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講 集字書寫訓練——以《圣教序》為例(二) 二、集字方式 集字的方式按照傳統的路數,一般有兩種:一種是以法帖之字集成作品,內容或者是古詩,或者是對聯;另一種是有現成的詩文,再從法帖中拼出,現在出版的很多集字字帖,包括網絡上的資料,都是這種形式。兩種方法都需要耐心細致地挑揀與對比,尤其是第一種形式,還需要集字者有一定的文學素養,而對于后者,可以用經典詩文,也可以自作詩文。現在全國性書法展賽都提倡自作詩文,愈發注重學問與修養的提升,這是一種向好趨勢。對于集字而言,自作詩文有靈活之處,為什么呢?因為法帖中沒有的字可以酌情調整。 三、集字程序 書寫前的集字是一個耐心費力的過程,這其中應該把握以下幾個原則: 1.盡量把一個字的不同寫法都找出并臨習。 2.法帖中沒有的字,可以用偏旁與部件拼湊。 3.拼湊之字力求字中筆畫筆勢承接并與全局諧調。 4.可以擴展到王羲之所有尺牘。 5.以行書為主,草書適當運用,并考慮章法的總體需要。 6.在將所有單字找出、拼出之后,要按照詩文順序一一羅列。 7.在書寫之前,設定總體章法,盡量與原帖字數、行數相仿。 為了更具體地了解集字創作的過程,讓大家有一個更為清晰的印象,筆者選擇了近期一首自作俚句《立冬》(見上兩圖)。當然此作并非完美,但以此為范本,至少是全新的體驗,對大家而言,應該有更多的新鮮感與啟發。 四、嘗試書寫 在單字積累與書寫扎實的基礎上,就可以進入集字訓練這一重要環節。書寫之時應該始終以晉人尺牘的氣韻作為引領,一切與晉韻不能諧調的范式,包括筆法、字法、章法等都要避免出現,所以雖然下必有由,仍要避免過于設計與造作,以自然書寫為上,以最終和諧為美。但這畢竟是一種理性的訓練,適當存有一種陌生感,嘗試尋求新意,是時刻激發靈感的動力所在。 針對狀若算子的現成集字,如果連綴成篇,雖然不能順手抄之,尤其對于缺少一定創作經驗的新手來說,書寫之前的預想非常重要。根據筆者多年的體悟,對于此時的書寫還是宜分解、分步進行。這樣有什么益處呢?一是可以使思路清晰,便于將所思所悟定格于每一次的單項訓練之中;二是可以最終成之,保證一種思路的循序漸進與融合。 當然,在此需要著重說明的是,任何集字創作的成功模式都不會完全相同,因為書法是全方位的綜合體,而書寫不僅是由字法、章法、結構等組成,其中還有很多無法進行理性闡述與分解訓練的,可謂玄之又玄,甚至有些東西,只可意會而不可言傳。一個人的筆下到底為何會出現與別人不一樣的筆性,不可能完全用語言解釋明白,所以這只能是集字方法方式之一,甚至不是最高明的。我們以羲之尺牘等經典作為參照,試圖分析出每一種方式的合理性,并力求達到和諧,方不至于南轅北轍,不至于做無用功。 一些現成的集字作品就如同一些選好的音符,想成為一首樂曲,只能將這些散珠串起來,如此方能成為順時序表達的藝術載體。這種前后相連的方式,在書法之中就是筆勢。前面我們多次強調筆勢,因為它是將單字聯結且成為有生命力形式的重要載體,可以說,有了筆畫之間的承接,就仿佛通了血脈,字字之間有了呼吸,也就有了生氣,由此,筆勢也就成為集字最先觀照的訓練方式。 此間書寫,按照王羲之尺牘的表現,一般是由上下字之間或斷或連、或實或虛的呼應承接方式而呈現,實連則使之更為緊密地成為一體,虛連表現在前呼后應則似相攜而行。具體看來,上一字的末端收筆一般取勢向左下,下一筆則承上一筆搭筆入紙。當然,根據實際,有一些字收筆并非一定要出鋒左下,偶爾亦可收向字內,這種第一層次的筆勢切入要求銜接要自然,不能生硬。 由上下字勢的承接,可以進入輕重變化的用筆嘗試。輕重變化不僅可以避免用筆的平淡乏味,而且會使全篇有層次感,視覺上也有很多大的主次之分,有每個筆畫的輕重書寫的過渡,更有凸顯一個單字的重處,即該字所有筆畫都重,如《得示帖》中的“故”“也”二字,此種書寫,實際已經關乎章法了。從此意義而言,雖然可以單獨挑出用筆,實際它與結字、章法密不可分,是需要明晰的。 一件數十字集字作品的書寫嘗試,因為有了筆勢以及輕重的對比,已經稍有可觀處,但上下如果一律方正,仍會感覺行書意味不是很足,而缺少動感是其原因之一。因此,接下來可以嘗試由字的欹側而形成的體勢變化,這種體勢就是由字形的欹正變化形成的,有了或右傾、或左斜的自然變化,上下就如同游龍,暢達了很多。當然,欹側嘗試不可太偏亦不能字字都側,雖然是嘗試,還是以羲之尺牘作參照為妥。 由用筆、筆勢、體勢再過渡到字形的預設,尤其在字的大小方面尋找合理的對比,上下齊平,狀若算子,這不是好書法;而當大則大,當小則小,大者不笨拙,小者不寒儉拘緊,并且一篇之中契合最適宜的字適當增大,那么全篇就會符合“群籟參差大小同”的自然觀。一般而言,筆畫多者可大,筆畫宜密且厚重,如《得示帖》之“霧”字。筆畫少者亦有較大者,如同帖中之“不”字,此類字營造全篇較疏的空間,需注意線條間的縈帶,以避免單調乏味。 需要注意的是,在進行對集字的用筆、結字變化處理時,首先應確定整體所用紙的大小,每行字的大致字數以及單字的大小規模,亦即心中早有了總體框架,在此基礎之上再進行細節的經營。這是一種看起來十分刻意的理性設計,但對于初學者而言,這不是無關緊要的問題,因為一幅作品在完成之前,都是未知數,我們這樣思考總目標,會使作品更加趨向合理。 訓練主旨:注重筆勢 訓練主旨:注意輕重變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