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芳,你怎么看?” 隨著電視劇《神探狄仁杰》的熱播,這句臺詞也成了風靡一時的經典口頭禪。通過影視作品的宣傳,人們對狄仁杰這位大唐神探傳奇般的故事津津樂道,一時間幾乎家喻戶曉。《神探狄仁杰》的劇情雖然多為虛構而成,但劇中男一號狄仁杰在歷史上卻是確有其人的。而且歷史上真實的狄仁杰的故事一點都不遜色于電視劇的情節。 狄仁杰生活在唐高宗、武周時期,武周定都洛陽,長期在朝為官的狄仁杰在洛陽留下了許多遺跡,甚至在他死后都選擇長眠于此,由此不難看出狄仁杰對這片土地的深厚感情。 在這眾多遺跡中,有一座藏在邙山深處的古寺更是和狄仁杰結下了不解之緣,這就是梁周寺。 一,武皇賜宅 洛陽市區東北二十多里的孟津縣會盟鎮西有一個名叫梁周寺的小村子,村名源自村西的一座古寺梁周寺。雖然今天梁周寺早已化為灰燼,蹤跡全無,但歷史上這里曾經香火旺盛,盛極一時。 梁周寺是一座古老的寺廟,始建于唐代,建造這座寺廟是為了緬懷一位偉大的人物,他就是唐代名臣、梁國公狄仁杰。 狄仁杰,字懷英,并州太原人,貞觀四年(630年)出生于山西太原一個官宦之家。狄仁杰自幼聰慧過人,長大后通過明經考試及第,出任汴州判佐,后來受到大畫家、河南道黜陟使閻立本的賞識而推薦他為并州都督府法曹,后遷大理丞,進入最高司法機關。 狄仁杰任職期間公正廉明,秉公執法,勤于政事,處理了大量積壓的案子,涉及的人員多達1.7萬人,無一人冤訴,一時之間狄仁杰名聲大噪,成為朝野上下推崇備至的神探。此后狄仁杰歷任寧州刺史、侍御史、度支郎中、豫州刺史、復州刺史、洛州司馬等職。 長壽元年(693年),武承嗣勾結酷吏來俊臣誣陷狄仁杰謀反,將其逮捕下獄。狄仁杰當即認罪,暗中卻將訴冤文書縫入棉衣中,請獄吏轉交給他的家人,取出文書上告朝廷,武則天召集群臣查清事情的來龍去脈,狄仁杰這才獲釋,遷彭澤縣令。 晚年的狄仁杰受到武則天重用,先后兩次出任宰相(同鳳閣鸞臺平章事),身居要職的狄仁杰謹慎自持,嚴以律己。有一次武則天問他:“你在汝南做得不錯,可還是有人說你壞話,你想知道是誰嗎?” 狄仁杰說:“陛下說臣有錯,臣就改正;陛下認為臣沒錯,臣萬分慶幸,臣不想知道何人說臣壞話。” 武則天對他這種坦蕩豁達的胸懷大為嘆服,更加信任重用他。后來武則天為了獎勵狄仁杰便將自己位于邙山北麓的一座別墅賞賜給他,這就是后來的梁周寺。 狄仁杰死后追封梁國公,而武則天的國號為周,將梁和周組成一詞,足見狄仁杰的分量,而梁周寺的建立也正是這種分量的體現。狄仁杰病逝于久視元年(700年),朝野震悼,武則天更是痛哭道:“朝堂空也。”贈文昌右丞,謚文惠。唐中宗即位后追贈司空,唐睿宗時又加封梁國公。狄仁杰死后,武則天悲痛不已,每每遇到群臣無法解決的問題時,總會哀嘆:“老天爺為何這么早奪走我的國老呀。” 狄仁杰死后葬于洛陽,這一點沒有疑問,但具體在哪里就迷霧叢生了,目前至少有三種說法,而梁周寺正是其中之一。 二,真假狄墓 狄仁杰死葬洛陽,按說狄墓理應只有一處,但千年后的今天,狄墓的確切位置已經搞不清楚了,以至于出現了三處狄墓。而且都有各自的理論依據,這事兒就不好辦了。 這三處狄墓分別位于白馬寺、雙碑凹和梁周寺。 白馬寺山門外的狄墓一直為主流觀點所認同,認為這里就是真正的狄仁杰墓,墓前現存數通石碑,保護措施也最好,但近年來人們開始質疑這座狄墓的真實性,很多人都指出這座狄墓實際上是武則天的“面首”薛懷義之墓,之所以會搞錯是因為薛懷義的封爵也是梁國公,不過此梁國公非彼梁國公而已。有人分析當初一定是錯把這座梁國公薛懷義墓當成了梁國公狄仁杰之墓,一錯再錯,直到今天。 就在白馬寺狄墓受到越來越多的質疑之時,有人又提出了雙碑凹一說。 雙碑凹是白馬寺北面邙山上的一個小村子,村子因山坡上兩通唐代石碑而得名,狄仁杰之父狄知遜、侄子狄謙謨均葬于此,有人因此推測這里可能是狄家祖墳,因此指出狄仁杰很可能和父親葬于一處,但這種說法缺乏有力的考古證據,完全靠推測,難以令人信服。 就在這兩種說法僵持不下時,又有人提出了第三種說法,也就是梁周寺狄墓說。 這個說法的依據主要來自《孟津縣志》對梁周寺的記載,而位于梁周寺西南的一座大冢也被認為是狄仁杰之墓,這在《孟津縣志》中有明確記載,但因該墓未經考古發掘,所以目前還難以下定論。 梁周寺大概始建于中宗或睿宗時期,應該是在狄仁杰死后,當地人為了緬懷他舍宅為寺建起了這座梁周寺。到了開元二十三年又進行了重修,一直到上世紀70年代尚存享殿、東西廂房和山門等建筑,后因遷建學校而拆除。過去,梁周寺曾有古橋一座,稱做梁橋(取自狄仁杰梁國公封爵),“梁橋積雪”也成為過去孟津八景之一。 今天的梁周寺村里已經找不到多少古跡痕跡了,但狄仁杰和梁周寺的故事卻在這里的人們口中代代相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