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城遠望白茫茫,疊嶂層巒接大荒。 風動雄關鳴號角,云穿雉堞閃刀槍。 戎防固有山川險,治國尤難德政揚。 今日升平和百族,再無禍患起蕭墻。 因工作需要,無數(shù)次來往太原與大同,無數(shù)次經(jīng)過雁門關 ,又無數(shù)次與它擦肩而過。今年仲冬終于站在雁門關下?!疤煜戮湃?,雁門第一”,相傳春秋戰(zhàn)國時因此地山高峰險,兩高峰對峙,恰如天然居門,大雁出入南北,口銜蘆葉,盤旋半晌,葉落方可過關。故而《水經(jīng)注》上說:“雁門之水,出雁門之山,雁出其間,筆者曾有七絕七首記之,選其一其文如下:“衰草茫茫霜色寒,黃云連際戍關漫。衡陽不管回腸碎,空乏暮商雁影殘?!?/strong>雁門關的修筑始于戰(zhàn)國,趙武靈王在設雁門郡,后雁門郡南遷,此處便修關筑隘,屯兵句注,以為要塞。 雁門關位于山西省北部代縣,恒山余脈的句注山上,大運高速新廣武段處,過新廣武七八公里,沿左側(cè)一條山路走不遠,有一個十幾戶人家的小村,叫雁門關村,村子的后面便是雁門關。此村子民風極為強悍,一條長板凳橫臥小村北口,旁邊立一木柱,柱上掛一塊木牌,牌上黑筆涂鴉五個大字“進山費十元”,前進幾十米,又一長板凳橫臥路當中,“參觀費十元”。交費后,便進入雁門關小北門了,門上有傅山先生手書的一副驛聯(lián)“三邊要沖無雙地,九塞尊從第一關”,道出了雁門關在中國歷史的重要地位。 進入關城,順路走便是雁門關的東門和西門,西門叫“地利”,東門叫“天險”。小北門上有“雁門關”三字。西門樓原有“楊六郎廟”,現(xiàn)已無存。只有東門樓高聳入云,與萬山叢中顯出名關的威嚴。據(jù)導游介紹雁門關的三座城樓與關內(nèi)兵營、衙門、火神廟均焚毀于日寇之手,現(xiàn)今所見建筑均為后仿建。唯一真實的是關下的石板路被歷代將士、兵車、馬蹄磨出的坑洼轍印痕跡是那么的醒目。 雁門關東門外原有李牧祠,即“武安君廟”。后改為靖邊寺或鎮(zhèn)邊寺。就遺址來看原廟規(guī)模著實不小,建筑物均已蕩然無存,唯留下一對石質(zhì)旗桿、一對石獅、石砌的臺階、石頭壘就的房基、和幾通石碑仍見當年寺廟的氣派。一通異常厚重石碑立于靠關城的廢墟上,斑駁斑駁的文字記載著李牧的輝煌戰(zhàn)績。 雁門關有兩通道,西徑和東徑,各通南北。據(jù)導游介紹宋以前西徑重于東徑,此時西徑關稱雁門關;其后,東徑重于西徑,東徑又稱雁門關,一直延續(xù)至今。宋以前的雁門關-西徑關,據(jù)雁門關(東徑)西十幾里,俗稱鐵裹關又名鐵戈門,建在句注山制高點上,左右峭壁對峙,易守難攻。由于年久失修,風雪相侵,現(xiàn)在車馬難行。 雁門關兩關,兩千多年來,上演過許多群雄逐鹿,悲歡離合的歷史大劇,趙國李牧,長期駐守雁門關,曾大破匈奴十萬精兵、漢高祖劉邦親率漢軍三十萬出雁門,反擊匈奴,被困大同白登山、四大美女“落雁”王昭君揮淚出雁門,遠嫁匈奴、北宋“楊無敵”楊繼業(yè)曾馳騁于雁門關外,幾敗遼軍,一門忠烈,血染沙場。如今的雁門關烽火早已熄滅,站立雁門關頭,憑吊這座千年古關,豈能無詩感而慨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