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4年11月18日,駐守旅順的清軍將領徐邦道、程允和、姜桂題率軍阻擊日本侵略軍,取得了土城子阻擊戰的勝利。此役給日軍以沉重打擊,粉碎了日軍不可戰勝的神話,振奮了中國軍民的士氣。 在日軍關于此次戰役的回憶錄中記載,“步兵連背包都扔掉了”、“這是最激烈的一次戰斗”、“我軍苦戰之情形,實在難以形容”、“我在這時遇到了世上從未有過的困難”,足見此次戰役清軍迎敵之頑強和英勇。 日軍占領金州和大連灣之后,下一個目標自然便是旅順口。面對日軍威逼利誘的勸降書,清軍將士絲毫不為之所動,而是積極計劃主動埋伏出擊,動用大炮等武器,拼死迎敵,終得勝利。土城子阻擊戰是自日軍在花園口登陸以來清軍取得的一次較大勝利,給日軍以沉重打擊。 戰前 日軍“探子”遭遇清軍,不敵撤退 1894年11月7日,日第二軍在占領大連灣后開始積極為進攻旅順做準備。第一師團在大連灣休整的同時,又派出大量騎兵千方百計地“搜索敵情,搜索通往旅順的各條道路”。 日軍某騎兵中尉在書信中說:我(日)軍對金州至旅順的道路做了普遍的偵查,制作了不完整的金州以及南旅順半島的略圖。這是我軍制定作戰計劃的基礎。我軍最后決定分兩路前進。在偵查左路縱隊(即旅順南路)的行軍道路時,我騎兵已前進到距旅順僅二(日)里的鶯哥石。后來又前進到營城子。在偵查旅順附近的地形時,我們曾經一起進入炮臺下面的水師營。當秋山好古率領的騎兵大隊和兩個步兵中隊前往土城子一帶進行偵查時,與清軍步兵200人、騎兵50人遭遇。雙方發生激戰,清軍不支被迫后退,日軍直追到水師營以北高地。清軍據守水師營射擊,不久清軍逃走。于是,日騎兵大隊和步兵進入水師營。 清軍見日軍進入水師營馬上向日軍開炮,“直徑十二厘米的炮彈”落在日軍集結地附近。騎兵中尉信中反映:清軍“炮擊非常猛烈,如同雷雨一般”。日軍被迫后撤,清軍見日軍撤退,馬上出動步兵二千人,騎兵五百人,尾隨日軍后撤行進,撤到水師營以北時,清軍停止追擊。 日軍勸降被無視 盡管日軍在攻占大連灣時兵不血刃,但他們知道攻占旅順就沒那么容易了。于是,他們在對旅順進行偵查的同時,向清軍進行勸降。 11月14日,日軍通過清軍俘虜向旅順駐軍送去兩封勸降信。第一封信上寫著“旅順拱衛營統領徐大人臺啟”。開頭一番客套話后便直入主題:頃者我軍一舉拔金州。將督其眾進逼旅順。閣下所統率兵數不多,且概系新募。以如是之兵對我訓練素熟戎器精銳之大眾,假令以閣下之智勇督戰,勝敗之數蓋可知也。向者貴國之師一敗牙山,二敗平壤,三敗鴨綠江,乃至海戰未曾獲一利。是豈非天運乎?大勢所歸,可概見矣。當此時閣下固守無援之地,徒困無辜蒼生蓋非良策也。 當然,此信并未奏效。 在勸降的同時,日軍武力的腳步也并未停止。1894年11月17日,日軍經充分準備后,分三路進犯旅順:由秋山好古少佐率騎兵一個大隊和一個中隊為搜索隊;由益滿邦介中佐率步兵十四聯隊及騎兵、炮兵、工兵各一個中隊為左翼縱隊,從金州出發經辛寨子、黃泥川、龍頭進攻旅順東北清軍二龍山、東雞冠山防線;由山地元治中將指揮第一師團及第十二混成旅團為右翼縱隊,從金州經南關嶺、牧城驛等地進攻旅順西北椅子山、大小案子山一線。 姜桂題臨危受命拿起指揮棒 當時駐守旅順的清軍有親兵三營、慶字軍五營、馬隊一哨、桂字軍五營、和字軍四營,共11000多人。金州之役后,由大連灣敗退到旅順的有拱衛軍、懷字軍約3600多人,捷勝營數百人,旅順守軍合計約15000多人。 大敵當前,卻在旅順出現了“有將無帥”的局面。