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同類知識歸納 1.民族精神 五四精神 | 憂國憂民、熱愛祖國、積極創新、探素科學的愛國主義精神。 | 紅船精神 | 開天辟地、敢為人先的首創精神;堅定理想、百折不撓的奮斗精神;立黨為公、忠誠為民的奉獻精神。 | 黃埔精神 | 親愛精誠、團結合作、衛國愛民、不怕犧牲的作風:以愛國為核心的精神力量。 | 井網山精神 | 堅定不移的革命信念,堅持黨的絕對領導,密切聯系人民群眾的思想作風,一切從實際出發的思想路線,艱苦奮斗的作風。 | 長征精神 | 不怕艱難險阻、勇往直前、戰勝一切困難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和永不言敗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 | 延安精神 | 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創業精神。 | 抗戰精神 |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情懷;視死如歸、寧死不屈的民族氣節;不畏強暴、血戰到底的英雄氣概百折不撓、堅忍不拔的必勝信念;眾志成城、共御外侮的大局意識。 | 抗美援朝精神 | 保家衛國的愛國主義精神;英勇顧強、舍生忘死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不畏艱難困苦、始終保持高昂士氣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為了人類和平與正義事業而奮斗的國際主義精神。 | “鐵人”精神 | 為國分憂,為民族爭氣的愛國主義精神;寧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忘我精神;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的艱苦奮斗精神;干工作要為油田負責一輩子,經得起子孫萬代檢驗的認真負責精神;不計名利,埋頭苦干的無私奉獻精神。 | 社會主義探索時期的時代精神 | 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奮發圖強、忘我勞動、奉獻為民、勇于創新的精神 | “兩彈一星”精神 | 熱愛祖國、無私奉獻,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大力協同、勇于攀登。 | 載人航天精神 | 特背能吃苦,特別能戰斗,特別能攻關,特別能奉獻。 |
2.思想文化運動 戊戌變法 | 1898年,康有為、梁啟超領導的戊戌變法運動,主張變法圖強、效仿日本建立君主立憲制的資本主義政體,救亡圖存,發展資本主義。結果雖然失敗,但在思想文化方面產生了廣泛而持久的影響,是中國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 | 新文化運動 | 1915年,由資產階級先進知識分子領導的新文化運動,主張抨擊舊道德和舊文化,提倡民主與科學,提倡白話文。動搖了封建道德禮教的統治地位,使中國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與科學的洗禮,是一次偉大的思想解放運動。 | 文藝復興 | 文藝復興目的是建立以人為中心而不是以神為中心的生活哲學。提倡發揚人的個性,追求享受現世生活。是一場反對教會“神權至上”和提倡人文主義的新文化運動,促進了人們思想的大解放。 | 啟蒙運動 | 啟蒙運動以法國為中心,宣傳自由、平等和民主,反對專制,提倡對民眾進行啟蒙教育。它是一場偉大的思想解放運動,為法國大革命作了重要的理論準備。 | 馬克思主義的誕生 | 1848年,《共產黨宣言》的發表標志著馬克思主義的誕生,成為指導國際工人運動的革命理論,開辟了國際工人運動和社會主義運動的新局面。 |
3.中外重要轉型事件 商鞅變法 | (1)經濟轉型:度除井田制,承認士地私有制:獎勵耕織,推動了封建(地主)經濟的發展。 (2)政治轉型:獎勵軍功,確立縣制,強化中央集權,促進了分封制向中央集權制的過渡,并逐漸建立起封建制度。 | 北魏孝文帝改革 | (1)政治轉型:遷都洛陽和移風易俗,促進了北魏政權的封建化進程,促使其由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轉型。 (2)經濟轉型:推行均田制,推動了北魏封建經濟的發展。 | 洋務運動 | (1)經濟轉型:興辦近代軍事、民用工業,開啟了中國近代工業化進程。 (2)教育轉型:興辦近代科技和軍事學堂,深遭留學生等,打破了儒學壟斷數育的局面,揭開了中國近代教育改革的序幕。 | 辛亥革命 | (1)政治轉型:推翻清王朝的反動統治,建立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結東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君主專制制度。 (2)思想轉型:使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極大地推動了中華民族的思想解放。 | 三大改造 | (1)政治轉型:使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在我國建立起來,我國開始進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2)經濟轉型:實現了生產資料私有制向社會主義公有制的轉變。 | 改革開放 | (1)經濟轉型:①廢除人民公社體制,在農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②在城市加快國有企業改革,建立現代企業制度。③改變單一的計劃經濟體制,逐步建立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④實行對外開放政策,建立起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外開放格局。 (2)政治轉型:①平反“文革”時期的冤假錯案,恢復黨的民主集中制,進行撥亂反正。②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與政治協商制度。③提出依法治國,并寫入憲法,形成了以憲法為核心的社會主義法律框架體系。 (3)思想轉型:①打破“左”傾錯誤的束縛,確定了解放思想、開動腦筋、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的指導方針。②形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 | 俄國農奴制改革 | (1)政治轉型:農奴獲得“解放”,成為“自由人”";使俄國走上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是俄國歷史上的重大轉折點。 (2)經濟轉型:促進了俄國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 | 日本明治維新 | (1)政治轉型:①確立了日本近代天皇制政治體制。②使日本走上了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擺脫了淪為半殖民地國家的命運,是日本歷史上的重大轉折點。 (2)經濟轉型:通過“殖產興業”,引進西方先進技術等,建立近代工業,促進了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 (3)社會生活轉型:提倡“文明開化”等,提高了國民的知識水平,促進了生活方式等的西方化。 |
4.中外歷史上的重大改革 (1)資本主義性質的改革 農奴制改革 | 19世紀中期,俄國農奴制嚴重制約了這一時期俄國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1861年,亞歷山大二世頒布廢除農奴制的法令,廢除了農奴制度,推動俄國走上了資本主義的發展道路,是俄國歷史上的一個重要轉折點。 | 明治維新 | 1868年起,明治政府以西方為榜樣,全面改造日本,廢藩置縣,實現中央集權,建立新式軍隊,大力發展近代經濟,提倡“文明開化”。使日本迅速走上了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開始躋身于資本主義強國之列。一次自上而下的資產階級性質的改革,成為日本歷史的重大轉折點。 | 戊戌變法 | 由康有為、梁啟超、譚嗣同等為代表的資產階級維新派發起,目的是救亡圖存,發展資本主義,實行君主立憲制。開啟了中國政治近代化的進程,有利于中國資本主義的發展。是一場自上而下的資產階級改良運動。 | 羅斯福新政 | 1933年3月,羅斯福宣布實施“新政”,采用國家干預手段來扭轉經濟形勢。目的是維護資本主義制度,救治美國經濟。通過加強國家對經濟的大規模干預和指導,增強了政府的宏觀調控能力,對資本主義世界產生了深遠影響。羅斯福新政是資本主義國家內部的改革,并沒有改變社會性質。 |
(2)社會主義性質的改革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改革 | 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以后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逐步在全國推開,隨后改革的浪潮從農村涌向城市,1993年,中共十四屆三中全會指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就是要使市場在國家宏觀調控下對資源配置起基礎性作用。對外開放形成了“經濟特區—沿海開放城市—沿海經濟開放區—內陸”的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外開放格局。 | 新經濟政策 | 1921年春,蘇維埃政府開始實施新經濟政策,以征收糧食稅代替余糧征集制,從蘇俄的國情出發,調動了生產者的積極性,迅速緩解了危機,鞏固了工農聯盟。 | 赫魯曉夫改革 | 1953年,赫魯曉夫上臺執政。赫魯曉夫在批判斯大林個人崇拜的同時,在經濟上進行改革,發動墾荒運動,廣種玉米,實行農產品收購制,改革工業管理體制等。 | 勃列日涅夫改革 | 1964年,勃列日涅夫在經濟上推行“新政策”,要求加速科技進步、完善經濟管理體制和加強經濟刺激。但是,改革的重心仍放在軍事及重工業方面。改革沒有從根本上突破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國民經濟呈現出畸形發展狀態,輕工業產品和新興產業明顯落后。 | 戈爾巴喬夫改革 | 1985年,戈爾巴喬夫擔任蘇聯領導人。開始在經濟領域進行改革,但效果不佳,1988年轉向政治領域改革。戈爾巴喬夫改革使人們思想發生混亂,無政府狀態蔓延,各加盟共和國的分離趨勢隨之加劇。1991年底,蘇聯解體。 |
