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之癢”經瑪麗蓮·夢露演繹之后迅速躥紅,成為已婚男女之間繞不開的一個彎。 它的意思是,許多事情發展到第七年就會不以人的意志出現一些問題,比如婚姻,也比如職場。 結婚久了,新鮮感會喪失。平淡的朝夕相處中褪化了最初的激情,而初時看不到的缺點或理念上的爭執開始被充分地暴露出來,并無限放大。于是,感情的發展開始進入“瓶頸”,如果無法選擇有效的方法通過這一“瓶頸”,雙方的關系就會終結。 如果把這個假設放在職場中,同樣成立。“職場七年之癢”這種感受,對于大多數人都并不陌生。在一個人漫長的職業生涯中,或早或晚、或多或少都會碰到,而這種現象更多見于公司的中層。 楊帆是一家酒業公司的大區銷售經理。在做銷售員的時候,他連年獲得嘉獎,也迅速得到提升,坐上了區域經理的位置。以他的資歷和業績表現,他的職位應該遠遠高于現在。但他一直沒有升職,最初,他以為是自己資歷不夠,可慢慢地到了第七個年頭,他發現自己的處境變得尷尬起來。他的老板覺得他功高震主,不愿再多加提拔,而他的下屬覺得永無出頭之日,工作積極性也逐漸消退。楊帆雖然喜歡這家公司,也熱愛這份工作,但又覺得自己在公司難以待下去,他甚至“希望”公司能夠主動把他踢出去。 對于不少職場中層來說,都有楊帆這樣的經歷。這些人通常在經歷了職業迅速上升期的激情之后,忽然會發現自己陷入了職業發展的瓶頸中:不僅得到晉升的機會很少,希望也不大;受制于自己的工作經歷和背景,可以選擇的方向也不多。與此同時,加薪遙遙無期,工作越來越重復,日復一日的原地踏步讓人看不到希望。 工作五到十年后,這些人大多處于而立之年,面臨著婚姻、家庭的種種壓力,而此時的事業處于一個不進則退的轉折點,往往會對自己今后的事業發展產生迷茫和焦慮;而其中更有很多在經過了幾年的工作后無論從工作狀態,還是知識技能上都日漸枯竭,身心疲憊。 如果找到癥結所在并進行突破,那么這些人遇到的困難只是暫時的,在日后的發展中,可以避免此種情況的再次出現;若是無法找到提升的通道,那只會永遠處于糾結狀態,導致自己今后的職場之路更加艱難。 與其說是“七年之癢”,不如說是職場倦怠,它不一定直接和時間有關,但通常時間與倦怠感成正比。認為現在的工作不好玩,沒意思,有這種感受很正常,通常只是一閃念。但是,如果這種倦怠感長期出現,就要警惕了,很有可能成為“倦怠期”,這就需要進行心理調整。 首先,你要從自身尋找原因,由于自身倦怠而產生問題的情形并不少見。 想一下,你是不是已經厭倦了日復一日的加班熬夜,失去了對工作的熱情,每天清晨醒來,一想到要去工作就會心口堵得慌;看到公司樓里的電梯心里就直翻騰;坐在辦公桌前就惱火;看到手邊的文件就想把它們給撕成碎片? 你是不是看到新進員工,就有一種緊迫感與壓力,擔心自己已經失去了競爭優勢? 你是不是在工作中,總會感到不舒服,但是又說不出哪里不舒服,不知道如何讓自己更滿意? 如果是,那么就證明,你已經進入職場中的七年之癢。 處于七年之癢中的職場人士,大多心態焦躁,情緒低落。對于這些人來說,結局只有兩個,要么走,要么留。要么努力適應它,承認它的存在,并習慣與它共生,學會與其和平相處。而另外一種辦法,就是放棄,決定跳槽。此間的決定完全基于其個人的價值觀,因人而異,無論人在職場還是生活中,都需要在必要時為自己做決定。每個人的職場規劃,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往往需要漫長的摸索,也就是說你需要在摸爬滾打中逐漸確定坐標。雖然職場專家也可以給出一些建議,但通常它只是幫助你認識自己,最終的決定權仍舊取決于你,并且無可替代。 不過筆者認為,“七年之癢“也并非壞事,如果處理得當,“七年之癢”很可能給你帶來“七年之躍”的契機。 而“七年之癢”的核心,是今后如何發展的問題。因此無論是身處此種環境的職場人士,還是剛步入職場的新人,都要盡早主動地規劃自己的職業生涯,時時反思自己目前的職業發展狀態。而不是等到“七年之癢”時才開始反思。只有真正發現自己的職業興趣、職業價值觀和職業優勢,這樣才能越早找到與自己相匹配的目標工作和行業,自己也就越容易在工作中得到幸福感和滿足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