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鼓鳴響精神振,小車起舞展鄉情 容城縣南文營村花會考察手記 文/齊易 中央音樂學院的在讀博士楊屹因為被嚴寒的天氣凍的患了感冒,在1月2日上午提前返回了北京。考察團隊只剩下了資料攝錄班底的4個人和中國藝術研究院的張月,人手有些不夠用了。 2日的考察項目是大河鎮南文營村的花會。南文營村在容城縣城東約7.5公里處,這是一個有2000多口人的村落。村里花會組織的核心是由20多名性格開朗活躍的中老年人組成的,他們有一個標明自己的會名“南文營大鼓隊、小車會”的橫幅,還有兩面寫著“大河鎮南文營村秧歌隊”的會旗,表明這個花會的同一撥人兼演大鼓、小車和秧歌三種表演形式。除這些傳統表演形式外,這個花會的外圍還有參與者眾多的廣場舞表演。這個民間組織平時以自娛、健身為主要目的,但也有時參加紅白喜事、商業慶典等儀式性活動,這時表演者會獲得一些報酬。
上午8:30左右,考察團隊來到了南文營村,村里把表演的地點安排在了村民張有才家的院子里。村支書李章鍋和大河鎮政府辦公室的張革平主任、文化站的楊歡老師及花會的負責人文春雨、肖小先等人早已在等候著我們,看來鎮里和村里對我們的考察工作都非常重視。參加表演的小車會成員,都聚在房間里按照各自所扮演的角色在化妝。妝容具有鄉土特色,艷麗的彩衣、粗線條濃顏色的化妝,顯示出與城市舞臺藝術迥然有別的風格。 人手少了,可是工作量沒有減。韓衛華和耿兆飛在院子里倒騰那套視頻攝錄和直播設備,村支書李章鍋等人也搭手幫助他們拉線接電源。田薇在院子里找地方為表演者們拍攝單人照,一開始選在了“南文營大鼓隊、小車會”的紅色橫幅下面,結果艷麗的橫幅襯在每個人的頭部,頗有喧賓奪主的感覺,只好再換個地方。筆者也抱著電腦登記起了表演者的信息,可這樣一來就沒有人和花會的人商議安排表演的事情了,一時間頗有些“顧得了吹笛顧不了捏眼”的感覺。張月是這個項目的主研人,一到考察現場就追著表演者問東問西地搜集素材資料。視頻直播信號一接通,她又趕忙拿起話筒做起了直播主持人的工作,初步對南文營村花會做了介紹后,她又請表演者們上鏡說明會里的情況。 筆者詢問花會的負責人文春雨等人,平時他們參加紅白喜事、商業慶典等活動時都是按照什么順序表演?文春雨說往往先是表演大鼓,然后是小車,最后是秧歌,于是大家就決定今天的表演也按照這個順序進行。在正式表演之前,村支書李章鍋還出面在鏡頭前講了一番話,對考察團隊的到來表示了歡迎,對村里的文化組織表示了支持的態度。
大鼓-吵子會在這一帶非常普遍,尤其是沒有嗩吶主奏的武吵子,由于演奏技巧不太復雜,聰明人在一邊看一看學一學,抄起來就可以打。再有就是吵子會紅火熱鬧的聲響,無論是傳統習俗的紅白喜事還是現代社會的商業慶典,都需要它去制造熱烈氣氛,表演者還會因此獲得報酬。有了這種實際需要,吵子會便大行其道遍地開花。 南文營村的大鼓會,除了《勝利鼓》是從外面學來的外,與眾不同的是他們有自古流傳至今的5首打擊樂曲目。這5首曲目分別是《進村》《栽蔥》《三點》《長雙意》《出村》,每個曲目都比較短但可以多次反復,他們還有一套以“o”“w”“、”等符號組成的鼓譜。這5首打擊樂曲目我們在考察其他村落的大鼓-吵子會時沒有見到過,在這個村子是第一次見到,非常珍貴。 這個大鼓會在演奏方面也有自己的特點。《勝利鼓》由四個男性樂師演奏,一位樂師演奏中型鼓,一位樂師敲鑼,另兩位樂師打鈸。而本村獨有的5首曲目,是以女性樂師為主演奏的,所敲擊的鼓也換成了一面由5人演奏的直徑約2米的大鼓(鑼和中型鼓不再使用),另有6名樂師打鈸(有兩位演奏《勝利鼓》時打鈸的男性樂師轉而也加入到這套曲目的演奏中來)。在演奏這5首曲目時,大部分時間鼓與鈸的節奏同步,其節奏方整簡潔。也有時鼓與鈸做對比性演奏,并伴隨著樂師們的呼喊聲。在演奏過程中,還常常伴有樂師們身體的扭動和圍繞鼓的跳動,為整個表演增加了氣勢和觀賞性。 對于打擊樂曲目的分段,局外人總是一頭霧水。盡管樂師們告訴我們:某個特征性的節奏出現之后就該是下一段落了,可是我們在觀看實際演奏時還是分不清楚。為了正確地加上字幕,只好請樂師們回看視頻,幫助我們分辨不同段落分界的時間節點。 打擊樂曲目演奏完之后,緊接著就是小車會的表演。
