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夏瀉心湯是張仲景治療傷寒五六日,嘔而發熱,柴胡湯證具,而以他藥下之,導致邪結心下,變為痞證的方劑。 一痞之為病,如錢潢所言:“陰陽參錯,寒熱分爭,虛實更互,變見不測,病情至此,非唯治療之難,而審察之尤不易也。”就半夏瀉心湯證而言,亦是如此。根據筆者的臨床經驗,運用該方,如能心為辨析,謹察病機,則不僅可以治療痞證,還可以治療其他病證。 半夏瀉心湯證的病機應包括兩個方面。其一是寒熱交結:寒熱之致,可因外邪入里化熱,苦寒攻里傷陽,熱自外入,寒自內至,結于胃脘。但又不可拘于外邪內陷之說,臨床所見,多因脾胃升降功能失常而致。脾升胃降,樞機運轉,清陽上升,濁陰下降。 反之,脾胃戕傷,升降失司,中焦阻滯。就脾胃生理特點而言,脾惡濕,易為濕困而傷陽,陽虛則內寒;胃惡燥,陽明經多氣多血,易于化熱,因此寒熱互見是中焦病變的特點;寒熱互結,氣機不暢,又是導致痞證的重要原因。其二是虛實夾雜:結胸與痞證雖同為誤下所致,但結胸屬實,為熱與水、痰互結,痞為虛中夾實,其結為輕。 如方有執所說:“結胸乃其變之重者,以其重而結于胸,故從大陷胸湯;痞則其變之輕者。 以其輕而痞于心,故用半夏瀉心湯。”那么,半夏瀉心湯證所夾之邪又指何而言?我從臨床實踐中觀察,半夏瀉心湯可治濕熱內蘊,阻于中焦,氣機不暢,脾胃升降失常而致痞者。曾治一濕熱發熱,久延不愈,兼見心下痞滿癥狀的患者,用本方迅速收到痞消熱退之效,由此聯想到李東垣之補脾胃瀉陰火升陽湯,與本方有許多相似之處。 從藥味組成來看,二者基本上皆以苦、辛、甘為主,半夏瀉心湯以黃芩、黃連苦降泄熱,用半夏、干姜辛開通痞,伍人參、甘草、大棗甘溫益氣,是方寒熱并用,補兼開泄,正是針對脾胃本虛,升降失常,寒熱夾雜而設,補脾胃以治本,中氣得和,上下得通,則痞消熱已;半夏、干姜之辛能散結,芩、連之苦能泄熱,雖為藥之能,而實胃氣之使也,益中氣則可助其藥力。 苦降與辛開,又可清熱、化濕、散寒以治標,有助脾胃之升降,行其運轉之能,使結散痞消。 東垣補脾胃瀉陰火升陽湯,以人參、黃芪、甘草、蒼術,甘溫益氣健脾燥溫;以黃連、黃芩、石膏,苦寒甘寒清熱瀉火;以羌活、柴胡、升麻辛散升陽化濕。 其藥味組成與半夏瀉心湯雖有出入,而組方之義卻基本一致,兩方皆以恢復脾胃升降功能為要,但半夏瀉心湯升陽之力不足,補脾胃瀉陰火升陽湯升陽之力較強,但降胃之力略嫌不足。然二者都是針對寒熱并見、虛實夾雜之證而設,病機實乃相似。 李東垣之所謂陰火,包括脾胃內傷,升降失常,濕熱困阻中焦,上熏于心,致心火不降而旺于上,所以他提出“于脾胃中瀉心火之亢盛,是治其本也”。 半夏瀉心湯之所謂瀉心,正可通過清化中焦濕熱,恢復脾胃升降功能,則心火隨之而降,達到退熱之目的。 由上可以看出,東垣補脾胃瀉陰火升陽湯取意于仲景半夏瀉心湯,是對本方運用的創新和發展。 辨析病機,當以臨床癥狀為依據。 半夏瀉心湯證,一般以胃脘部痞塞不通,但以滿而不痛,按之自濡為特點。 除《傷寒論》所述癥狀外,《金匱要略》嘔吐噦下利篇提出“嘔而腸鳴”,《備急千金要方》又補充:“老小利,水谷不化,腹中雷鳴,心下痞滿,干嘔不安。”可知,其癥以心下痞滿和嘔吐為主,兼有腸鳴下利,從臨床運用來看,雖無嘔利癥狀,但以心窩部痞滿為主者,亦可選用。 臨床運用本方,也不拘于痞之一證,凡辨證屬中焦虛實并見、寒熱錯雜者,均可采用。【@經方學堂小編按:經方使用之病機】 有時不見心下痞滿,而以嘈雜不適為主者,亦可選用。若痛者可加芍藥甘草湯,吞酸可加用左金丸,大便秘者可加制大黃,胃火盛者可加蒲公英,或重用黃連,腹瀉者可加用薯蕷苤湯,久瀉可加用赤石脂禹余糧湯。 余曾治一例潰瘍病,患者馬某,女,55歲。