討論傷寒條文:61條、62條、63條、64條、65條 精彩發言 各位老師、同仁們好,《傷寒論》是一部經典,幾千年來塑造了幾多名醫,書中的每一個條文、每一個方子都意義深遠,深入地理解它,都能指導我們臨床實踐,讓我們在臨床中能夠如魚得水,為了提高自己的醫學水平、造福百姓這一共同目標,我們今晚是聚在一起,共同探討書中的每一個條文,以期獲得仲師的真傳。 我們逐條討論,先討論61條,請大家踴躍發表自己的見解。 61、下之后,復發汗,晝日煩躁不得眠,夜而安靜,不嘔,不渴,無表證,脈沉微,身無大熱者,干姜附子湯主之。 貓貓:煩躁一癥,六經皆有,必須鑒別。煩躁之最者,莫過于梔子豉湯證。條文中“夜而安靜”,與梔子豉湯證的“虛煩不得眠”顯然不同。不嘔,無少陽證。不渴,無陽明證。無表證,說明不是表未解而發煩躁,與大青龍湯證不同。“身無大熱”既說明不是陽明病,又說明不是桂枝湯證的淅淅發熱。提示可能是三陰證(三陰證無大熱)。“脈沉微”是最重要的依據,提示里有虛寒。這種煩躁是正不勝邪而產生的,是危重癥。宜干姜附子湯急救回陽。 郝萬山認為干姜附子湯與四逆湯僅差炙甘草一味。經現代醫學手段檢測,四逆湯見效相對較慢,但效力持久。干姜附子湯見效極快,但之后易出現臟器衰竭,故只可用于急救,之后再用四逆湯回陽。 胡希恕認為四逆湯證重于干姜附子湯證,因為有甘草緩急。四逆湯證有下利清谷的癥狀,故加甘草緩急。干姜附子湯證沒有下利清谷的癥狀,故不用甘草。 順德-Emily:攻下后再發汗,津液虧虛可出現津傷熱盛,也可出現陰陽俱虛竭,夜而安靜,不嘔不渴無表證,脈沉微身無大熱是陽氣虛衰的表現可用干姜附子湯溫陽救逆,但為什么有晝日煩躁不得眠,這個本人不理解,請各位大師們指點。 林佳明:?陽虛煩躁,白天天地陽氣盛,兩陽相爭,白天煩躁,夜而安靜,與茯苓四逆湯相護看看,69、發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煩躁者,茯苓四逆湯主之。干姜附子湯沒有甘草,也是直接去甘草之甘緩取干姜,附子的溫熱之性急于回陽。 林利城:太陽病,先下后汗,治療失當,必定損傷正氣,可傷陰亦可傷陽。少陽病喜嘔,陽明病多渴,“不嘔,不渴,無表證”,則排除三陽病,脈沉微,提示病在少陰,晝日煩躁不得眠,夜而安靜,考慮少陰病陽氣虧虛,虛陽本無力與陰邪相爭,但天人相應,晝日陽旺,虛陽得天陽之助,能與陰爭,故晝日煩躁不得眠。至于“無大熱”,乃有小熱之謂,說明是虛陽外浮致熱。 62、發汗后,身疼痛,脈沉遲者,桂枝加芍藥生姜各一兩人參三兩新加湯主之。 貓貓:汗后身痛,此體表津血虧虛所致,不榮則痛。脈沉遲為里虛,正氣不足之象。 順德-Emily:發汗后津液虧虛,津血同源,血不榮筋,筋脈失養,出現身體疼痛、脈沉遲為陽虛癥狀,故應予生津、止痛、補氣治療,人參此處大補元氣,益氣生津。 林佳明:對的,血虛營傷,不能濡養,治療身痛疼的時候我們需要詳細分析及辯證,治療一個狼瘡病人,身疼痛,關節疼,又合并有失眠,我當時就是用了這首方治療好的。 人參 《神農本草經》:【人參】味甘。微寒。主補五藏。安精神。定魂魄。止驚悸。除邪氣。明目。開心益智。久服輕身延年。 芍藥 《神農本草經》:【芍藥】味苦。平。主治邪氣腹痛。除血痹。破堅積。寒熱。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氣。這里用到的芍是有止痛作用。在讀讀芍藥作用。 63、發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湯。汗出而喘無大熱者,可與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 貓貓:這條文字排列有誤。