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的心里,都必須得敬畏點什么。 比如鬼神。 比如天道好輪回蒼天饒過誰。 比如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 1 越是實誠的人,越是顯得虔誠,就像越是那些深陷貧困的人,面對信仰會更加投入真情。 無論現在還是過去,不論本國還是國外。 虔誠的心,不會因為貧窮的面貌而變得困窘。 在法朗士的短篇小說《圣母的雜耍藝人》中,為我們塑造了這樣一個虔誠的形象,雜耍藝人巴貝。 正是因為他的虔誠他得到了兩次寶貴的機遇,因此而改變了自己的命運。 第一次,因為他對自己職業的虔誠,對工作作出了最正確的回答,而讓他取得了他人都羨慕的另一份職業:修士。 在面對修士對他的問題時,巴貝首先對自己現在從事的職業,作了完美的回答: “假如能靠著賣藝能吃飽肚子的話,那它就是世界上最好的職業了。” 他沒有因為修士對他帶有一點兒蔑視,稱呼他為“馬戲團的小丑”而自輕自賤。 當他聽到那個修士對他的反駁的話,也并沒有因此而作出什么激烈的反應。 在當時那個時代,修士說的是非常在理的話,既然如此,又何必為此而得罪萍水相逢之人呢? 大家聽聽巴貝的第二個回答: “神甫,我承認我說錯話了。我做的事完全不能與您的相比。盡管在鼻尖上頂著一根棍子,既要讓棍子上的硬幣不掉下來,還要同時跳舞,很有價值,但它仍然無法與您做的事相比。神甫,我很希望像您一樣,天天唱日經課,特別是唱到圣潔的圣母,我對她特別崇敬。我愿意心甘情愿地放棄我的絕技,來過修士神圣的生活。” 首先強調自己的職業也是很有價值的,接著以此肯定修士的價值更高,變相對侍奉圣母的修士進行了恭敬,最后表達了自己的心愿:如果能夠像你們一樣做一個修士,可以放棄現在的絕技。 巴貝完善又完美的回答,因此而感動了與他談話的那個修士,正好他是某個修道院的院長,便許了巴貝的愿望,讓他成為了一句光榮的修士。 2 巴貝的回答,非常淳樸,越是這樣質樸的言語,反而才會越能打動他人。 如果巴貝或巧言令色,或生硬古板,他和那個修道院院長的談話一定會不歡而散的。 除了兩個自找閑氣,更不會讓巴貝取得修士這個崇高的職業。 也許,正是因為巴貝的內心充滿虔誠,才讓他做出了圓滿的回答。 這些沒有虛偽的話語,主要來自于在三個方面: 一是對自己從事職業的虔誠,二是對修士這個職業的尊崇,二是對圣母的崇敬。 或許正是感受到巴貝的真誠,所以才會讓院長收留巴貝,讓他也成為一名人人都羨慕的高貴的修士。 3 那么,巴貝對于圣母是不是真心侍奉呢? 法朗士沒有讓我們失望,繼續為我們講述著巴貝真正的虔誠。 也是因為這第二次的具體行為,讓原本身為雜耍藝人的巴貝,一生都開始顯露與眾不同的光輝。 4 巴貝跟隨院長來到修道院之后,發現“在那座修道院里,修士們爭先恐后的表現自己對圣母的崇敬,每個人都使出全部的才能和本領來奉獻她。” 有人為圣母繪畫,有人為圣母雕塑,有人為圣母寫詩…… 凡是可以表達對圣母的崇敬的藝術,都會出現在這個修道院中,用心表達修士們內心深處的虔誠之意。 看到這些修士的表現,原本出身于低微之處的巴貝,感到了焦慮。 因為他不知自己應該用什么方式,來表達自己對圣母的虔誠。 后來,他想通了,于是采取了行動。 他想到一個笨辦法,也是最適當的辦法:每天在圣母像面前,表演雜耍。 他很用心,用他對上一個職業的虔誠來面對現在職業上的虔誠。 因他表達出了自己的尊崇,所以還獲得了圣母對他的親睞。 畫面很簡單,故事似乎也非常的簡陋。 但為天上的圣母所感知的虔誠,卻往往出自于很多人看不起的淤泥之中。 而那些白天看上去很虔誠的高貴之輩,當黑夜來臨的時候,卻卸下了自己偽裝,露出了并不虔誠的另一面。 原來,在這個世界上,那些所謂的恭敬和真誠就像幼苗,一直是長在看上去十分貧瘠的土地上。 5 就像艷麗的彼岸花,總是綻放在黃泉池畔。 在法朗士的筆下,雜耍藝人巴貝的好運并非來自于狡詐,反而是來自于他顯得有些笨拙的表達方式。 或許正像教誨的那樣:不是不報,時候未到? 抬頭望望青天,啞然無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