為此,11日,張光前致函報告盛宣懷:“光前與黃、程、衛諸君誓以死守,又恐不能和衷,致誤大事,現已公奉姜君翰(桂題)為總統,一切聽其調度,同心協力,或者可以支持大局也……”戰將公推姜桂題為旅順守衛戰總指揮。姜深知在此時干這等差使是冒風險、擔罪責,但諸將苦心相勸,他便當仁不讓,以國事為重了。 土城子位于旅順北部,距旅順口約10公里,金(州)旅(順)大道北道通過這里。大道兩旁,丘陵起伏,便于埋伏,是個阻擊日軍入侵的好地方。1894年11月的旅順口保衛戰就首先從這里打響了。 開戰 在日軍必經之路打埋伏 在日軍氣勢洶洶殺向旅順口時,以姜桂題為主帥的清軍,兵分三路迎敵:程允和率和字軍中路迎敵,在土城子以南許家窯一帶高地布防;徐邦道率拱衛軍迎敵東路,在曹家村、周家一帶布防;姜桂題率桂字軍迎敵西路,在韓家村一帶布防。 18日晨,秋山好古率搜索騎兵由三十里堡首先出發,西寬二郎率第二路繼后。這樣日軍第一路在前,前衛在后,經營城子、雙臺溝向旅順進軍。上午8時,第一路搜索部隊抵達土城子。在土城子一帶,秋山發現清軍200余人已占領土城子南方高地。與此同時,秋山發現清軍兵力還在不斷增加。到8時40分許,已增加到五六百人。 原來早在日軍到達旅順之前,徐邦道已決定在日軍進攻旅順必經之路上組織阻擊。11月15日拂曉,徐邦道就曾率拱衛軍開往土城子進行伏擊,結果在土城子南側與日軍搜索隊相遇。徐邦道指揮部下英勇出擊,打退日軍搜索部隊,初戰告捷。但因糧草缺乏,不得已只好退回旅順。17日,徐邦道說服姜桂題、程允和等人率各部共計3000余人,再往土城子主動出擊。 激戰中把日軍中隊長打下馬 18日七時左右,日軍搜索騎兵隊第二中隊為前衛,由營城子出發,到達三澗堡后,被埋伏在土城子南方高地上的程允和部隊發現。秋山立即將前衛派往土城子警戒,命令搜索隊向三澗堡東側散開,向清軍射擊。程指揮六百清軍還擊,向日軍猛撲過去,準備搶先占領雙臺溝西南高地的有利地形。這時程允和不斷向前沿陣地增兵,其部隊已到達土城子以西地帶,與姜桂題部形成鉤狀,把日軍包圍起來。 清軍從距日軍“約有1000米距離的山頂,堂堂正正吹著軍號,擎著赤黃色的旗幟”,向日軍發起進攻。清軍“展開后人數甚多,西山步兵約700、騎兵200,前面步兵約1000多,左邊步兵約500、炮5門,騎兵50,各高舉旗幟前進,恰如云霞一般”。 雙方接戰剛一開始,日軍中隊長淺川敏靖就被清軍從馬上擊傷在地。激戰不久,秋山因無力抵擋,不得不率日軍突圍向北逃去。清軍緊追不舍。但追出不遠,日軍丸井正亞少佐帶領的援軍已趕到。 包圍日軍架起大炮狂轟 原來,在這之前先已到達營城子的丸井率日軍第三聯隊于18日晨7時從營城子出發向旅順進軍,8時抵達雙臺溝后便接到秋山的求援報告,丸井急派步兵第三中隊前往增援。 這時在東北方向周家村附近,徐邦道指揮的拱衛軍從東北溝方向逼向日軍第三中隊左側,日軍見勢不妙,便向許家窯方向突圍。不料第三中隊剛至長嶺子,從周家村方向趕來的徐邦道所部五十名騎兵已截住日軍退路,將敵軍馬隊割成數段,使敵軍陷入重重包圍之中。丸井見狀,又急派第二、第四兩個中隊增援。雙方在長嶺子展開了一場激戰。戰至近中午,清軍在長嶺子南2公里東南高地上架起兩門大炮向日軍猛轟。日方史料記載,戰斗中日軍傷亡很重,很多士兵受傷后自刎。 只可惜清軍沒有窮追不舍 激戰進行到11時以后,日軍因無力再戰不得不向營城子方向撤退。日隨軍記者龜井茲明在日記中記載:日軍撤退后,清軍“敲鼓鳴鑼高舉大旗追來,可是我(日)軍停,他們也停;我(日)軍進,他們就退,得到了甚為安全的退卻。