中級玩家了。 到了飯點,因為被強迫吃飯,孩子大哭不止,怎么哄都沒用,最后朋友使出了“殺手锏”:把手機給了他,果然“藥到病除”,立馬停止哭泣,抱著手機看得入迷。 朋友看著直搖頭說:“什么都好,就是太愛玩手機了。” 身邊的很多父母卻都像我那位朋友一樣把孩子玩手機當做一項值得夸贊的技能,以及把手機當做哄孩子的工具。 而社會名流們卻一直在致力于將孩子與通訊設備“隔離”:
他們這么做,不是富人的矯情,而是手機等智能設備除了會讓孩子視力下降,睡眠減少之外,還在其他更深層次的方面“殘害”著孩子。 ①注意力缺陷 網絡上提供的信息豐富但都太碎片化,孩子在觀看過程中長時間跟隨著炫目的動畫和豐富的音效就可以,這些都是被動注意,而學習和探究等需要動腦筋的主動注意長時間不調用,會讓孩子很難專注于一件事。 注意力是孩子成長路上不可或缺的資源,一旦從小缺失,很難在未來學習中勝人一籌。 ②社交障礙 城市化讓鄰里關系疏離,每家每戶的日常都是在那100多平米的房子里。孩子在上學之前幾乎都是被“圈養”的,交流的對象只有家人。 而一旦他們開始更多地與屏幕相處,就會不知道如何與人打交道,甚至排斥與人相處,這也是是為什么大部分愛玩手機的孩子都性格內向。 ③親子關系疏離 父母下班到家后長時間抱著手機,為了孩子不哭鬧,很多家長也會給孩子一部手機或者其他電子設備。 由手機“帶”大的孩子,成長道路上的存在感和成就感都是手機給的,會讓親子關系疏離,不會輕易聽從父母的教導。 不聽話就用手機哄,結果孩子更加不聽話,這是一個惡性循壞。 看過一則新聞,國外的一則車廂里,無論大人小孩都在低頭玩手機,但有一對母子在認真看書,有人問那位媽媽,你是怎么勸說孩子去閱讀而不是玩電子設備的呢?媽媽說:“孩子不聽我們的,他們模仿我們。” 父母在責備孩子愛玩手機不聽話時,更多的應該反思是不是自己做了不好的示范。 電視劇永遠都有,游戲一直在更新換代,八卦資訊大部分與我們的生活不相干。但孩子的成長,一旦錯過,就再也彌補不回來。 一位作家曾說:父母是有期限的,錯過了有效期,再怎么努力也難有效。 在家的時候,少拿手機,多陪孩子。為了打破手機設下的這道“屏障”,每一位父母都應該做到:
在各位父母的生命中,有工作,有社交,有各種各樣的精彩,而由父母帶到這個世界上的孩子,他們什么都沒有,他們與這個世界最親的聯系就只有自己的爸媽。 最后啊,想跟天下父母說句:放下手機吧,多留點時間給孩子和春天。 |
|
來自: 昵稱40077028 > 《嬰兒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