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察言觀數」團隊的一位老師收到了國家社科基金的通訊評審意見表(函評),這也意味著2019年的社科基金評審工作正式啟動了,預計函評下周結束。與往年不太一樣的是,今年由于各種輿情事件多發,使得評審要求較往年有較大提升,尤其是申請書的保密、學生代評以及查重工作更是重中之重。 今年社科基金的評審流程與往年基本保持一致:首先是資格審查,是否有在研項目、年齡和職稱是否符合規定等,通過后自動進入初評;接著是匿名通訊評審,又稱函評,官方會依照申請書的方向從專家庫中隨機挑選5位專家進行打分,一般入圍率在25%左右,小學科會更高一些;最后是會評,經歷專家主審、小組討論推薦、大組集中討論等流程,投票達到三分之二以上方可推薦,然后通過的項目由評審組專家討論并最終提出資助建議報規劃辦審議及公布。 以前有人專門統計過某些年份中各學科的會評入圍情況: 第一方陣(30%):考古學、統計學、世界歷史、宗教學、圖書館·情報與文獻學、人口學 第二方陣(22%-28%):民族問題研究、理論經濟、中國文學、哲學、中國歷史、政治學、國際問題研究、新聞學與傳播學、外國文學 第三方陣(20%左右):體育學、社會學、語言學、管理學、法學、應用經濟、馬列·科社、黨史·黨建 關于函評的喜好,每個專家不太一致。我們和一位評審專家交流過,其觀點是:選題占40%(選題無價值或缺乏新意多數直接淘汰);研究基礎占30%;論證、學術價值、創新等占20%、參考文獻占10%。如評審專家看到參考文獻或綜述部分有自己論文一般會增加印象分,當然也有認真的專家會在數據庫中檢索論文以確定作者,評估下畢業學校、職稱和校友關系等。函評這個階段中,五位專家有三位通過后即可進入會評。而在自科基金評審中,如五位專家均認可,上會后可直接批準立項。 北京外國語大學的文秋芳專門對社科基金的函評專家做過訪談和相關研究: 2018 年社科基金項目有效申報29,677項,公布立項課題4,506 項,平均立項率為15.2%,比上一年增加217項。首先,項目要通過5位評委“盲評”,即通訊評審,才可進入“會評”。根據往年規定,盲評通過率只有25%左右,會評通過率為50%—60%。 通訊評審時,評審專家須根據國家社科辦提供的評審意見表(見下表) 給每份申請書逐項打分,最高分為10 分,最低分為3 分,然后基于分數綜合決定項目是否“入圍”,即項目是否能夠“出線”,參加“會評”。 (社科基金項目通訊評審意見表) 一、盲評專家的評審策略 盲評專家采用的策略大致可歸為兩類。一類是“一點淘汰法”,即只要不符合他們認定的關鍵標準,課題就被否定;另一類是“比較法”,即對看似同等條件的申請書,專家根據自己制定的優先順序標準進行篩選,優中選優。 有11位受訪專家在首輪評閱時,都采用了“一點淘汰法“。具體涉及的標準主要有:選題新穎度、問題凸顯度和參考文獻質量。 (1)選題新穎度 受訪專家認為,選題是他們獲得對申請書的第一印象。所有受訪專家強調如果選題新穎、前沿,他們就有興趣繼續往下看,而已被研究過、缺乏創新性的選題一般會被直接淘汰。所謂新穎度,絕大多數受訪專家認為是指目前尚未被研究過的問題,或者是對已有研究問題的新解讀,如使用新理論、新方法、新視角、新材料等。 7號受訪專家這樣解釋新穎度:
專家特別指出創新性有三點就足夠了,寫得過多既不現實,也會影響對課題可行性的判斷。 選題不僅要新,還要遵循“需求原則”,即應“學術之需”和“社會之需”,具備理論創新意義和社會應用價值,這是社科基金項目應當遵循的首要原則和基本要求。 例如,10號受訪專家強調:
簡言之,選題不僅要“求新”,更要“求價值”,申請者可以“新題新做”,也可以“舊題新做”、“老題深做”。 (2)問題凸顯度 14名受訪專家都強調如果申請者沒有問題意識,申請書未列出研究問題,就會直接出局。 例如,4號受訪專家強調指出:
對于研究問題,受訪專家通常從“科學性”和“邏輯性”進行細致考察。 所謂科學性,受訪專家認為是指研究問題以科學的理論為指導,以客觀事實為依據。如果問題缺乏理論基礎,會被直接淘汰。 所謂邏輯性,受訪專家認為是指所提研究問題之間的內在聯系。問題之間不僅要有銜接,還要有層次。4名受訪專家強調,提出的研究問題需具體,申請者要洞悉研究問題的實質,分析問題之間的內在聯系,而不是主觀臆定層次。問題只有做到層次分明,才能有條不紊。有專家建議,申請者可提煉出主要研究問題和研究子問題,使研究問題之間的邏輯更加清晰,層次更加分明。 概言之,研究要以理論或事實為依據,以“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為根本任務。研究問題要層次性地展現,做到“主次分明”,客觀反映彼此之間的秩序。 (3)參考文獻質量 有9名受訪專家提到參考文獻質量是重要的篩選標準,能夠反映申請者的知識儲備和對已有研究的掌握程度。根據受訪專家提到的標準,參考文獻出現以下情況課題就有可能被淘汰:參考文獻陳舊,與申請課題相關的國內外重要文獻缺乏,文獻級別低等。 例如,6號受訪專家這樣說道:
這表明參考文獻的時效性、經典性、權威性和全面性都是盲評專家評判課題的重要標準,缺一不可。 在申請書看似同等優秀的條件下,受訪專家采用“質量優先”比較策略。根據訪談數據中主題的出現頻次,受訪專家比較課題的依據主要包括:前期成果質量、研究設計精細度、文獻綜述詳實度、語言規范性等。 (1)前期成果質量 所有受訪專家都強調,和單純的數量相比,前期成果與申請課題的相關性、前期成果的發表級別等更為重要。相關性不僅要求前期成果與申請課題的內容相關,成果之間的相互關聯和承接也十分重要。 3號受訪專家對此進行了解釋:
發表級別反映前期成果的質量,是申請者學術能力的表現形式之一。受訪專家指出國內外主流刊物發表的文章或者知名出版社出版的專著會獲得更高的認可。 7號受訪專家還提到對研究型和綜述型成果的看法:
就成果數量而言,絕大多數受訪專家認為4篇和5篇同等級別的文章并無實質區別,與課題相關的成果數量更為重要。2名受訪專家還提到如果課題特別新穎,即使只有1篇級別不高的成果也會得到認可。 (2)研究設計精細度 研究設計是課題的整體規劃,是開展研究工作的方略。訪談發現,受訪專家一般會從研究的總體設計出發,對研究項目構成部分之間的邏輯性進行細致比較。4名擅長實證研究的受訪專家在談及研究設計時強調指出,研究對象、樣本數量、抽樣策略、數據采集方式、資料分析方法、預期結果等核心要素都應一一論述清楚。 其中,12號受訪專家特別強調在描述研究方法時,需要體現針對性,具體說明使用什么方法解決哪個研究問題:
(3)文獻綜述詳實度 在文獻切題的基礎上,受訪專家強調文獻綜述要對重要的學術流派、學術觀點、爭論焦點、存在問題等進行梳理和歸納,簡單羅列文獻是遠遠不夠的。2名專家特別強調要對前期文獻進行評價,分析前期研究的不足之處,找出研究空白,與前期研究對接。 例如,14號受訪專家這樣說道:
好的文獻綜述應當包含“綜”、“梳”、“述”、“評”,做到“綜中有述”、“述中有評”。申請者須對前期研究以及該領域的新動態、新發展進行全面深入分析,并且提出自己的見解。 (4)語言規范性 受訪專家強調申請書填寫應使用學術語言,做到簡潔、準確和客觀。然而,學術語言并不一定就是晦澀難懂。有10名受訪專家認為,如果申請者能夠用簡潔的語言將意思表達清楚,會取得更好的效果。 例如,1號受訪專家指出:
4號受訪專家說道:
最后,專家還會對申請書的排版、文獻格式、行款格式、錯別字、標點等進行比較來判斷申請者態度是否認真、嚴謹。 例如,3號受訪專家提到:
再如11號受訪專家強調:
二、盲審專家的評審態度 雖然絕大多數受訪專家采用三輪評審制,但他們的評審過程并不完全相同。8 名專家采用“排除法”,按照自己的標準首先淘汰最不符合要求的申請書。3 名通過“擇優法”篩選出優質項目。2 名使用“分類排除法”,按照項目的新穎度將其劃分歸入“高”、“中”、“低”組,然后逐個淘汰。1 名使用“排序法”,根據質量對項目從好到差進行排序。 有12 名受訪者表示他們會查閱相關資料,把問題搞清楚,以防誤判。他們也為自己在這一評審過程中學到新知識而感到高興。至于研究方法,受訪專家指出,有時課題申請者可能對自己采用的方法并不熟悉或者并不擅長,但研究方法無好壞之分,以解決研究問題為根本要務。7 名專家傾向使用混合法,通過多維數據揭示研究問題的不同側面。1 名專家在談及質化法時強調,如果社科基金項目只有一兩個個案作為研究對象,顯然是不夠的。還有2 名專家提及有的申請者對量化法存在錯誤認識,以為研究只要有了數字的裝點就是量化法。 察言觀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