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乾隆年間,戴敦元任刑部尚書。作為一個部級高官,他不講享受,著粗衣,坐敝車,生活簡樸,上下班連專車都沒有,每天步行上班。 一年冬天,天下大雪。一大早,戴敦元套了一件雨罩,手里抱著文書,在路上行走,直到在大街上遇到一輛驢車,才叫驢車送于刑部衙門。車到刑部辦公區,戴敦元下車,脫下雨罩,露出帽子上的珊瑚頂子。車夫見后,大吃一驚,沒想到這么大的官居然坐自己的車,嚇得想跑。戴敦元趕緊把他拉住,從身上摸出錢付給車夫,才讓他離去。 從此,人們為贊其清廉,便稱他為“驢車尚書”。 一個“驢車尚書”的雅號,把一個清官的形象活靈活現地刻畫出來,成為一種清廉的符號,令人肅然起敬,感嘆不已。 應該說,歷史上哪朝哪代都有腐敗,清朝是最嚴重的,“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便是當時的真實寫照。“驢車尚書”戴敦元生存在這樣的“腐敗環境”中,始終堅守自己的清廉,潔身自好,不貪不沾不染,寧可清貧自樂,不去濁富多憂,留得清白在人間,這完全源自他內心深處對清廉的堅守和信仰。他不管別人如何做,也不管他人怎么想,一直按著自己心中固有的底線和固守的規矩做人做事。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用這樣的詩句來描述“驢車尚書”戴敦元清廉的一生,一點都不為過。清朝的官場上,貪腐惡習盛行,一些本來剛直耿介的有為官吏,因受惡習的浸染,由“方”變“圓”、由“清”變“貪”,但戴敦元從不向官場惡習和潛規則低頭,更不為錢財折腰。 如道光元年,戴敦元由江西按察使改任山西布政使。當時官場上有一個惡習,凡是上官過境,沿途州縣都要勞師動眾迎來送往,不僅大擺筵席,臨走前還要給上官準備禮品。戴敦元前往山西赴任,每日五更便催車夫上路,飲食不過是六枚麥餅,且全在車上解決,不勞煩沿途州縣,以致戴敦元“獨行數千里,而輿夫館人莫知其為新任藩使者”。 (摘自《公務員文萃》2019年第2期) 稿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