5.法律文獻 (1)條約類 《南京條約》 | 1842年鴉片戰爭后,清政府同英國簽訂。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
| 《馬關條約》 | 1895年甲午中日戰爭后,清政府同日本簽訂。是繼《南京條約》以來最嚴重的不平等條約,中國的民族危機大大加深。 |
| 《辛丑條約》 | 1901年八國聯軍侵華戰爭后,清政府同西方11國簽訂。是中國近代史上賠款數額最多、主權喪失最嚴重的條約,清政府淪為帝國主義列強統治中國的工具,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
| 《凡爾賽條約》 | 1919年由英法等一戰戰勝國在巴黎和會上簽訂,是對戰敗國德國處置分贓的協議。 | 《九國公約》 | 1922年由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列強在華盛頓會議上簽訂。實際上為美國在亞太地區的擴張提供了方便。 |
(2)法律文獻類 《秦律》 | 商鞅變法時候頒布。積極方面上從法律上維護了新興的封建生產關系,保護了新興地主階級的利益,具有歷史進步性,對維護秦朝的統一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時對后世封建律令的制定產生了重大影響,為中國封建社會法律制度的完備奠定了基礎。但《秦律》過于嚴苛,激化了階級矛盾,是秦朝速亡的重要原因。 |
| 《唐律疏議》 | 唐朝時制訂,是中國現存第一部內容完整的法典,對古代東亞各國的立法產生了重要影響,開創了中國古代法典中法律與歷史結合的先河。 |
| 《定國是詔》 | 是維新變法的施政綱領,標志著戊戌變法(百日維新)的開始。 |
| 《中華民國 臨時約法》 | 1912年由中華民國南京臨時政府頒布。是中國第一部具有資產階級共和國憲法性質的重要文件。 |
| 《中國土地法大綱》 | 1947年頒布,使農村的階級關系和土地占有情況發生了根本性變化,激發了農民革命和生產的積極性,為人民解放戰爭的勝利提供了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 |
| 《中華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 | 1949年頒布,起到了臨時憲法的作用,是中央人民政府的施政綱領。 |
| 《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 | 1950年規定廢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實行農民土地所有制,為土地改革提供了法律依據。 |
|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 1954年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通過并頒布。是我國第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也是我國有史以來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憲法。 |
|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區域自治法》 | 1984年頒布,為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提供了重要的法律保障。 |
|
| 《權利法案》 | 1689年使英國確立起君主立憲制的資產階級統治。 |
| 《獨立宣言》 | 1776年標志著美國的誕生。 |
| 1787年憲法 | 1787年美國憲法。世界上第一部資產階級成文憲法。 |
| 《人權宣言》 | 1789年法國大革命的綱領性文件。宣告了法國資本主義制度的誕生。 |
| 《拿破侖法典》 | 1804年拿破侖執政時期頒布。第一部真正意義上的資產階級民法典。 |
| 《共產黨宣言》 | 1848年無產階級的革命綱領。馬克思主義誕生的標志。 |
| 《解放黑人 奴隸宣言》 | 1862年林肯在南北戰爭時期頒布。廢除了南方叛亂地區的奴隸制,扭轉了美國內戰的局勢。 |
| 《國家工業復興法》 | 1933年羅斯福新政期間簽署的重要法律文獻。加強了政府對經濟的調控,開創了政府對經濟全面干預的先河。 |
| 《聯合國家宣言》 | 1942年由中、蘇、美、英等26個國家代表共同簽署。標志著世界反法西斯聯盟的正式形成,加速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 |
| 蘇聯新憲法 | 1936年頒布,宣告了社會主義制度的確立,鏟除了人剝削人的現象;標志著斯大林創建的政治經濟體制(蘇聯模式)的形成。 |