如果他們也像我(日)軍一樣窮追不舍決一死戰,那么今日之戰,我們將損失大半也未可知。”(《血證——甲午戰爭親歷記》第131頁) 就這樣,清軍一直追到雙臺溝方止。 對這次激戰日方有較詳細的記載。日軍淺川敏靖在談到此次戰斗時說:土城子戰斗實出意外。開始我們并沒有想進攻敵人……我軍需要發現一條通向敵軍左側的小路,不料在土城子以南的山頂上發現了若干敵軍。根據過去的經驗,敵軍一看到我軍就會立即逃跑。但是,此日敵軍不僅一步也不后退,而且有要前進的跡象。 面對清軍的兇猛進攻,淺川敏靖帶領前衛中隊“向土城子西北撤退”,之后他又策馬前去對騎兵大隊長說“必須撤退”,但大隊長不同意,才在“處于非常危險的情況下”勉強應戰,并被擊傷。從接下去他的回憶來看,如果不是日軍一個增援中隊返回,他們將遭到圍殲的下場。日軍步兵連背包都扔掉了,所以謂“這是最激烈的一次戰斗”。 日軍自認被打得“落花流水” 日軍軍曹(軍銜)川崎三郎在日記中也記載了淺川敏靖受傷以及亙治助被擊斃的情形: 我中隊前進到土城子村落偵查敵情。敵人潮水般涌來。我中隊立即射擊,敵軍反擊。戰斗數小時,炮聲如萬雷齊鳴,子彈如雨點般紛飛,硝煙彌漫。此時,我們分隊的亙治助被敵彈擊斃。我本想取下一件他身邊攜帶的東西作為遺物帶走,但敵軍從左右和正面三個方向逼來,包圍了我們中隊,戰斗十分激烈,終于沒有來得及取回亙的遺物。 徐邦道的拱衛軍在土城子阻擊戰中有進無退,氣勢如虹,使日軍苦苦支撐,不僅使數名指揮官殞命,而且險些成“袋中之鼠”,這是日軍自與清軍交戰以來未曾遇到過的狼狽狀: 第三小隊仍在最前線進行防御。敵軍(清軍)據守河堤,敵彈如雨。他們的旗手舉著藍色旗子,距我們只有二三十米了,其勢難敵。中隊長不得不下達了撤退的命令。我們一面撤退,一面抵擋敵軍。四面都是敵人,敵彈像傾盆大雨一般。我軍苦戰之情形,實在難以形容。我們分隊的大森多吉被擊斃,中島安太郎、阿久津舍吉、鈴木善二郎、田邊口等負傷。 日軍某騎兵中尉在書信中回憶了他受包圍后“進退維谷”、差一點被“活捉”的情景: 當我通過森林時,森林已被敵軍占領。我在這時遇到了世上從未有過的困難。敵軍步兵把我圍住,幾乎抓住了我的韁繩。當時,敵人大概是想活捉我。步兵中尉中萬德次在這時戰死。我軍步兵傷亡約四十人。 戰勝 打擊了日軍的囂張氣焰 土城子戰役,日方公布的死傷數字是:死亡計有步兵第一大隊第三中隊小隊長中萬德次以下官兵12人,負傷步兵中尉三谷仲之助、騎兵大尉淺川敏靖以下32人,死傷共計44人,另有兩人死傷不明。戚其章《甲午戰爭史》第228頁作“共死十二人,傷四十三人,全計五十五人”。《向野堅一從軍日記》記載:日軍“死傷四十八名”。 這次勝利打擊了日軍的囂張氣焰,粉碎了日軍不可戰勝的神話。事實證明,如果清軍指揮得當,配合得當,敢于抵抗,善于抵抗,給日軍以更大一些的打擊是可能的。 但是,盡管將士奮勇拼殺,而留守旅順的守將卻坐守城池,誰也不肯支援和接應。終日鏖戰,不得一飽,天氣寒冷,最后只得棄險退回旅順;將士凱旋而歸時,夜色已深,土城子百姓聽說清軍打了勝仗,個個奔走相告,一些百姓準備了開水、干糧慰問將士。 對于土城子阻擊戰,長期以來一些史書都引用姚錫光著的《東方兵事紀略》,把此戰說成“只有徐邦道率殘卒在土城子阻擊”。潘茂忠和趙靜雪兩位同志經研究考證,認為這種說法與史實不盡相符,姜桂題在土城子阻擊戰中的作用也不可抹煞。 |
|
來自: 紅葉12kssjczw9 > 《歷史瞬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