應為:“發汗后,汗出而喘,無大熱者,不可更行桂枝湯。可與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 以方測證,“汗出而喘,無大熱者”是指熱邪壅肺,患者應見舌紅苔黃、脈浮數或滑數。要與桂枝加厚樸杏子湯的汗出而喘加以鑒別。 順德-Emily:前半句視乎與前面25、26條有沖突,不好理解,求教。后半句可根據癥狀推斷麻杏石膏湯無異議。 林佳明:這個身無熱,很有意思,仲景這樣寫是有深意的,強調了里熱肺壅熱盛的辯證,身熱,用這首方,大家知道,身無熱,能不能用?意思呢,不要單獨盯著身熱與否一個癥狀。 林利城:汗之不當,導致表熱入里,內陷于肺。熱邪迫肺,肺氣不利,逆而作喘;肺熱蒸騰,迫津外泄,故而汗出。肺熱喘證,治當清熱宣肺平喘,與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 64、發汗過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jì],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湯主之。 貓貓:發汗過多,傷及心血,陽隨血脫,無以養心,故心悸。“欲得按”提示為虛證,宜桂枝甘草湯補之。 方中重用桂枝補心陽,炙甘草滋養津液、緩急止痛。何以桂枝量大而甘草量少?蓋無形之氣可以速補,有形之血不可速生之故也。 順德-Emily:汗出太過,津液虧虛,心主血脈,津血同源,血液無法正常運行,故出現胸悶、心悸,故引發機體自我保護功能,叉手自冒心,予桂枝甘草溫通心陽、補脾益氣。 林利城:發汗過多,既可傷陰,亦可傷陽,皆可見心下悸,本條用桂枝甘草湯,是用溫補心陽之法,則可知本條汗出傷陽,當可見惡寒喜暖,舌淡苔白潤,脈沉弱等表現。我們知道桂枝甘草合用辛甘化陽。桂枝甘草湯是很多溫陽、溫化水飲的基礎方,比如苓桂術甘湯、溫經湯、桂枝湯等。平時有些病人訴“心空”,我想,這也是桂枝甘草湯證的一個表現吧。 林佳明:汗為心之液,心部于表,說明汗液,肌表與心臟的功能關系十分密切。 心悸嚴重的時候,會兩手交叉覆按在心胸的部位,桂枝甘草,心甘化陽,頓服,一次性的服用,急回復心陽。溫心陽常用的小方。 65、發汗后,其人臍下悸[jì]者,欲作奔豚[tún],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主之。 貓貓:發汗之后,若患者臍下悸動,這就是要發“奔豚”了。其病機是水停臍下,在發汗藥升發的作用下,水氣上沖所致,治宜苓桂棗甘湯。桂枝降沖逆,甘草、大棗緩急安中,茯苓治水。《神農本草經》曰:“大棗主心腹邪氣。” 順德-Emily:發汗后,出現臍下悸說明太陰有飲,欲作奔豚可看成此時已經上虛下實,下有水飲,故予桂枝甘草溫上同時降逆,茯苓淡滲水濕,大棗養血生津同時利水。 林佳明:心陽虛欲作奔?,心陽虛不能制水,腎水乘虛沖逆上凌陽位,容易發作奔?。狀心陽,健脾土,制水邪,平沖逆。傷寒論談到奔豚有兩條:一是65條,一是117條。65條,欲作奔豚,117條必發奔豚。奔豚病,從少腹起,上沖咽喉,發作欲死,復還止,皆從驚恐得之;三條奔豚,氣上沖胸,腹痛,往來寒熱,奔豚湯主之; 林利城:汗傷陽氣,陽虛則不能制水,水飲上凌,故欲作奔豚。這條是治療欲作奔豚的,但實際上奔豚發作,氣從少腹上沖者也有良效。奔豚在臨床上見于一些神經官能癥的病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