在我們考察過的小車會類型的民間組織里,其共同之處是都有一個標志性的小車作為道具,但是在具體的表演方式上存在較大差別。有的已經演化成了戲曲表演的形式,如雄縣東王村的云車會和霸州市杜崗村的小車調;有的屬于情節較完整的舞蹈啞劇類型,如容城縣野橋營村的小車會;也有屬于稍帶故事情節的舞蹈形式,如安新縣東堤村秧歌隊的小車表演;更普遍的情況是僅以小車做道具,混在多角色的秧歌表演隊伍里作為一種花式而存在,如高碑店市孤株村秧歌隊里的小車表演。 南文營村的小車會表演,應該屬于稍帶故事情節的舞蹈形式。與一般舞蹈性的小車表演相似,這個會的小車表演也由推車老漢、坐車媳婦、護車丫鬟、丑公、丑婆、傻小子、傻閨女、騎驢、趕驢、大頭娃娃等角色組成。在鑼鼓的伴奏聲中,表演者們邁動秧歌的十字步,先是繞場亮相,然后即興地做著各自的表演。據了解,傳統上他們的表演不是以坐車人為中心,而是以插科打諢吵著要媳婦的傻小子為主要角色。上場演員的說白是押韻的詼諧話語,稱為“打哈哈”,中間有時還插入一些見景生情的“現掛”數板表演。 但是在我們考察時的這次小車表演,從表演者的口中念出的數板詞令,是關于慶祝雄安新區成立、歌頌黨的領導、稱贊碧水藍天的。可這些詞令從穿著乞丐裝,扮成傻小子、傻閨女、丑公、丑婆的角色嘴里念出來,總覺得味道不對。直到后來扮演傻小子的角色又吵著要媳婦,才回歸了他們表演的本來面目。表演者告訴我們,有的領導覺得原來的那套表演詞令太低俗了,為了使他們的表演與時代合拍,就讓會里的文化人文春雨編了這套新詞。表演者們說,這套新詞他們背誦了一個多月,可一到場上就忘記了十之七八,只念上來了其中幾句。 農村自然存在的這些傳統文化本來是為了滿足農村百姓精神、審美的需要而存在的。作為民間的藝術形式,可能里面也確有不太高雅的成分,但是絕不能因此就斥之為低俗,并依照主流文化的模式進行刪改,這不是非遺保護的應有之意。我們的考察,本來是為了記錄傳統文化的原初樣貌,可這樣經過改動的表演,已經難以見到多少原初的樣子了。這樣做好像是宣傳了國家的新形式、新政策,而實際上卻是對國家非遺保護政策的破壞。不懂非遺保護的真意,就會好心卻辦了壞事。
最后是秧歌的表演。南文營村的秧歌表演,也是由“摟溝”“擔水”“插秧”“割稻”“揚場”“梳頭”“照鏡子”“擺花”等一系列對農耕勞動過程和傳統生活場景高度藝術性概括表達的動作組成的,這種傳統秧歌表演在這一帶農村廣為流行,我們曾經在安新縣東堤村、容城縣小南頭村和白龍村都看到過。 表演的攝錄完成后,約中午12:20左右,筆者和張月老師對肖小先會長和文春雨、楊秀巧兩位會員進行了訪談,幾位表演者講述了村里花會的歷史、組織方面的情況、參與民俗活動的情況、小車和大鼓表演的特點、經濟供養情況等,使我們對這個花會有了更全面的了解。 今天完成全部工作任務的時間比較早,大約在13:30左右就踏上了回歸駐地的道路。在城里的小飯店匆匆吃了午飯,大家趕回去整理資料。 明天的考察項目是西河大鼓,這個項目的主研人高萍老師大約17點左右坐高鐵趕到了考察團隊的駐地。筆者又聯系溝市村的西河大鼓藝人王鳳仙,得到她已經做好準備的明確消息,才放下心來。 這次的系列考察攝錄工作已經接近尾聲了,隨著考察的深入進行,其社會影響也在逐漸擴大,得到了傳統文化局內人越來越多的響應。可因為時間和精力所限,有的事情也真是難辦。 2日下午,安新縣增莊村高蹺會的邵永生給筆者發來微信,說容城縣師莊村的另一個舞獅團——百花舞獅團的團長師大軍是他的朋友,強烈要求考察團隊也去攝錄他們的表演。筆者說實在抽不出時間來了,婉言推辭,但是沒有想到萬難推脫。不一會兒師大軍來駐地找到了筆者,介紹說他們的舞獅團是容城縣最有實力、水平最高的專業團體,曾經去俄羅斯和新加坡進行過演出。他說7月份的普查就漏掉了他們,這次無論如何也要攝錄他們的表演。師大軍的懇求讓筆者左右為難,答應吧,真抽不出時間來;不答應吧,又覺得對不起人。一時間不知如何是好。 南文營村花會大鼓 南文營村花會考察攝錄研究成果目錄 考察者:張月 齊易 韓衛華 耿兆飛 肖建明 田薇 考察時間:2017年11月2-3日。 (一)視頻 攝像、制作:韓衛華 耿兆飛 肖建明 田薇 1.演奏、表演 1.1.大鼓會 《勝利鼓》 《進村》 《栽蔥》 《三點》 《長雙意》 《出村》 1.2.小車會表演 1.3.秧歌隊表演 3.訪談: 受訪:齊 易 張 月 采訪:肖小先 文春雨 楊秀巧 南文營村花會訪談 (二)圖片與說明文字 1.表演者信息 1.1.圖片(23張,攝影:齊易) 1.2.文字信息(錄入:張月 齊易 田薇) 2.樂譜(攝影:張月,整理目錄:田薇) 2.1.譜本1(附目錄) 3.樂器、道具 3.1.樂器圖片(17張,攝影:田薇) 3.2.文字信息(錄入:張月 齊易 田薇) 4.考察工作花絮 4.1.齊易攝工作照(附文字說明) 4.2.張月攝工作照(附文字說明) 4.3.肖建明攝工作照(附文字說明) (三)文字 1.考察手記 齊易 2.研究文章 張月 |
|
來自: alayavijnana > 《影音文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