6.三次科技革命 項目 | 第一次工業革命 (蒸汽革命) | 第二次工業革命 (電力革命) | 第三次科技革命 (信息技術革命) | 時間 | 18世紀60年代—19世紀中期(英國)。 | 19世紀六七十年代—19世紀末20世紀初。 | 20世紀四五十年代至今。 | 標志 | 蒸汽機的改進與廣泛應用。 | 電力的廣泛應用。 | 原子能、電子計算機、空間技術的廣泛應用。 | 領先國家 | 英國。 | 美國、德國。 | 美國。 | 主要成就 | (1)棉紡織業:哈格里夫斯的珍妮機;瓦特改進蒸汽機。 (2)交通運輸業:1807年富爾頓發明汽船;1814年斯蒂芬森研制成第一輛蒸汽機車試運行成功,1825年他研制的“旅行者號”蒸汽機車試車成功。 (3)冶金、采礦業:采用機器生產和蒸汽做動力。 | (1)電的發明與應用:伏打電堆、發電機、電動機、電話、無線電報、電燈等。 (2)內燃機和新交通工具的創制:卡爾·本茨制造出內燃機驅動的汽車、萊特兄弟發明飛機。 (3)化學工業和新材料的應用:諾貝爾發明了現代炸藥和無煙炸藥;海厄特發明賽璐珞的制造技術;現代塑料工業誕生。 | 以原子能技術、航天技術、電子計算機的應用為代表,最具有跨時代意義的成就石電子計算機的迅速發展和廣泛應用,電子計算機是現代信息技術應用的核心。 | 進入時代 | “蒸汽時代”。 | “電氣時代”“鋼鐵時代”。 | 信息時代。 | 交通工具 | 汽船(輪船)、火車。 | 汽車、飛機。 | —— | 特點 | (1)首先發生在英國,其他國家進程相對緩慢。 (2)許多技術發明都來源于工匠的實踐經驗,科學與技術尚未真正結合。 (3)主要側重于輕工業部門。 | (1)科技開始與工業生產緊密結合。 (2)西方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同時發生。有些國家(日、俄)兩次工業革命交替進行。 (3)成就主要集中在重工業部門。 | (1)科技對生產的推動力加大,科技轉化為直接生產力的速度加快。(與前兩次相比最大的不同點) (2)科學技術在各個領域之間相互滲透、相互促進。 (3)新技術成為社會生產力中最活躍的因素。 |
| 對世界格局 | 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初步形成;西方先進,東方落后,東方從屬于西方。 | 英國霸主地位開始動搖;世界經濟政治發展不平衡加劇,是一戰爆發的根本原因;資本主義世界市場最終形成。 | 以歐洲為中心的世界格局被美蘇兩極格局所取代;世界政治格局多極化、經濟全球化發展。 | 對社會生活 | 推動了交通運輸工具的進步,帶來一系列環境污染問題。 | (1)積極:擴大了人們的活動范圍,電力成為不可或缺的能源。 (2)消極:工業污染加重,自然資源遭到毀滅性破壞,城市中出現了嚴重的貧富分化,犯罪活動猖獗。 | (1)積極:實現了網上交友、網上購物、網上營銷、網上行政、網上教育等。 (2)消極:一些網絡垃圾信息嚴重危害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及社會治安,人際交往等方面能力的弱化。 | 對中國 | (1)政治:英國發動兩次鴉片戰爭,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2)經濟:使中國的自然經濟開始瓦解,近代工業產生,逐漸被卷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 (3)思想:一些先進的知識分子開始學習西方的科學技術。 | (1)政治: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進入到帝國主義階段,中國的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2)經濟:列強的侵略方式由商品輸出為主轉為資本輸出為主,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受到沉重打擊。 (3)思想:民族資產階級發起維新變法運動,由向西方學習軍事技術轉為學習政治制度。 | (1)帶來了經濟全球化,為我國參與國際競爭提供了良好的機遇,推動了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 (2)由于我國工業基礎相對薄弱,科技、教育水平較低,增加了我國在國際競爭中的難度。 (3)科學技術的發展給中國帶來了環境污染等一系列社會問題。 |
7.國際會議 巴黎和會 | 1919年1月,戰勝的協約國集團在巴黎凡爾賽宮召開會議,討論對戰敗國主要是德國的和約問題,和會簽訂了《凡爾賽條約》。協約國與其他戰敗國簽訂的和約與《凡爾賽條約》一起構成了凡爾賽體系,確立了戰勝國在歐洲、西亞和非洲的國際“新秩序”。這一體系對戰敗國的處理極為苛刻,并沒有從根本上解決戰勝國和戰敗國之間的矛盾,從而為第二次世界大戰埋下了禍根。 | 華盛頓會議 | 1921年,美、法、英等9國在華盛頓舉行會議,簽署了《九國公約》等條約。華盛頓會議是巴黎和會的繼續,它重新調整和確立了戰勝國在東亞和太平洋地區的關系。在這兩個會議的基礎上,戰后國際新秩序得以重建,形成了“凡爾賽—華盛頓體系”。 | 慕尼黑會議 | 1938年9月,英、法、德、意四國首腦在德國的慕尼黑開會,簽訂協定,強行把捷克斯洛伐克的蘇臺德地區割讓給德國。將“綏靖政策”推向頂峰,使法西斯國家得寸進尺,世界瀕臨戰爭的邊緣。 | 雅爾塔會議 | 1945年2月,羅斯福、丘吉爾、斯大林在雅爾塔召開會議。會議決定徹底消滅德國法西斯主義,戰后德國由美、英、蘇等國分區占領。戰后成立聯合國。蘇聯承諾在歐洲戰事結束后3個月內,參加對日作戰。 | 波茨坦會議 | 1945年7月,美、英、蘇三國首腦在波茨坦會晤,發表敦促日本投降的《波茨坦公告》。 | 萬隆會議 | 1955年4月,在印度尼西亞的萬隆,亞洲、非洲29個國家和地區的代表舉行了第一次亞非會議,會議通過了和平相處、友好合作的十項原則。體現了亞非國家和地區團結合作、友好相處,共同反對帝國主義和殖民主義,爭取和鞏固民族獨立,保衛世界和平的“萬隆精神”。發展中國家作為一支新興獨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國際舞臺。 |
