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999年開始,高考作文一反過去文體的嚴格限制,開始走上了一條探索新的作文命題方式的道路。1999年至2005年連續6年使用話題作文,2006年至今連續13年使用的是材料作文。這兩種作文題在作文文體的要求上均是“文體不限”或“文體自選”。 面對高考作文的這種大開放性的文體選擇,一線教師和廣大語文研究工作者幾乎是一片歡呼。但是,正如任何事情都有它的兩面性一樣,高考作文的這種做法也不例外。它在給考生和作文教學帶來一片春光的同時,也給時下的作文教學帶來了一個不容忽視的負面影響,這就是,相當一部分語文教師把平時的作文訓練變成了單純為參加高考做準備的臨陣演練,于是乎在實際的作文教學過程中,作文訓練表現為兩種非常單一的訓練行為:從題型上看,三年只練材料作文;從文體上看,三年只練一種文體。 面對這種萬馬齊喑的局面,許多一線教師不但意識不到,還將其美其名曰:個性化訓練。更讓人擔憂的是,這種情況已經蔓延到了初中和小學的作文教學上。 這種不健康的作文教學現象的蔓延,從根本上看,源于許多教師錯誤的作文教學觀。在這些教師看來,只要學生沿著這種思路走下去,三年畢業,定能一鳴驚人,金榜題名。 筆者以為,此實乃大謬不然! 首先,我們從近幾年公開發表的一部分高考作文來看,凡是評為高分或滿分者,無不是文化底蘊深厚,又能綜合運用各種表達方式的文章。其次,從作文的文體本身來說,任何一篇鮮活靈動的文章,無不是各種表達方式綜合運用的結果,這一點,我們隨便抽取古今中外文學史上的任何一篇文章,皆能證明之。第三,三年只寫一種文體,三年只練一種題型,不但會把作文教學引入重術輕人的歧路和偏狹呆板的死地,而且還會導致學生作文能力的偽片面發展,從而出現嚴重的“跛腳”“瘸腿”的現象。 試想,讓學生帶著這樣的作文能力去應考,能出現許多老師所夢想的“一鳴驚人”的情況嗎?答案是顯而易見的。不僅如此,它還會給學生今后的發展帶來諸多負面的影響。比如,作文能力單一,走上工作崗位,不能適應工作要求等等問題。 大家知道,基礎教育是為學生的一生打基礎的教育,基礎教育必須為學生的一生負責。這是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對基礎教育提出的最基本的要求。作為一線教師,我們不能撇開國家的這個基本要求不管。我們不能急功近利,不能以犧牲學生一輩子的發展而去換眼前的蠅頭小利。我們必須以對學生、對民族、對社會負責的態度,著眼于長遠,以戰略家的眼光,正視現實,審視未來,靜下心來,狠抓基礎,全面訓練,在此基礎上再鼓勵發展個性、鼓勵創新,這樣,學生作文的能力才會提高,作文應考方能“百戰不殆”。 此乃作文訓練的正道。讀者諸君以為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