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門地高者,可畏不可恃。可畏者,立身行己,一事有墜先訓,則罪大于他人。 立身以孝弟(悌)為基,以恭默為本,以畏怯為務,以勤儉為法,以交結為末事,以氣義為兇人。 河東柳氏,是中國古代著名的世家大族。自秦末柳安遷入山西后,從兩漢至魏晉南北朝,因其家學為世人所推重,門戶日益興盛。到了唐代,柳氏人才輩出,涌現(xiàn)出諸多著名人物,如高宗朝宰相柳奭、著名政治家柳公綽、書法大家柳公權、杰出文學家柳宗元、修撰《國史》的唐代史學大家柳芳、散文家柳冕等。 這些歷代相傳的豐厚家學成就,使河東柳氏獲得了很高的成就和社會地位。豐厚的家學背后必有良好的家風,河東柳氏在代代相傳基礎上,形成了遵循禮儀、強調孝義、清廉忠正、耿介敢諫的家風。柳氏子弟即使身居高官,依然遵從祖訓、嚴于律己,重視對族人、子弟的教育,其中有代表性的,是唐朝中期的柳公綽至其孫柳玭這一宗支。后來,柳玭撰寫了著名家訓《誡子弟書》,體現(xiàn)了柳氏家風的風范。 修己立身 家風醇厚 柳玭所處的時代,正是黃巢起義前后的唐朝末年,當時朝政混亂,世風日下。很多世家子弟憑借權勢為所欲為。出身于高官世家的柳玭對此深感憂慮,專門撰寫《誡子弟書》,告誡子孫后代不要依仗門第高貴而驕奢淫逸、胡作非為,要繼承、發(fā)揚柳家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家風,把自己培養(yǎng)成品德高尚的人。 在這部家訓的開篇,柳玭就一針見血地指出:“夫門地高者,可畏不可恃。可畏者,立身行己,一事有墜先訓,則罪大于他人。”,也就是說,生于高門著姓的人,應該時刻提醒自己要有敬畏之心,千萬不能倚仗自己的出身肆意而為、有恃無恐。為什么要有敬畏之心?是因為高門子弟如果立身行事違背了先祖的訓誡,那么危害要比普通人大得多。為什么出身不可倚仗?是因為門第高會導致子弟驕橫自大、盛氣凌人,而家族鼎盛,必然會招致別人的嫉妒,就算是有真才實學和美德,別人也未必相信,如果犯了哪怕很小的錯誤,別人也會指責。所以,“承世胄者,修己不得不懇,為學不得不堅”。 柳玭的這番教導,主要受益于其先祖家風。《舊唐書》說:“初公綽理家甚嚴,子弟克稟誡訓,言家法者,世稱柳氏云。” 柳公綽凡事總是身先為范。入仕之初,他被任命為渭南縣(今屬陜西)縣尉,當時正值荒年,莊稼歉收,柳公綽每頓飯都不超過一碗,直到年成好了,才恢復正常飯量。后來,柳公綽出任京師最高地方長官京兆尹,在沒有上朝的日子里,就在自己讀書的小齋里處理私事、接待賓客,與兄弟們一起用餐。天黑之后,柳公綽就召一名子弟進小齋來,在燭光中親自領著他讀經(jīng)史,講居家和做官的道理。這樣做了二十多年,從來沒有間斷。 柳玭的祖母韓氏,是宰相韓休的曾孫女。嫁到柳家以后,她摒棄那些綾羅錦繡的衣服,一概不肯穿著。她曾將苦參、黃連、熊膽做成丸藥,讓兒子們在晚上讀書時含在口里以驅除睡意,激勵他們勤奮讀書。《幼學瓊林》一書中說:“和丸教子,仲郢母之賢”,贊揚的就是這件事。 柳玭的父親柳仲郢多次擔任地方最高長官,辦公之余從不沉湎逸樂,而是不舍晝夜,布卷讀書。生活非常樸素節(jié)儉,馬廄里沒有駿馬,衣服也不熏香,與當時達官顯貴的做派形成鮮明對比。柳氏世代為官,但柳氏家族成員能夠做到修己立身,從沒有誰因門第高貴而肆意妄為。 蒞官潔己 剛直無私 在家訓中,柳玭專門強調居官之道:“蒞官則潔己省事”。他還說,做官一定要廉潔奉公,不要開浪費之端。做官的俸祿雖然不多,但那都是民脂民膏,不可小看。刑罰固然是官員的權力,但不可以因自己氣量狹小而恣意妄為。 作為世代簪纓的官宦門第,柳氏還具有直言敢諫的家風。唐憲宗時期,皇帝頻繁游獵,銳意用兵,柳公綽獻上《太醫(yī)箴》進行諷諫,憲宗深受觸動。后來唐朝中央政府出兵征討河北藩鎮(zhèn),朝令夕改,驛馬相望。柳公綽進諫指出問題的嚴重性:自從對河北用兵以來,朝廷的差使繁多,而驛站設施不足,驛馬缺少。同時,使者的行李和人數(shù)都沒有限制,穿紅色和紫色官服的使者,要征用二三十匹驛馬;穿黃色和綠色官服的使者,征用的驛馬不下十匹、五匹。