于1976年5月初,感到右上腹隱痛,多于饑餓時發作,進食后疼痛緩解,痛處喜按、喜暖,食冷則痛作,伴噯氣、吞酸、腹脹。9月中旬,曾連續四天出現柏油樣便,11月9日鋇餐造影診為十二指腸球部潰瘍。近日來牙齦腫痛,左側明顯。舌質淡、苔薄白,脈沉無力。 辨證為脾胃虛寒而夾熱,用半夏瀉心湯加減治療。藥用半夏10克,黨參12克,干姜6克,炙甘草15克,黃芩12克,馬尾連10克,蒲公英15克,白芍18克。 服藥四劑,疼痛明顯減輕,牙齦腫痛好轉,但仍吞酸。綜上方去蒲公英,加吳茱萸3克,馬尾連增至18克,又服四劑,疼痛繼續減輕,牙齦腫痛繼續好轉。 因大便偏干,兩日一行,故于上方加制大黃3克,再服四劑,大便通調,疼痛未作,牙齦腫脹亦消。 繼用上方調治,于1977年元月初,鋇餐透視報告潰瘍面已經愈合。 本患者之胃脘痛,雖未見心下痞滿,但辨證為脾胃虛寒夾熱,記屬寒熱錯雜,虛實相兼,故用本方加減而收效,說明半夏瀉心湯之運用,只要病機相符,即可大膽使用,不必為痞證所局限。 附:《傷寒論》原文 半夏瀉心湯 【149】傷寒五六日,嘔而發熱者,柴胡湯證具。而以他藥下之,柴胡證仍在者,復與柴胡湯。此雖已下之,不為逆,必蒸蒸而振,卻發熱汗出而解。 若心下滿而鞕痛者,此為結胸也,大陷胸湯主之;但滿而不痛者,此為痞,柴胡不中與之,宜半夏瀉心湯 金貴要略 【17.10】嘔而腸鳴,心下痞者,半夏瀉心湯主之。 方干: 千金生姜甘草湯 生姜 五兩 人參 三兩 甘草 四兩 大棗 十五枚 千金生姜甘草湯 《千金》甘草湯。 《千金》生姜甘草湯。治肺痿咳唾涎沫不止,咽燥而渴。 小半夏湯 半夏 一升 生姜 半斤 小半夏湯 【12.28】嘔家本渴,渴者為欲解,今反不渴,心下有支飲故也,小半夏湯主之。(《千金》云:小半夏加茯苓湯) 生姜半夏湯 半夏 半升 生姜汁 一升 金貴:病人胸中似喘不喘,似嘔不嘔,似噦不噦,徹心中憒憒然無奈者,生姜半夏湯主之。 半夏瀉心湯 【方名】 半夏瀉心湯 【出處】 《傷寒論》 【分類】 和解劑-調和腸胃 【組成】 半夏(9克) 黃芩(6克) 干姜(6克) 人參(6克) 炙甘草(6克) 黃連(3克) 大棗(4枚) 【方訣】 半夏瀉心參芩連,干姜草棗一并添;寒熱互結心下痞,和胃降逆病自痊。 【功用】 寒熱平調,消痞散結。 【主治】 寒熱錯雜之痞證。心下痞,但滿而不痛,或嘔吐,腸鳴下利,舌苔膩而微黃。(本方常用于急慢性胃腸炎、慢性結腸炎、慢性肝炎、早期肝硬化等屬中氣虛弱,寒熱互結者。) 【用法】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現代用法:水煎服)。 【方解】本方證病人中氣受傷,脾胃、大小腸功能失調,因為寒熱互結其中,清濁升降失常。其癥狀為心下痞滿、干嘔、腸鳴下利。 本方是由小柴胡湯化裁得到,即去柴胡、生姜,而加川連、干姜(在胃而不在肝膽)。 本方中法夏、干姜辛溫除寒,和胃止嘔;川連、黃芩苦寒泄降除熱,清腸燥濕;人參、大棗、炙甘草補中益氣,養胃。 【禁忌】 本方主治虛實互見之證,若因氣滯或食積所致的心下痞滿,不宜使用。 【制方原理】 1. 病機:少陽證誤下而中氣虛,寒熱互結于中焦,氣機結滯,脾胃升降失常。 2. 癥狀分析: (1)痞——同“否” →否塞不通 (2)滿——脹滿 (3)痛——疼痛 (4)否卦——天地不交流 — 天 乾→胃不降濁→嘔吐..法夏、干姜辛溫除寒,和胃止嘔,寒濕阻熱. 川連、黃芩苦寒泄降除熱,清腸燥濕 — 胃處受阻,膽心之熱不得傳走,胃處之飲食不得溫升,所以半夏去三焦滯留水飲,干姜溫肺使心熱傳達小腸,飲食乃得運化.并用黃連黃芩去心膽郁熱.乃去其標.. 嘔吐得止,消化見行. 舌苔膩(三焦有水飲)而微黃(心膽郁熱) 當知是胃虛,乃用黨參補之,氣液二合.甘草紅棗幫助脾胰腺分泌消化.