8.國際組織及區域性國際組織 國際聯盟 | 1920年1月在日內瓦正式成立,1946年宣告解散。它的宗旨是“促進國際合作,保證國際的和平與安全”,是英、法操縱下維護凡爾賽體系的工具。 | 世界反法西斯聯盟 | 1942年1月,美、英、蘇、中等26個國家代表在華盛頓簽署《聯合國家宣言》,標志著世界反法西斯聯盟的正式形成,增強了反法西斯的力量,為最終打敗法西斯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成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的根本保障,并為戰后聯合國的成立奠定了基礎。 | 聯合國 | 1945年10月正式成立。是人類構建世界和平的成果,也是當今世界影響最大的國際組織,在維護國際和平與安全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 | 北約 | 1949年,美、英、法等12個國家在華盛頓成立“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簡稱“北約”,使歐洲成為美國防御的最前線。 | 華約 | 1955年,蘇聯同東歐7個社會主義國家成立“華沙條約組織”,簡稱“華約”,1991年蘇聯解體,華約解散。 | 歐洲共同體 | 20世紀50年代初,法國和聯邦德國等六國組建歐洲煤鋼共同體。1958年,六國又建立了歐洲經濟共同體和歐洲原子能共同體。1967年,這3個組織合并為歐洲共同體。促進了西歐國家經濟發展和國際地位的提高,歐盟的組成大大加快了歐洲一體化進程。 | 歐洲聯盟 | 1993年,大部分西歐國家在歐共體的基礎上組成歐洲聯盟,大大加快了歐洲一體化的進程。 | 亞太經合組織 | 成立于1989年,以促進亞太地區的經濟交往、發展和加強開放的多邊貿易體系,減少成員國間的貿易壁壘為目標,意在促進本地區的經濟發展,協調成員國間經濟利益等,推動了本地區經濟的發展。 | 世界貿易組織 | 1995年1月1日成立,其宗旨是以非歧視性、開放、公平為原則,促進全球貿易和經濟發展,保證就業、收入與需求的增長,提高人類生活水平。促進了全球貿易和世界經濟的發展。 | 上海合作組織 | 2001年,中國、俄羅斯、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和烏茲別克斯坦六國元首,在上海簽署《上海合作組織成立宣言》,宣告上海合作組織誕生。進一步加強了中國與周邊國家的聯系,對維護國際及地區安全穩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
二.重點知識歸納 (一)世界之最 1.中國史 (1)中國境內目前已確認的最早的古人類——元謀人,距今約170萬年。 (2)中國有文字可考的歷史,是從商朝開始的。商朝的“甲骨文”已是相當成熟的文字,我們今天的文字就是從甲骨文發展來的。 (3)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王朝——夏朝。標志著中國早期國家的產生。(4)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國家——秦。 (5)春秋時期第一個霸主——齊桓公。 (6)戰國時期變法最徹底的是商鞅。 (7)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農民大起義——陳勝、吳廣起義。(8)中國道家學派的創始人——春秋后期的老子;儒家學派的創始人——春秋后期的孔子;墨家思想的創始人——戰國時期的墨子。 (9)中國古代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西漢司馬遷著。 (10)中國現存的第一部完整的農書——北朝賈思勰的《齊民要術》。 (11)中國最早的資本主義萌芽——明朝中期,江浙一帶。 (12)中俄雙方簽訂的第一個邊界條約《尼布楚條約》,1689年簽訂。 (13)世界上最早的指南儀器——戰國時期的“司南”,北宋時期指南針應用于航海。 (14)世界上最早發明紙的國家——中國。大約始于西漢初,東漢時期蔡倫又改進了造紙技術。 (15)印刷術的發明者——北宋的畢升。 (16)世界上最早的紙幣——北宋前期出現的交子。 (17)世界上發現的最大青銅器——商朝后期制造的司母戊大方鼎。 (18)世界上第一次把圓周率精確地推算到小數點以后第七位的人——南朝的祖沖之。 (19)近代中國“開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林則徐。 (20)近代中國第一個不平等條約——中英《南京條約》(1842年)。 (21)近代中國割地最多的條約——中俄《璦琿條約》。 (22)近代中國賠款數量最多的條約——《辛丑條約》。 (23)洋務派創辦的第一個軍事工業——安慶內軍械所。 (24)洋務派創辦的近代最大的軍事工業——江南制造總局。 (25)洋務派創辦的第一個民用企業——上海輪船招商局。 (26)中國第一個近代化鋼鐵工業企業——漢陽鐵廠。 (27)洋務派創辦的第一所新式學堂——京師同文館。 (28)近代中國第一所國家建立的最高學府——京師大學堂(1898年)。 (29)近代中國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戊戌變法。 (30)中國第一個統一的資產階級革命政黨——中國同盟會。 (31)二十世紀中國歷史上的第一次巨變——辛亥革命(1911年)。 (32)第一個在中國舉起社會主義大旗的人——李大釗。 (33)打響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統治的第一槍——南昌起義(1927年)。 (34)中國共產黨創立的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井岡山革命根據地。 (35)中國工農紅軍創建的第一支隊伍——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 (36)近代以來中國第一次取得完全勝利的反侵略戰爭——抗日戰爭。 (37)新中國第一輛國產汽車的生產地——長春第一汽車制造廠。 (38)新中國第一個機床制造廠——沈陽第一機床廠。 (39)新中國第一部具有社會主義性質的憲法——1954年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五四憲法”)。 (40)中國人民解放軍的第一支海軍——華東軍區海軍(1949年9月)。 (41)第一個與我國正式建立外交關系的國家——蘇聯。 (42)中國成功發射的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1號”(1970年)。 (43)1964年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 (44)第一個訪問中國的美國總統——尼克松(1972年訪華)。 2.世界史 (1)世界迄今已知的第一部比較完整的成文法典——《漢謨拉比法典》。 (2)世界上第一個地跨歐、亞、非三大洲的帝國——亞歷山大帝國。 (3)古代奴隸制民主政治發展的最高峰——雅典的伯里克利執政時期。 (4)最早出現資本主義萌芽的國家——意大利。 (5)第一位發現美洲新大陸的航海家——哥倫布。 (6)第一位發現通往東方航路的航海家——達·伽馬。 (7)首次(第一次)完成環球旅行的船隊——麥哲倫船隊。 (8)美洲第一個獨立的國家——美國。 (9)美國歷史上第一任總統——華盛頓。 (10)世界歷史上規模最大的資產階級革命——法國大革命。 (11)最早進行和完成工業革命的國家——英國。 (12)第一輛以蒸汽為動力的火車機車的發明者——英國工程師斯蒂芬森。 (13)最早進行殖民擴張和殖民掠奪的國家——西班牙和葡萄牙。 (14)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國家——英國(“日不落帝國”)。 (15)世界上第一次群眾性、政治性的無產階級革命運動——英國的憲章運動。 (16)近代歷史上建立的第一個無產階級政權——巴黎公社。 (17)人類歷史上第一次規模空前的戰爭——第一次世界大戰。 (18)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最殘酷的戰役——凡爾登戰役。 (19)世界歷史上第一次獲得勝利的社會主義革命——俄國十月革命。 (20)世界上建立的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蘇維埃俄國。 (21)二戰前最早建立法西斯專政的國家——意大利。 (22)迄今世界歷史上爆發最大的經濟危機——1929—1933年經濟危機。 (23)人類歷史上迄今規模最大的一次戰爭——第二次世界大戰。 (24)當今世界上最大的經濟體——歐盟(1993年)。 (二)中外歷史上的標志性、轉折性事件 1.中國史 (1)秦朝建立:標志著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國家建立。 (2)公元前60年,設立西域都護:標志著中央政權最早開始對新疆地區的管轄。 (3)元朝設置宣政院:標志著西藏地區正式成為中央政府直接管轄的行政區域。 (4)元朝設澎湖巡檢司:標志著臺灣地區開始歸屬中央政府管轄。 (5)1840—1842年,鴉片戰爭:標志著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 (6)19世紀60年代,洋務運動的開展:標志著中國近代化開始。 (7)1895年甲午中日戰爭中,北洋艦隊全軍覆沒:標志著洋務運動的破產。 (8)1901年,《辛丑條約》的簽訂:標志著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9)1911年,辛亥革命的成功:標志著中國歷史上延續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結束。 (10)1919年,五四運動爆發:標志著無產階級開始登上政治舞臺,是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 (11)1921年7月,中共一大召開:標志著中國共產黨的誕生,是中國歷史上開天辟地的大事。 (12)1928年,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建立:標志著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革命道路的開辟。 (13)1931年,九一八事變:成為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起點,揭開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序幕。 (14)1935年,遵義會議召開:挽救了黨、挽救了紅軍、挽救了革命,是黨的歷史上生死攸關的轉折點。標志著黨從幼年走向成熟。 (15)1936年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標志著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初步形成。 (16)1937年,盧溝橋事變(七七事變):標志著中國全民族抗戰的開始。 (17)1946年6月,國民黨全力圍攻中原解放區:標志著全面內戰爆發。 (18)1947年夏,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揭開了人民解放軍戰略進攻的序幕。 (19)1949年4月,人民解放軍占領南京:標志著延續了22年的國民黨政權覆滅。 (20)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標志著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取得勝利,半殖民地半封建時代結束。 (21)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標志著祖國大陸獲得統一。 (22)1952年底,土地改革的完成:標志著我國結束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地主階級被消滅。 (23) 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標志著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在我國建立起來,我國從此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24)1957年,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完成:標志著我國開始改變工業落后的面貌,向社會主義工業化道路邁進。 (25)1976年10月,“四人幫”被粉碎:標志著“文化大革命”結束。 (26)1978年底,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標志著我國進入改革開放新時期。 2.世界史 (1)15世紀新航路的開辟開始:標志著世界各地開始連成一個整體,殖民主義擴張開始。 (2)18世紀60年代,哈格里夫斯發明珍妮機:標志著第一次工業革命開始。 (3)蒸汽機的改進和廣泛應用:是第一次工業革命的重要標志。 (4)電力的廣泛應用:是第二次工業革命的重要標志。 (5)1848年,《共產黨宣言》的發表:標志著馬克思主義的誕生。 (6)1914年7月,奧匈帝國向塞爾維亞宣戰:標志著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 (7)1939年9月1日,德國突襲波蘭,9月3日,英法對德宣戰:標志著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 (8)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襲珍珠港:標志著第二次世界大戰達到最大規模。 (9)1942年1月1日,《聯合國家宣言》的發表:標志著世界反法西斯聯盟的正式形成。 (10)1943年2月,斯大林格勒戰役的勝利: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重要轉折點。 (11)1944年6月,諾曼底登陸:標志著歐洲第二戰場的開辟。 (12)1945年5月8日,德國簽署投降書:標志著第二次世界大戰歐洲戰場結束。 (13)1945年9月2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標志著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 (14)1947年,杜魯門主義的出臺:標志著美蘇長達半個多世紀的冷戰開始。 (15)1990年,納米比亞的獨立:標志著帝國主義在非洲的殖民體系徹底崩潰。 (16)1991年,蘇聯解體:標志著冷戰結束。(兩極格局和雅爾塔體系瓦解) (17)互聯網在全球迅速普及,標志著人類進入信息時代。 來源:網絡。本文版權歸原創作者所有。若侵聯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