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子昂(661年~702年?),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四川省射洪縣)人,初唐著名詩人。
陳子昂年少時,好“任俠使氣,至年十七八未知書”,后“慨然立志”,發(fā)奮攻讀,終于有成。睿宗文明元年(684年)舉進士,為武則天所賞識,先任麟臺正字,后擢右拾遺。直言敢諫,切中時弊。時武則天當(dāng)政,信用酷吏,濫殺無辜。他不畏迫害,屢次上書諫諍。武則天計劃開鑿蜀山經(jīng)雅州道攻擊生羌族,他又上書反對,主張與民休息。他的言論切直,常不被采納,并一度因“逆黨”反對武則天的株連而下獄。垂拱二年(686),曾隨左補闕喬知之軍隊到達西北居延海、張掖河一帶。
萬歲通天元年(696),契丹李盡忠、孫萬榮叛亂,又隨建安王武攸宜大軍出征,任參謀。圣歷元年(698年)武攸宜進軍不利,陳子昂屢次進諫不被采納,心情苦悶。陳子昂遂以父老為由,上表辭官歸養(yǎng),武則天特許帶官。回家后不久,為武三思指使的當(dāng)?shù)乜h令段簡所誣陷,冤死獄中。
陳子昂有宏大的政治抱負(fù),“原其政理,察其興亡”(《全唐文·諫政理書》)始終是他思考的中心。史稱武則天召見他,“使論為政之要,適時不便者”時,他提出了八條綱領(lǐng)性的意見,即:“一措刑,二官人,三知賢,四去疑,五招諫,六勸賞,七息兵,八安宗子”(《新唐書·陳子昂傳》)。但是,他“道可以濟天下,而命不通于天下;才可以致堯舜,而運不合于堯舜”(趙儋《右拾遺陳公旌德碑》)。
陳子昂反對齊梁詩風(fēng),標(biāo)舉“風(fēng)雅興寄”和“漢魏風(fēng)骨”,在倡導(dǎo)復(fù)古的旗幟下進行詩歌內(nèi)容的革新。擅長五言,題材廣闊豐富,風(fēng)格質(zhì)樸剛健,以《感遇三十八首》為代表。陳子昂的詩在內(nèi)容上給盛唐詩人開辟了道路,有《陳伯玉集》。
對陳子昂的歷史功績,時人給予高度評價,說陳子昂“崛起江漢,虎視函夏,卓立千古,橫制頹波,天下翕然,文質(zhì)一變”(《全唐文·右拾遺陳子昂文集序》)。后來韓愈也說“國朝文章盛,子昂始高蹈”(《薦士》)。


|