驛站的小吏還不能檢查他們的證件,只要他們張口,就必須提供給他們。驛馬征完了,就搶民間的馬匹……他建議確定一個限額,朝廷采納了他的意見,調整了官差的標準,驛站才松了一口氣。 柳公綽之弟柳公權于唐穆宗、敬宗、文宗三朝官居侍書。有一次穆宗問柳公權書法怎樣才能達到“盡善”的境界,柳公權答道:“用筆在心,心正則筆正”,穆宗面色改變,知道他是在諷諫自己,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筆諫”。 柳仲郢為官時,也是頻頻進諫,甚至不懼殺身之禍,當時執(zhí)政的重臣李德裕就非常敬重他的無私與剛直。唐武宗修筑望仙臺,他連續(xù)上疏勸諫,皇帝終于向他承認了自己的錯誤。 柳玭在多年的為官經(jīng)歷中,一直保持清廉正直、謙遜和順的作風,在史書上留下了“直清有父風”的美譽。 謙恭謹慎 力戒惡習 柳玭說,我從小就聽先輩講授家訓,談論家法,“立身以孝弟(悌)為基,以恭默為本,以畏怯為務,以勤儉為法,以交結為末事,以氣義為兇人”。這段話總結了柳氏家訓的原則,即孝順父母、友愛兄弟,是立身處世的基礎;以謙恭有禮、不亂議論為立身處世的根本;時時懷敬畏之心,小心謹慎,勤懇節(jié)儉。不搞拉幫結派、意氣用事那一套。他還說,“百行備,疑身之未周;三緘密,慮言之或失”。意思是說,即使是各方面都已經(jīng)做得很好,也要時刻警醒自己是否還有不周到的地方。即使是再三謹言慎行,也還要時時提醒自己是否有失言之處。 柳玭還在家訓中指出,有五種惡習會敗壞名聲、招致災禍、玷辱先人、敗壞門庭,一定要特別注意:一是追求安逸,不愿淡泊名利。二是不學無術,自己沒有學問,還嫉妒學問高深的人。三是厭惡比自己強的人,喜歡諂媚自己的人,聽到別人的好事,就產(chǎn)生嫉妒的心理,聽到別人的壞事,就到處宣揚。四是好逸惡勞,嗜酒貪杯,覺得勤勉做事非常低俗。五是官迷心竅,巴結權貴一心升官。他認為,這些陋習比毒瘡的危害更大。毒瘡尚可用藥物治療,而一旦染上陋習,請醫(yī)師醫(yī)治都是無能為力的。他告誡子孫,前賢的訓誡和近人的覆轍,都清清楚楚地記載著,你們要牢牢記住,引以為戒。 河東柳氏嚴格治家,形成了醇厚的家風,成就了一批杰出人物,他們的家風家訓也被人稱頌。柳玭的祖父柳公綽曾任刑部尚書、兵部尚書;柳玭的父親柳仲郢入仕后,在重臣牛僧孺手下為官,他處處以其父為楷模行事,牛僧孺感嘆道:“如果不是歷代道德教化,怎能達到這樣的境界”;柳玭本人則擔任過吏部侍郎、御史大夫、瀘州刺史等官職,都享有清廉忠正的名譽。 卜憲群點評 家族是中國古代社會的細胞。家族的盛衰與家族中的家庭或個人在政治、社會上的沉浮密切相關。自秦漢以后,由于中央集權官僚制的完善,影響家族盛衰的關鍵已不再是血緣,個人的品格、能力和優(yōu)良的家風,逐漸成為維持門第不衰的主要因素。 鑒史可知,無數(shù)的高官因缺乏良好的家風和個人的人品修養(yǎng)而折戟沉沙,家族也因此灰飛煙滅。如秦統(tǒng)一后的第一任丞相李斯,才學通達,但在私欲的驅使下與內臣趙高勾結,篡改秦始皇遺詔,最后落得“夷三族”的下場。臨死前他對同刑的兒子感嘆:“吾欲與若復牽黃犬,俱出上蔡東門逐狡兔,豈可得乎!”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高官厚爵的人際轉換、代際轉換、族際轉換教育了一個個家族:要想維持家族長盛不衰,爵祿蟬聯(lián),就必須懂得“盛極自損”的規(guī)律。要避免這個規(guī)律發(fā)生在自己身上就必須明白“止足為貴”“持盈畏滿”的道理。河東柳氏家族懂得這個道理:他們世代以敬畏的態(tài)度對待自己的地位,絕不自恃;他們知道自己的一言一行更具有表率作用,從不敢半點怠慢。也正是柳氏世代秉持修己律身、剛直無私、謙恭謹慎的家風,不僅使他們家族在那個動蕩的時代安身立命,也留下了千古美名! 卜憲群: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所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