-------胃口得回. - - 地 坤→ 脾不升清→下利,干姜,半夏幫助脾胃轉分清氣. (5)泰卦——天地交流-------------黨參,甘草,紅棗膠合脾胃之土. - - 地 坤→ 脾氣主升清→地氣上升 — 天 乾→胃氣主降濁→天氣下降 3. 治法: 散結除痞+辛開(恢復脾的升清)+苦降(恢復胃的降濁) 君藥——半夏: 苦辛燥,散結除痞,降逆和胃。 臣藥—— (1)干姜:辛熱,溫中散寒除痞 ? 辛開 (2)黃連、黃芩:苦寒清降泄熱開痞 ? 苦降 寒熱平調,辛開苦降。 佐藥——人參、大棗: 甘溫補脾氣以和中,生津液 A. 既可防黃芩、黃連之苦寒傷陽。 B. 又可制約半夏、干姜之辛熱傷陰。 使藥——炙甘草: 補脾和中,調和諸藥。 【化裁】 本方即小柴胡湯去柴胡、生姜,加黃連、干姜而成。因無半表證,故去解表之柴胡、生姜,痞因寒熱錯雜而成,故加寒熱里調之黃連、干姜,變和解少陽之劑,而為調和腸胃之方。后世師其法,隨證加減,廣泛應用于中焦寒熱錯雜、升降失調諸癥。濕熱蘊積中焦,嘔甚而痞,中氣不虛,或舌苔厚膩者,可去人參、甘草、大棗、干姜,加枳實、生姜以下氣消痞止嘔。 【臨證加減】 (1)氣機結滯——枳實、升麻,開結散滯。 (2)食積——神曲、焦檳榔,消食化積。 【現代運用】 急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腸潰瘍、慢性腸炎、早期肝硬化、口腔潰瘍等證屬寒熱錯雜、腸胃不和者。 【注意事項】 (1)食積之痞滿者禁用——應該用保和丸。 (2)痰濁內結之痞滿者禁用——應該用旋覆代赭湯(此在胃里)半夏在胃外三焦. 【附方】 生姜瀉心湯(《傷寒論》)、甘草瀉心湯(《傷寒論》)、黃連湯(《傷寒論》) 【附注】 本方為治療中氣虛弱,寒熱錯雜,升降失常而致腸胃不和的常用方;又是體現調和寒熱,辛開苦降治法的代表方。臨床應用以心下痞滿,嘔吐瀉利,苔膩微黃為辨證要點。 方劑比較: 生姜瀉心湯即半夏瀉心湯減干姜二兩,加生姜四兩而成。方中重用生姜,取其和胃降逆,宣散水氣而消痞滿,配合辛開苦降、補益脾胃之品,故能用治水熱互結于中焦,脾胃升降失常所致的痞證。甘草瀉心湯即半夏瀉心湯加重炙甘草用量而成,方中重用炙甘草調中補虛,配合辛開苦降之品,故能用治胃氣虛弱,寒熱錯雜所致的痞證。黃連湯即半夏瀉心湯加黃連二兩,并以黃芩易桂枝而成,本方證為上熱下寒,上熱則欲嘔,下寒則腹痛,故用黃連清上熱,干姜、桂枝溫下寒,配合半夏和胃降逆,參、草、棗補虛緩急。全方溫清并用,補瀉兼施,使寒散熱清,上下調和,升降復常,則腹痛嘔吐自愈。 綜上諸方,或一二味之差,或藥量有異,雖辛開苦降,寒熱并調之旨不變,而其主治卻各有側重。正如王旭高所說:“半夏瀉心湯治寒熱交結之痞,故苦辛平等;生姜瀉心湯治水與熱結之痞,故重用生姜以散水氣;甘草瀉心湯治胃虛氣結之痞,故加重甘草以補中氣而痞自除。”至于黃連湯寒熱并調,和胃降逆,則治上熱下寒的腹痛欲嘔之證。由此可見,方隨法變,藥因證異,遣藥組方必先謹守病機,方能應手取效。 【文獻】 方論 吳昆《醫方考》卷1:“傷寒下之早,胸滿而不痛者為痞,此方主之。傷寒自表入里,……若不治其表,而用承氣湯下之,則傷中氣,而陰經之邪乘之矣。以既傷之中氣而邪乘之,則不能升清降濁,痞塞于中,如天地不變而成否,故曰痞。瀉心者,瀉心下之邪也。姜、夏之辛,所以散痞氣;芩、連之苦,所以瀉痞熱;已下之后,脾氣必虛,人參、甘草、大棗所以補脾之虛。” 《傷寒論·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但滿而不痛者,此為痞,柴胡不中與之,宜半夏瀉心湯。” |
|
來自: 藍精靈fxo0akp7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